●临镇全景 ●李延军在他的果园 ●觉德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风景如画 吴新昌在给巴马香猪喂食 本报记者 王爱荣 王锋 实习生 刘梦桃 通讯员 郭艳艳
晨光忙着把昨天赶走,也把今日的忙碌捎到门口,沿街的橱窗也已经被擦得亮透。“临镇西瓜,保沙保甜,不甜不要钱!”这一声声的叫卖打破了临镇清晨的宁静,勤劳的临镇人民开始了新的一天。
临镇镇位于延安市宝塔区东南方向,近几年全镇坚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强果、扩菜、壮畜”,形成了“塬面苹果、川道蔬菜、拐沟养殖”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的遍地开花,为临镇人民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苹果树变成精品树 坐等客商把钱数 陕北的三伏天暑热无比,趁着清晨的凉爽,果农李延军早早来到了他的果园,开始他的“例行公事”——为果树拉枝。这样可以改变果园的郁闭状况,不仅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还打通了风路和光路,使苹果有更好的着色和更精的品质。种了20多年的苹果树,李延军像呵护他的孩子一样,管护着他的果树林。
李延军勤劳、好学,为了让果树长得更好,镇上组织的每期果树技术培训都不曾落下,2016年他积极加入了全镇打造“好果子”工程。“市场上不缺苹果,但缺好苹果。品质影响销量,打造精品果园以前,每亩苹果最多收入1.5万元,经过精细化管理,现在精品果园每亩增收5000元,我的8亩精品园已经以3.4元每斤的价格订出,加上贴字苹果零售,今年仅精品园预计收入12万元,与去年相比可以翻一翻。”李延军开心地分享着精品果园的效益。
“去年在果树上收入了15万元多,今年预计会再多点。接下来我会继续精进种植精品果树的技术,扩大精品果树的规模,让我的精品果子走上更多家庭的餐桌。”谈到接下来的发展,李延军信心满满。
在临镇镇,李延军的苹果园只是临镇苹果产业的一个“缩影”。临镇镇辖24个行政村,现有苹果面积达4.7万亩,其中,苹果专业村18个,2017年全镇苹果产量达6.3万吨,产值突破3亿元。苹果产业收入已经占到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8%以上。
据临镇镇党委书记刘催保介绍,为了做大、做强、做精苹果产业,临镇镇政府引领果农实施“果-畜-沼-窖-网”五配套生态果业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狠间伐、强拉技、有机肥、网覆盖、全贴字五大技术,加强有机体系建设。为推动苹果产业良性发展,从2016年开始,镇上大力实施“515”精品工程,即每个果树专业村抓50亩示范园,投资1万元每个村抓一个5亩精品园,精品管理推动了全镇苹果的“提质增效”,良好的市场收益让全镇果农吃了定心丸。2017年是苹果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镇党委全面推广精品管理八项技术,着力打造“155”工程,即每村选定一个100亩的示范园,再从示范园中选定50亩的精品园,每亩精品园政府还给果农500元的资金或物资支持。通过树立产业标杆和精品园的示范引领,不仅提高了果品的质量,而且大大地提升了果品的售价比,村民发展苹果产业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劲头也更足了。
“存量上提质增效,增量上挖掘潜力,可以说这是我镇在发展苹果产业上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线。为强化技术服务,镇政府每年都定期组织在各片各村展开专项技术培训指导,帮助更多果农掌握果树种养技术,提高苹果品质,打造更多‘精品果子’,让农民过上幸福日子。”刘催保的话坚强而有力。“在苹果标准化管理上,我们不仅对果农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渗透,而且还把它搞成一种文化,以文化的形式促进产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与此同时,将对所有产业逐年进行有机认证,目前已认证苹果园1.8万亩,计划在5年内将4.7万亩果园全部认证。由于狠抓果品质量,就目前而言,我们临镇的果子根本不愁卖,产业户坐等数钱那是常有的事。”
西小瓜成了“金品牌”农民致富劲更足
在山上俯瞰临镇镇觉德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一座座弓棚整齐划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了觉德村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弓棚内,觉德村村民郭振亮正在查看他的第二茬蔬菜长势,“我有8个棚,第一茬种的是西瓜和西小瓜,已经全部卖光了,第二茬蔬菜也马上上市了。”
据郭振亮讲述,他种弓棚之前主要靠种玉米和打零工为生,一年到头收入还不到1万元。后来,镇政府建议他们建弓棚种植瓜果蔬菜,开始他还不愿意,觉得蔬菜能卖几个钱。2010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先是种了1棚,结果发现一座弓棚占地不到一亩,却能收入近2万元,等于种20亩的玉米。于是他开始把重心放在种弓棚上,到现在,他已经发展到8棚,2017年收入9万元,今年前半年的第一茬西瓜和西小瓜已经收入近10万元了。
可以说,郭振亮是觉德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村民们看到弓棚蔬菜的效益后,纷纷开始加入到弓棚产业建设当中来。
“觉德村以前是有名的‘难打交’村,人口多,村情复杂,村民打架、斗殴、打麻将风气盛行,上访群众较多,管理难度大。自从2012年以来,村民大规模种植弓棚并从中见上效益后,整天忙得脚不沾地,都只顾照看自己的瓜果蔬菜,也没时间打架斗殴、打麻将,日子越过越好,村上风气也越来越和谐。”觉德村党支部书记田贵紫在说到村上的变化时脸上显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
产业兴,乡风净。为了鼓励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拱棚产业建设当中来,2010年开始,镇政府为每户贫困户每棚补贴11500元,每户最多补贴2棚。普通农民每米自筹25元,其余均由政府补贴。
“目前,觉德村已建大弓棚1700余座、露地菜380亩,总面积1150亩。上年度人均纯收入8540元,产值突破400万元,本年度预计产值可突破1000万元。”临镇镇主管农业副镇长卢玮在介绍中说,“我们临镇种植的西瓜和西小瓜,不仅在产量上有了质的突破,而且从质量、口感上讲,更是得到了众多人的认可。在瓜果收获季节,总有慕名前来购买的顾客。西瓜和西小瓜,已成为我们临镇的‘金品牌’。”
为了更好地发挥觉德村产业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在镇政府的引领下,觉德村实行“一人带一人,多人兴一村”的产业发展模式,致力建成产业兴盛、农民富裕、乡风文明的新觉德。
“以觉德村为引领,临镇镇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一新三强三自三快’为发展思路的新模式。思路新是发展的关键,采用群众申请、‘两委’核定、党委决定的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利用党建引领作用强、党员示范带动强、群众致富意识强的独特优势,开创了群众自我决策、自行解决、自主经营的良好局面,最终实现了行动快、兑现快、见效快的美好愿景。”说到下一步的产业发展,刘催保信心十足,“以规模种植、规模经营为方向,重点在觉德、付家湾、碾盘沟等村发展大弓棚西瓜种植,石村、黑舍等村发展可储藏露地菜种植500亩;采用‘多膜覆盖、软管滴灌’技术,科学种植,物理除虫,巧施农家肥,全力打造‘临镇有机小瓜、西瓜’品牌;继续在东村、姚家坡村新建大弓棚100余座,力争全镇蔬菜产业产值突破3000万元。”
快递员转行饲养员 手握致富“金钥匙”
临镇镇姚家坡村是块宝地,这里没有项目污染源,气候温和、草质肥美、光照充足,具备优越的养殖条件。兴昌生态种养殖合作社就坐落在姚家坡村的一个山坡上。
记者见到兴昌生态种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吴新昌时,他正在山坡上捡鸡蛋,汗水顺着被晒得黑红的脸颊流下,他高兴地给我们展示手里的绿壳鸡蛋,“别小看这绿壳鸡蛋,它可是有名的‘抗癌之王’呢,不仅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硒,而且低脂肪、低胆固醇,经常食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还可以延缓衰老呢。”
产绿壳蛋的散养鸡为五黑鸡,肉质细嫩、清香甘润,尤以药用、滋补、观赏而闻名于世,是驰名中外的多用途优良鸡种,自养殖以来,广受群众欢迎。
吴新昌的特色养殖除了五黑鸡还包括了巴马香猪、太湖母猪、苏太猪,利用养殖产生的有机肥料又种植了玉米100余亩,牧草10余亩,用于合作社的循环养殖。合作社现存栏种公猪5头,种母猪50余头,年出栏蛋鸡5000余只,肉鸡1万余只,2017年累计收入80万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吴新昌的合作社不仅让自己致富了,而且带动扶持残疾人养殖户20户,贫困户13户,非残疾养殖户60余户共同致富。
“这两年我们都在养殖上见了效益,这下养殖搞好了,致富的‘钥匙’握牢了,再也不当贫困户了!”姚家坡村已脱贫贫困户、兴昌生态种养殖合作社社员吴光建高兴地说。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吴新昌还联合本地几家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联合社,示范带动附近3个村、7个组、100多个体养殖户发展种养殖业,使种养殖业成为了该区域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养殖大户的示范引领下,临镇镇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以“基地+合作社+大户”的发展模式,结合精准扶贫工作辐射带动个人小规模养殖、庭院养殖和特色养殖,推进发展养殖专业村。现全镇有近200户群众实现规模化养殖,50余户贫困户从中受益,建成市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发展养殖专业村4个,总产值突破2500万元。
若说临镇镇陆地养殖搞得红红火火,那么水里养殖也是热热闹闹。孙建刚是泽王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的理事长,是一位创业干事劲头十足的90后。2015年,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他从一位快递员转行成为一名饲养员,开办了小型家庭农场。
为了保证有机品质,孙建刚将地里种植的玉米等杂粮喂食给鸡、鸭、鹅,又将这些禽类粪便撒向池塘喂鱼,形成了绿色养殖循环系统。不仅如此,每年的夏天孙建刚的家庭农场还是垂钓、烧烤的乡村旅游热门“景点”,一年下来能收入10多万元,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我们镇像我这样的家庭农场有好多,大家都是好政策的受益者。没有场地,政府帮忙协调;没有资金,政府根据养殖规模按比例解决;销售遇到困难,干部们也是积极帮忙联系企业给大家打开销路。如今,我们的客源也都比较稳定了,接下来再加把劲儿,扩大规模,把我的养殖品牌打出去。”孙建刚信心十足地说。
“发展产业,一定要把农民的意愿放在主导地位,只有农民想干,他们才能投入热情和感情,才能把产业发展好。”刘催保介绍,为鼓励农民发展产业,当好群众“服务员”,政府遵循“群众申请、村上海定、政府研究支持”的原则,对群众的合理诉求积极兑现,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并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临镇镇是一个典型农业大镇,近年来,该镇始终按照“一村一品”到“一村多品”的思路不断发展,让每个村社都有产业做支撑,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财源,勤劳好学的临镇人民将产业遍地开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