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2018年秋季油用牡丹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培训会在国胜宾馆召开,吸引了全市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等共70余人参加培训。
据了解,此次培训会由北京知青丁爱笛组织召开,只为回馈自己的第二故乡延安,栽植万亩油用牡丹。
1968年,年仅21岁的丁爱笛响应“上山下乡”号召,离开北京来到延川县关庄镇张家河村插队落户。插队期间,丁爱笛娶了队里羊倌的女儿,1978年参加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学习,结束了他的插队生活。
虽然离开了延安,但丁爱笛却一直把延安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我在陕北生活了10年,而且我妻子也是延安人,因此我对延安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丁爱笛告诉记者。
2013年,丁爱笛再次回到延安,在走村串巷的过程中,他发现时隔40多年,很多村子依旧没有主导产业,村民生活十分困难。“我看见自己的‘亲人’生活得这么困难,心里特别难过,就想为大家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为了帮助百姓脱贫致富,丁爱笛结合陕北实际,积极探索创新脱贫办法,决心在延安发展适合百姓增收致富的产业。
在经过多番考察了解后,他发现油用牡丹产业特别适合陕北发展。于是,2015年,丁爱笛在中国扶贫协会老区基金和一些对延安怀有深厚感情的群众的帮助支持下,在延川县关庄镇张家河村建起了50亩油用牡丹试验基地,2016年在延安注册成立了延安惠农合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了调动百姓发展油用牡丹产业的积极性,丁爱笛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主动深入各县区宣传推广种植油用牡丹,致力带领百姓脱贫致富。
“我的合作社流转了300多亩土地种植油用牡丹,已经种植两年了,而且种苗都是丁总免费提供的。”延川县永坪镇贺家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李月清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种植油用牡丹的有300余人,仅贫困户就占了100多人。由于油用牡丹生长周期较长,需要5年时间才能产生效益,为解决村民后顾之忧,丁爱笛与合作社签订了《牡丹籽收购合同》,不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最低保守收购价不低于每公斤20元,等产生效益后再扣除20%的种苗费用,村民觉得不错,都愿意种植油用牡丹。
不仅如此,丁爱笛经常在市场考察评比油用牡丹专用肥料的供应商,及时向百姓推荐价格最实惠的种植肥料,以此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同时,由于百姓缺乏种植油用牡丹技术,管理油用牡丹比较困难,丁爱笛多次带领技术团队上门给百姓作培训。“我种了400多亩油用牡丹,多亏了丁总给我作技术指导,一年少说能来四五次呢。现在我对油用牡丹种植越来越有把握了,只要能把油用牡丹种好,光景就一定能过好。”吴起县张官庙镇白沟村村民齐文宽向记者算了一笔细账:400多亩油用牡丹可产约8万斤牡丹籽,按保守价一公斤20元收购,大概能收入80万元左右。后期若管理优异,能产约20万斤牡丹籽,大概能收入200万元左右。
凭借着对第二故乡的热爱,丁爱笛经过3年的努力,已经在宝塔区、延川县、志丹县、子长县、吴起县、甘泉县、延长县等地种植了一万余亩的油用牡丹,与30多个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涉及农户1000余户,其中贫困户365户,种植油用牡丹达1700余亩。
“只要百姓能富裕,我就高兴。”谈及下一步打算,丁爱笛微笑着说,今年他准备了2000万棵油用牡丹种苗,计划在延安继续种植一万余亩油用牡丹,加工生产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等产品,让油用牡丹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延安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