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王关路扶贫道路 ●桥镇乡王家湾村奶山羊养殖场 ●道镇乔庄果树示范基地 ●甘泉县“春风行动”暨春季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 ●“学思堂”讲堂深入各个村组 ●食用菌基地 甘泉县问题整改工作推进会 ●甘泉县公安局“党日活动+固定扶贫日”主题会议 通讯员 邵将
甘泉县地处洛河峡谷贫困带,辖3镇2乡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全县有62个村委会、1个农村社区;有贫困村39个,其中已退出15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62户9674人,其中在册贫困户885户2164人。2018年拟退出贫困村24个、贫困户607户1660人。今年以来,按照中省关于脱贫攻坚的要求,甘泉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紧紧围绕“六个聚焦”,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聚焦民生需求,全力推进基础设施
甘泉县狠抓基础设施“三提升”和“两房”建设这个最大短板,统筹推进广场、亮化、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实现农民富,也要实现农村美。通过住建部门和乡镇逐村逐户鉴定,共确定危改对象250户,其中贫困户106户,采取“农户自建、工队代建”等方式,已全部建成并入住;“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对象352户1078人,2017年全部妥善安置。今年重点解决搬迁对象后续产业配套问题,实现193户231人稳定就业。针对住房存在困难的孤寡、高龄老人,建成“幸福院”28处,可过渡安置280人,实现住房隐患清零;针对常住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的村庄,水务局从水源、水量、水质、管网、供水保证率等各个环节入手,共确定54处饮水工程,投资1577万元,已全部建成投用。针对常住人口较少且相对分散的,共打机井眼、水窖座,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全县计划新建和改造组组通公路70.32公里,投资2.66亿元,已全部建成。在行政村全部通动力电的基础上,投资123.84万元改造低压线路11.9km,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建成标准化卫生室45个,设施设备、基本药品、乡村医生、报销系统全部配备到位,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按照人居环境“七改三清三完善”的总体要求,今年投资5700万元,改造村内巷道47.5公里,新建排水渠公里,新建卫生厕所216座,购置环卫车18辆,垃圾箱177个,新建广场座,绿化美化387亩,安装路灯154盏,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聚焦群众增收,狠抓特色产业培育
甘泉县始终把群众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因户制宜,精准帮扶,形成了四种产业扶贫模式。一是扶贫资金“补偿式”帮扶。按照“调粮、增菜、扩果、兴畜”的思路,甘泉县制定出台了《2018年农业产业建设暨脱贫攻坚扶持办法》,列支2000万元用于发展设施蔬菜、山地苹果、畜禽养殖、特色种植等农业产业。截至目前,共兑现贫困户补助资金689户774.592万元,非贫困户857.3万元。针对发展产业缺资金的,积极与金融部门对接,累计投放信贷资金3651.8万元,覆盖贫困户911户,上半年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36户929.5万元,新增获贷率7.76%;成立互助资金协会45个,注入资金1418.38万元,累计发放借贷资金1219万元,覆盖贫困户172户,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资金不足难题。二是经济组织“合作式”帮扶。甘泉县不断创新扶贫资金使用方式,结合“三变”改革,探索资产收益扶贫,为全县39个贫困村注入1170万元,通过“折股量化、保底分红”的方式,入股专业合作社,可扶持带动贫困户702户,户均每年预计增收1500元。鉴于奶山羊易饲养、周期短、见效快,甘泉县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参与养殖。制定了以闲散资金入股、以羊入股、以饲草入股、以土地入股等多种入股方式,所得收益提留20%用于公益事业,剩余部分按照占总股金的百分比进行分红。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规模奶山羊养殖场3个,共有奶山羊2950只,覆盖贫困户215户,户均预计增收4000元。延安嘉康食用菌有限公司按照“建基地、搞服务、包销路”的思路,为贫困群众提供“四免一补”服务,即:免费送货到指定地点;免费提供注水针、水泵、雨衣等物品;免费提供脱袋、采菇、注水等技术指导;免费提供保鲜库供食用菌存储;贫困户进行菌棒注水,合作社每棒补贴0.1元。截至目前,在该公司辐射带动下,全县建成食用菌基地10个,种植食用菌46.5万棒,覆盖贫困户146户,户均预计可增收2万元。延安市林业投资有限公司和道镇合作养殖中蜂1840箱,企业投资500元购置中蜂,贫困户投资220元购置蜂箱,企业以保底40元利润包销,可辐射带动92户贫困户,户均每年增收800元。甘泉县利用10万亩川台地的优势,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目前,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3.9万亩,产量达到15.8万吨。今年新建大棚344座688亩,覆盖贫困户253户,为提高大棚种植收益,推广葡萄、油桃、樱桃等新品种12个,在下寺湾镇龙咀沟村、石门镇南沟门村、劳山乡边江村共发展大棚葡萄277棚、油桃85棚、樱桃3棚,棚均收入可达1.5万元。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式”帮扶。陕西果业集团甘泉试验场以“土地入股、代建代管、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流转土地3886.74亩,期限30年,流转费用1731.6万元,已兑付前三年租金173.16万元,涉及贫困户1118户。今年春季新建园3000亩,雇佣贫困户95人,人均收入9800元。利益分配采取“保底+分红”的方式,即果园挂果后,村集体与企业按4∶6比例分红。村集体收入中的40%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剩余60%分配到农户,预计每亩每年纯收入达到4000元,人均收入预计达到2000元以上,如因特殊天气导致收益较少或无收益,陕果集团当年给每村1.5万元的保底收益。甘泉县引进陕西秦电公司、延安能源集团公司两家光伏企业,投资2.8亿元,流转土地1600余亩,建成光伏电站2处,已全部并网投运,可覆盖贫困户3662户,连续扶持20年,龙头企业参与脱贫攻坚,为无劳动能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了充分保障。四是旅游产业“助推式”帮扶。甘泉县以“大峡谷”开发为契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打造“旅游+扶贫”模式,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通过动员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集生态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并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支持,充分调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截至目前,75户贫困户享受县上产业补助政策,发展西瓜、草莓、香瓜等采摘农业,户均每年增收1.5万元。37户贫困户办起了农家乐,经营油饸饹、腌猪肉、炖羊肉等特色美食,户均每年增收2万元。39户贫困户在景区周边发展雨鞋租赁、停车、向导等服务,户均每年增收1000余元。88户贫困户参与零散销售土鸡蛋、小米、煮玉米等土特产,户均每年增收5000元。“甘泉大峡谷”发现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就业创业提供条件,共辐射带动296户贫困户持续增收,为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聚焦社会事业,全面落实各项政策
今年以来,甘泉县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充分发挥行业部门扶贫优势,全力推进行业扶贫,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就业扶贫方面,积极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创业带动就业,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提供优质服务。16人享受就业创业补贴4.8万元;举办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41名贫困群众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设立公益专岗、特岗,托底安置“三无”贫困户劳动力123人,今年新增转移就业236人,全县共实现转移就业1770人,创业1099人;教育扶贫方面,将全县各幼儿园、中小学事业性收入的6%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校服、学具等,减免各类费用40余万元。落实1262名教师联系1262名贫困学生,开展“一联两帮”活动。结合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投入教育扶贫资金9933万元,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健康扶贫方面,组建成立了57支医疗专家团队,实行“1+1+1”签约服务,定期为患病贫困户进行健康评估,免费发放基本药物5579人次,价值33.2万元。全县39个贫困村卫生室,全部安装远程医保报销刷卡系统,实现村级门诊报销。在全县便民服务大厅和县乡医疗机构设立了“一站式”结算窗口。截至目前,贫困户住院1998人次,总费用1292.076094万元,实际报销比例55.77%(合规报销比例76.39%)。生态扶贫方面,聘用贫困户113人为村级护林员,工资待遇1200元/年。兑付2017年度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1240.3万元,覆盖贫困户2508户6983人,户均4945元,人均1776元。发展散养鸡、散养猪、油用牡丹等产业135户。在实施各项林业工程时,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260人次,购买贫困户苗木2.8万株;兜底保障方面,全县共落实兜底贫困户822户1705人,其中,享受低保政策725户1597人,发放保障金423.87万元。享受五保政策97户108人,发放特困供养费71.28万元。享受临时救助700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40.28万元,享受医疗救助3008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267.09万元。
聚焦扶志扶智,充分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甘泉县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扎实推进扶志扶智工作,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一是评先树优让贫困户“站”起来。依托“学思堂”阵地,着力讲好“道德、法治、健康、科普”四堂课,拓展群众知识面。在各村组建了道德评议委员会和“红白理事会”,设立“红黑榜”和“善行义举榜”,开展“致富带头人”和“脱贫之星”等评选活动,营造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拍摄了《思变》《九年级的夏天》两部扶贫微电影,组织县域重点新闻网站和甘泉宣传“三微一端”平台,报道扶贫新闻信息1200多条,其中宣传人物204条,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超有动力,思想上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二是技能培训让贫困户“学”起来。为解决贫困群众不会干的问题,由县人社局牵头整合全县21家培训资源,开展产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开展培训97场次,培训4446人次;举办剪纸培训班4期,培训农村妇女148人。在“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中举办各类培训班8期,惠及群众近万人,使贫困户真正掌握1—2门致富技能,实现扶“技”扶“智”靠科学,立志勤劳靠自己,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造血”能力。三是“爱心超市”让贫困户“动”起来。甘泉县财政给各村“爱心超市”分别投入1万元,共建成“爱心超市”“垃圾兑换银行”各57个,实现39个贫困村全覆盖,并制定完善管理办法、积分标准、物品兑换等制度,落实专人管理。村民可以通过打扫卫生、传承美德、邻里互助、致富带头、收集各类垃圾等办法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全县“爱心超市”累计兑换物品1.4万余次,1.5万余件,品种5106件,价值31万元。“垃圾兑换银行”累计兑换物品8000余次,价值4.8万元,惠及贫困群众3150户,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真正形成了“勤劳改变生活,积分改变习惯”的新风尚。四是社会扶贫让贫困户“暖”起来。积极开展“万企帮万村”结对帮扶活动,全县52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24家重点企业与24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通过万企帮万村、市县单位帮扶、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个体工商助力、驻军帮扶等,各界共投入资金2463.6万元,受帮扶贫困人口5416人,让贫困户真真切切感受到社会帮扶的温暖,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聚焦问题整改,全面补齐工作短板 甘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问题整改工作,把问题整改作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举措,先后召开5次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各类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整改实施方案,明确整改工作的作战图和时间表。通过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签订责任书,扣紧压实县、乡、村三级整改责任。要求联系乡镇的县委常委、副县长,既要到所包乡镇督导检查问题整改,也要负责所分管行业部门的问题整改。要求各乡镇(街道办)党委书记逐村逐户指导问题整改,包村单位一把手亲自带队到村开展问题整改,业务工作暂交由副职处理;要求各村第一书记具体落实本村问题整改,包片片长负责审核把关,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共同补齐工作短板;针对各类反馈问题,逐项分析研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整改一个,销号一个。要求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办)以及各村组制定整改方案,建立工作台账,逐项对标整改。整改到位后,报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审核销号。涉及的相关部门同时要向上级主管部门审核销号,销号举证资料经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主要领导审定后,报市脱贫攻坚指挥部销号;建立了“三级督查抓整改”工作机制,县扶贫局每月对全县所有村组、“十二办”两组进行一次全面督查,发现问题现场下发督办单,要求责任单位按时限要求整改到位。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对照问题清单,及时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在全县范围内通报;县纪委对整改时限期满,未整改到位的相关部门责任人进行问责,限期整改到位。今年以来,甘泉县共收到中省市反馈问题208条,连同县级自查问题12条,共计220条。通过逐项梳理,逐条研判,有42条问题不存在,涉及甘泉县的共178条问题,目前已全部整改。同时,制定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制度6个,真正使问题整改成为加快工作推进、转变干部作风的有力抓手。
聚焦合力攻坚,健全机制硬仗硬打
甘泉县坚持把建设“强的领导机构、好的干部作风、严的执纪问责”作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第一法宝”,全面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了协同作战、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一是“指挥部”宏观指导。按照“县级抓推进、乡镇抓落实、村级抓实施”的要求,在已成立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部的基础上,将“八办两组”增设为“十二办两组”。同时,抽调10名业务骨干充实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建立“脱贫攻坚周例会”工作机制,全力发挥指挥部牵头抓总、统筹推进作用,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二是“作战图”靶向发力。为确保24个贫困村、607户贫困户如期退出,甘泉县对照贫困退出标准,建立全县总台账。按照“一月一更新”的方式,定时监测贫困村、贫困户退出达标情况,及时汇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针对存在问题,瞄准短板,靶向施策,为全县圆满完成脱贫退出任务提供坚强制度保障。三是“主力军”一线落实。深入开展“党日活动+固定扶贫日”活动。由县委组织部总牵头,各村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书记负责召集,每周三,全县173个帮扶单位1886名帮扶干部,深入到全县63个村(农村社区)对36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方位走访帮扶,协调落实各项政策,结合贫困群众发展意愿,优化产业扶贫、就业脱贫等帮扶措施,真正形成“党建促脱贫、脱贫助党建”的新局面。四是“督战团”现场问效。成立了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局、两办督查室、县纪委四个常态化督查组,坚持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对驻村工作队、包扶干部入户、包扶措施落实等方面进行深挖细究,对工作推进不力、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进行严肃问责、顶格处理,并在全县范围通报。目前,共开展专项检查15次,明察暗访23次,约谈领导干部27人,党纪政纪处分27人。五是“后勤部”鼓舞士气。从全县后备干部中择优选派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32人,充实到扶贫一线,确保每村都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敢担当、守纪律的驻村工作队。对驻村工作队员食宿安排、工作经费、生活补助等问题逐村核实,逐人解决,保障其应有待遇。同时,灵活运用“三项机制”,去年以来12名优秀第一书记提拔为副科级干部,17名列为副科级后备干部,充分调动了扶贫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