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巧解心结 耕种和谐
——甘泉县创推“九平式调解”助力“平安建设”工作纪略
  通讯员 高振华
  “九平调解室”是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的人民调解机构,最初,因为主要调解人叫樊九平,化解矛盾纠纷得到远近群众的认可,被亲切地称为“九平调解室”。由于群众信赖,社会反响好,工作成绩突出,2013年6月,樊九平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14年6月桥镇乡调委会被陕西省司法厅评为“全省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樊九平是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的村干部,为人热心,处事公道,常常把别人的麻烦事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办,“有困扰,找九平”,自然就成了远亲近邻的共识。2010年9月,桥镇乡新庄科村有人因为家庭矛盾,造成双方亲友40多人聚集,现场气氛紧张。为防止事态扩大,得知情况后,樊九平立即主动联系派出所、司法所和村干部,一起往当事人家中赶。原来,新庄科村思姓的女儿与安塞西河口一贾姓村民成婚后,丈夫贾某醉酒经常打骂妻子,妻子为此回到娘家近两年不归,同时提出离婚,多次协商无法解决,双方积怨逐渐加深。这次,贾某带亲友20多人,准备强行带人。
  了解情况后,樊九平一边委托民警维护秩序,一边让双方家长选出各自的说事人开始协商。这是一次艰难的调解,小夫妻双方的关系哪里是一个“冰冷”能够说清,但是能说合就不说散。在艰难中,樊九平探寻着合的可能。
  这天的时间似乎很慢,从上午11点左右开始,12点、13点、14点……快到16点的时候,在樊九平几乎用尽了“十八般武艺”,在双方亲友的努力沟通和撮合下,这场可能爆发的数十人的冲突被有效化解,而且,也成功地把这对“欢喜冤家”从分道扬镳的边缘拉回在一起。当天,夫妻俩就言归于好,一起回家过日子去了。三年后,已育一儿一女的夫妻俩来到樊九平的家中,专门感谢这位有恩于自己的人。
  很多的矛盾纠纷本质意义上是法理情之间的纠缠,调解就是在三者之间寻找平衡,樊九平在调解实践中往往能找准这个平衡点,让当事各方满意,甚至皆大欢喜。
  今年4月20日,桥镇玉芽沟村民刘生东在院子修平房,因为影响到邻居李广成家的出行,双方互不相让,僵持不下,特意请樊九平来调解事端。查看宅基地手续,现场丈量,刘家没有多占,但平房修起后却影响到李家的出行。樊九平从邻里相处之道出发,讲述“六尺巷”的故事,提出“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解决方案。通过耐心沟通,两邻居各退一步,刘生东主动将平房后移5米,作为回报,李广成则给老邻居干两天活帮助修建。“化干戈为玉帛”,这事很快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刘李两家也成为全村邻里相处的典范。
  据统计,自2014年“九平调解室”正式成立以来,樊九平和“九平调解室”先后成功调解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土地道路纠纷、葡萄沟袁某与柳落峪白某摩托肇事伤害案理赔、张家沟村边某装房子用工骨折治疗费补偿等一大批事关乡村发展稳定的纠纷共计135件,占到桥镇乡纠纷总数的92%,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成为解开群众心结的“妙手”。
  调解能人樊九平的名声在县内外广泛传播,得到一致认可,先后多次应邀到市司法局和吴起、黄龙等县内乡镇作经验交流,受到好评。樊九平本人和桥镇乡调委会先后受到司法部和陕西省司法厅的表彰,成为新时代继承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典范。
  社会和谐是块田,精耕细作收获多。近年来,甘泉县把“九平式调解组织”建设作为“十个没有”平安创建的基础性、引领性工作来抓,着力打造“九平式调解室”品牌。在县委的重视支持下,目前,各乡镇街道社区村组都进一步加强了调解组织建设,为基层社会和谐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群众利益的落实与兑现,很多时候是“众口难调”。通过推行“九平式调解组织”建设,甘泉县解决了许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难事,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劳山乡林沟村“林源调解室”主任贺兰柱带领村干部,通过实地丈量、多次召开村民大会的办法,很快解决了涉及全村18户96人共计312亩退耕还林款多年不能兑现的问题;石门镇油粉村“水平调解室”始终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开展工作,多次召开村民大会、村“两委”会,反复酝酿,反复沟通,确定了村民认可的标准,将涉及8个村组498户1567人的3490万元的土地赔偿款顺利分配到户。
  为了让更多有能力、有心于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参与进来,甘泉县通过“九平式调解组织”建设,吸纳了一大批老党员、离退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民间调解能人,使得全县的人民调解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先后涌现出贺兰柱、张启明、曹宏伟、郭兰成、李继富、南志文等“九平式”优秀人民调解员,他们不辞辛劳、不计报酬,热心耕种在基层社会和谐这片田地里,为甘泉经济社会繁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