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战鼓如飙动地来
——改革开放40年看安塞华丽转身
  通讯员 马志青
  走进安塞区,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十字街头车水马龙,临街商铺热闹繁华、公园广场风景如画……宜居宜业宜游的安塞成为圣地延安的“北城区”,正焕发着勃勃生机,绽放出无穷魅力。
  然而,40年前,安塞还是一个贫困的小县城,昔日县中学二层“薄壳”是鼓乡最高的建筑,周边的粮油、副食门市代表了那时候小城商业的最高水平。“穿得薄、走得快,肚子里面装点酸白菜。”这句顺口溜是当时安塞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40年沧桑巨变。从一个国定的贫困县到经济增长速度名列全市前茅的区,安塞区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路。随着石油的开发、高效农业的转型发展、工业园区的崛起、文化旅游的繁荣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今的安塞区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大步流星地向前迈进!
   一组组数据,谱写安塞发展的凯歌
  冯生刚回忆40年前他刚刚参加工作时,月工资只有36元,一个人每月30斤粮票,粗、细粮按6∶4的比例分配。结婚前,婆姨想要一台缝纫机,婚后,他省吃俭用三四年才买回家。冯生刚感慨道,“现在月工资涨到了5800多元,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在城里买了大房子,家里买了小轿车,生活水平不知提高了多少倍!”冯生刚的生活经历是安塞群众40年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来自安塞区统计局的一组数据正好印证了这一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80万元到2017年的95070万元,增长了1188.38倍;财政支出从1978年的507万元到2017年的207702万元,40年增长了409.67倍;全年完成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979万元到2017年的89.2亿元,增长了450.7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963.1万元到2017年的13.4亿元,增长了139.1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44元到2017年的12258元,增长了278.59倍。
  这些数字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安塞群众与日俱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40年来,安塞群众的生活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正向着“全面小康”迈进。
   一张张照片,讲述鼓乡风貌的变迁
  59岁的冯生刚,是安塞本地资深的摄影家,靠着不断“升级”的相机,冯生刚用光影记录下了安塞40年的变迁。
  “每年,我都会拍几张安塞全景,春夏秋冬各有不同。这张黑白照是80年代的安塞,这张是90年代二道街开发时照的,这张是安塞最新面貌的照片……”从黑白到彩色,从土墙到高楼林立……翻看老冯手中这些珍藏的旧照片,勾起了许多安塞人关于鼓乡旧事的情思。40年来,安塞区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板块,全方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陕北新天地。“一部三四十年间安塞主城区的变化史,映射出的是安塞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冯生刚说。
  今年58岁的宋占亮是一名农民摄影家,是安塞区摄影家协会唯一的农民会员,现在任安塞区招安镇龙石头村党支部副书记。80年代初,拿起相机的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摄影,30多年来,宋占亮拍摄了许多关于农村的照片。
  走进宋占亮家的院子里,6孔石窑整齐漂亮,菜园内的蔬菜长势正旺,院角的水厕干净又整洁。
  宋占亮喜欢摄影,每孔窑洞的墙壁上都挂着自己得意的摄影作品。从快要消逝的“扬场、抓粪、推磨、担水、赶毛驴、牵牛耕地……”到日新月异的“柏油路、小轿车、无线网、自来水、小洋楼、广场舞……”等等一些真实的摄影作品,反映了30多年来安塞农村的新变化,农民的新生活。
  “40年了,咱农村、农民的变化太大了!就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宋占亮感慨地说。
  一次次变革,铸就安塞崛起的华章
  要说安塞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那要从1983年说起。那一年,建华镇“塞一井”成功勘探,成为安塞经济迅速腾飞的“试金石”,此后,安塞依靠石油经济,连续多年位列陕西省十强县。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全球化石油危机,安塞区把发展壮大工业园区作为破解石油工业一枝独秀的重大举措来抓。2009年,该区新建了工业园区,到2018年,园区规划面积由最初的3.8平方公里扩张到13.6平方公里,已有总投资70亿元的32个项目落户园区。2017年,园区实现产值28.57亿元,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3亿元,有效盘活了安塞工业经济。
  改革开放的浪潮也激励着安塞农业转型发展的脚步。1992年,安塞从山东成功引进设施蔬菜大棚,成为陕北种植大棚的第一个县。
  依靠种大棚发了家的沿河湾镇杨家沟村村民杨文宝至今记忆犹新,记得1993年春节来临前,他用240多斤大棚黄瓜卖得的1000多元换回一台14寸彩色电视机,轰动了全县。当年,杨文宝和其他试种大棚的20户菜农都成了“万元户”。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安塞棚栽由最初的21棚发展到了5.87万棚,实现产量31.2万吨,成为陕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有1万余户农民依靠大棚蔬菜产业实现了发家致富,蔬菜已成为该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安塞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支持苹果、蔬菜、畜牧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开发,农业产业无论在规模扩张还是在质量效益提升上,均有较大突破,呈现出结构优化、活力增强、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山地苹果发展到40万亩,产量达17万吨,产值突破6.5亿元;累计发展各类养殖户5821户,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21个,人工种草面积达到27万亩,草畜业总产值1.78亿元。安塞也成了全省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全省优质苹果基地区、全省肉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安塞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也迈出新步伐。南沟3A级景区成功创建,“千人腰鼓”“信天游大舞台”“东方毕加索”三个文化村的投资建设,可带动2000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全区年接待游客20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左右。
   一个个荣誉,折射安塞发展印记
  国家卫生县城、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全国电气化示范县区、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区、全省教育“两基”达标县、“双高双普”达标县、全省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县、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县、省级文明县城、首批平安县等一个个荣誉称号彰显了改革开放40年来安塞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安塞着眼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致力办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行了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和高中、职中免学费政策,先后新建改造幼儿园21所,维修改造中小学校26所,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全覆盖,实现了所有镇至少有一个公办幼儿园。高考本科上线率连年提高,中考成绩位居全市前列,招安中学教学经验在全市推广,高标准、高质量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和省政府“双高双普”评估验收。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成区医院医技综合楼、中医医院、120急救中心、乡镇卫生院新建改建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推行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制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社会救助、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安塞是全国少有、陕西唯一的“五乡”县区,拥有“腰鼓、剪纸、民歌、绘画、曲艺”五张文化名片。安塞腰鼓先后赴美国、德国、台湾、澳门等地演出,近20名民歌手登上央视《星光大道》舞台,曲艺事业长足发展,赴法国参加“第九届巴黎中国曲艺节”,获得“卢浮杯”铜奖。
  一声声号角,新时代安塞再出发
  2018年,风起安塞!今年,安塞区大力实施“市区一体、产城融合,城市引领、文旅兴业,能源支撑、农畜富民”的发展战略,紧扣转型发展,奋力建设生态美、百姓富、民风实的“陕北新天地”。上半年,安塞区综合排名位列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排名全市第一;非公经济增加值排名全市第一;特色现代农业工作成效排名全市第一;污染防治排名全市第一;文化产业工作成效排名全市第一;落实“三项机制”排名全市第一……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说。
  站在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安塞人民立足新起点,齐心协力共同谱写全民小康的宏大乐章。按照“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发展理念,安塞区提早谋划编制《立足脱贫谋划小康规划(2018-202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农村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和《人居环境改善规划(2018-2025)》等“一揽子”规划。这些规划就像一个个全新的起点,吹响了新时代安塞再出发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