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精准扶贫的延安路径
特色产业撑起群众致富梦
通讯员 康靖华 本报记者 思博海
  近日,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景区正如火如荼地举行第二届乡村生态旅游节。吃西瓜、套西瓜、西瓜知识竞猜等各种形式的互动环节纷纷上演,吸引了20多万游客参加。
  南沟村乡村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只是高桥镇产业富民的一个缩影。该镇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山地苹果、大棚种植和乡村旅游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子,撑起了群众的致富梦。
  万亩果业:果农身上的“金腰带”
  “我1980年就承包了村上的7亩果园,经过精心管理,除去承包费用,当年就收入1000多元,几年下来,成为全村最先富起来的农户之一。”谈到自己种植苹果的情况,刘塔村村民梅振东自豪地说。
  看到梅振东家的变化,不少村民都羡慕不已。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大家都开始种植山地苹果。到1990年,刘塔村户均种植苹果3亩。2002年,刘塔村山地苹果开始大规模种植和升级换代,改种红富士。截至目前,该村苹果种植面积达1250亩,户均6亩果园,今年预计果农人均收入可达万余元。
  在刘塔村的示范带动下,毗邻的宋庄、高桥、魏塔和南沟等几个村子都开始发展山地苹果。
  高桥镇果树站站长徐峰介绍,目前,高桥镇山地苹果挂果面积0.8万亩,初挂果面积0.78万亩,幼园2.72万亩。该镇形成了高桥、楼坪两条万亩果业带,预计今年全镇苹果产值6000万元,果农人均收入达2.2万元。这两条万亩果业带,实实在在成为果农身上的“金腰带”。
   特色大棚: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走进高桥镇宋庄村,100多座大棚整齐排列,村民们正在大棚里忙着干活。
  宋庄村村民小组组长刘奋高兴地说:“我们村是从1998年开始大棚种植的,当时全村只种了8座大棚。2002年,县上对发展大棚种植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村上才开始大规模发展该产业。到2012年年底,全村建成五代大棚166座,主要种植反季节小瓜、西瓜、草莓等特色果蔬。”
  在高桥镇宋庄村303省道路边集散交易市场,记者看到,采摘和购买小瓜、西瓜及蔬菜的游客络绎不绝。
  从2008年起,该村大棚种植户依托省道和毗邻延安市区的地域优势,在路边设摊出售小瓜、西瓜、草莓等水果。经过几年的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村上的草莓、小瓜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80棚以上,主要供应延安市区及周边几个县区。
  “我们村的草莓、小瓜已成为周边群众采摘的首选地。采摘市场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棚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单棚最高收入达15万元。”谈到大棚的效益,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春俊高兴地说。
  该镇镇长张泽林介绍,截至目前,全镇建成新型日光温室大棚3862座,产值1.931亿元,覆盖了所有政村,基本实现了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致富的目标,走出了一条产业由弱到强、销售模式从零散到统一、群众收入由少到多的新路子。
  乡村旅游:农民致富的“新引擎”
  如今的南沟村,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整洁通畅,连绵起伏的山峦间,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映入眼帘。走进这个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园区,仿佛走进了南方小镇。
  2014年前,南沟村还是全区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村集体经济薄弱。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镇村两级干部和村民就摆脱贫困进行了多次会议研究,决定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2015年,我们引进了本村企业家张维斌回村投资发展,开始打造集休闲垂钓、采摘、观光农业、农耕体验为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走出了一条‘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农旅共兴’的旅游发展新路子。”高桥镇主任科员张光红说。
  张维斌介绍,目前,南沟村建成了休闲垂钓园、沙地摩托车、木屋酒店和花样迷宫等项目。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已经成功打造了3160亩山地苹果,种植葡萄、樱桃、梨、红枣等160多亩;建起了农家乐和休闲娱乐设施;新建蓄水坝7座,完成植树造林和林峰改造12000多亩、花草种植2000多亩。
  南沟村的发展也为村民们带来诸多收益。该村村民高翔告诉记者:“以前我有20多亩地,主要是种谷子、玉米、土豆等农作物,靠天吃饭,一年没有多少收入。自从村上开发后,我的土地入股了,我还在景区里打工,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而且果树还能分红,比种地强多了。”
  离南沟村不远的魏塔村因该村地形、地貌、窑洞与黄土高原巧妙结合,被专家誉为“保留近现代陕北村落风貌最完整的村子之一”。今年,区上投资1000万元,在不改变村子原貌、保留原有农耕文化的基础上,把该村打造成为陕北剪纸、农民画艺术培训基地和艺术家绘画写生基地,项目于3月开工,5月底建成并投入运营。目前,接待绘画人员1000多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