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黄土高原试种“海水稻” 南泥湾再现“好江南”
南泥湾水稻喜获丰收(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祁小军 摄
  新华社西安9月26日电(记者 李华 张斌)“花篮里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一首在中国传唱度广泛的“红色歌曲”《南泥湾》,让地处陕西省黄土高原革命圣地延安的南泥湾以“陕北好江南”闻名全国。
  南泥湾地处黄土高原核心区,距离延安市区近50公里,早年自然生态条件脆弱。抗日战争时期,边区粮食和生活用品十分匮乏。1941年,八路军120师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驻防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垦荒,开展“大生产运动”。
  “当时三五九旅中有很多南方人,吃不惯北方的面食,于是从南方背来种子,在这儿的沟槽地试种水稻。南泥湾地下水位较高,黑泥土壤肥沃,适合水稻种植。水稻是南泥湾成为‘陕北好江南’的重要元素。”延安市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发展规划部部长牛建华介绍。
  43岁的冯丽是南泥湾当地人,在连片水稻旁摆摊已有七八年。在她的摊位上,除了有杂粮、红枣等土特产外,还有一些印有“自力更生、开展生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艰苦朴素”等字样的搪瓷水杯。在她身后,千亩水稻前,游客们正在找角度、摆POSE,拍照留影,形成了一幅“金稻秋游图”。
  南泥湾虽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但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品种较为传统,原有的7000多亩水稻曾一度锐减到300多亩。今年,南泥湾成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海水稻插秧试种地区之一,一期种植的800亩海水稻即将迎来首个收割季。
  海水稻种植是对盐碱地实施土壤改良、并在曾经的不毛之地上种植水稻的智慧农业。袁隆平团队于今年5月启动的“海水稻插秧暨中华拓荒人计划”,选中陕北南泥湾和新疆喀什岳普湖、黑龙江大庆、山东东营军马场、山东青岛城阳区、浙江温州等地为稻作改良示范基地。
  “海水稻的试种,不仅能改变南泥湾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产量,还能有效改善当地土壤的次生盐碱化问题。”青岛袁策集团有限公司海水稻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刘兆良说。
  刘兆良介绍,结合南泥湾地区的土壤特点,他们专门选取优质种子,并且对土壤进行改良,还采用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尝试精准种植,以提升耕种质量,使这里的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数据化迈进。
  延安市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公用事业部部长崔彬说:“试验成功后,后期这种水稻的种植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届时万亩稻田既具有经济价值,更具有观赏价值,将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看着成片即将成熟的水稻,47岁的种植户吕海州告诉记者:“我们合作社承包了370多亩地,水是从山里引来的天然泉水,不打农药,水稻生长周期也长,将来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沿着稻田向南5公里,南泥湾百亩荷花刚过花期,青山环绕着翠绿的塘面,与泛黄的稻田相间如画。近年来,陕西的“生态绿色”从关中盆地向北扩展了600余公里,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如今已“绿意盎然”。
  据统计,2017年已吸引超百万名游客参观游览。“来旅游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如今满眼花海、山林,荷塘、稻田所勾勒出的黄土高原令他们惊叹。”冯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