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何云与骡背上的《新华日报》
刘璐
    ●何云(资料照片)
  在左权县大羊角村,有一座高耸的纪念碑,正面是杨尚昆题词:“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镌刻着曾在太行山战斗过的57位新闻界烈士的英名,第一位便是何云。
  1938年9月末,一条电讯从延安传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根据朱德和彭德怀的提议,党中央批准在华北太行根据地创办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命何云同志全面负责筹备事宜。
  开拓敌后党报事业,是一条艰辛之路,像起伏的太行山峦,坎坷不平。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物资匮乏和设备少而旧,印刷工具和材料尤其缺乏,只有一架老掉牙的印刷机,一个土制的铅字架和一副老五号的铅字,没有铜模,没有铸字炉,更没有打纸型的设备,就连纸张、油墨也严重不足。心急如焚的何云立即召开“诸葛亮会议”,对大家做思想工作说:“有困难,发动全报社,人人想办法、出主意,办法就出来了。”在何云的带领下,同志们用手工木刻代替铅字,上山砍松枝自造油墨,下乡收麻头、破布,用小毛驴拉水磨撵碾纸浆,自制麻纸。就这样,大家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解决了办报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使报社初步具备了出版报纸的条件。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终于在战火中诞生了。当彻夜未眠守在印刷房中的何云看到第一张报纸印出来时,激动不已,十分欣慰。他决心用自己全部的心血乃至生命来哺育它,使它茁壮成长,成为华北地区强有力的新闻舆论阵地。朱德曾这样评论,一张华北版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天天和日寇作战。
  在敌人进行大规模扫荡时,报社人员就化整为零,分派到各地出版,及时报道各地战况,揭露敌人烧、杀、抢、掠的暴行,并且经常发表时事评论,坚定人们抗战必胜的信心。为适应游击战争的环境,在何云的周密安排下,报社制造了小型轻便的活动铅字架和小型脚踏机、轧墨机、浇版机,连同电台、纸张、油墨,只需三四匹骡子即可驮走,何云风趣地说,咱们是“背起报馆打游击”。他将工人和编辑人员组成连队,荷枪实弹,一面跟鬼子周旋,一面设法出版。
  1942年5月,日军向太行山区发动了“铁壁合围”的“大扫荡”。27日,何云率领12人的小分队转移到左权县大羊角附近。几天来,他们没有片刻休息,加上连日无饮食,身体早已虚弱无力。当晚,何云仍架起电台收听电讯,深山沟里寒意逼人,何云一边搓手取暖,一边写稿,并风趣地说:“真该谢谢鬼子们,把咱们赶到风口办野战报了!”28日凌晨,日军开始搜山。当何云收听完电讯准备转移时,已被敌人重重包围。在紧要关头,何云对身边的同志说道:“不要把子弹打光了,留下最后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决不当俘虏!”这时,敌人的一颗罪恶子弹射过来,打中了他的背部,他立刻倒在血泊中,昏死过去。
  搜山的敌人撤退后,何云又慢慢苏醒过来,对赶来抢救他的医生说:“我的伤不重,快去抢救倒在前面的同志!”当医生返回救治何云时,他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何云虽然倒下了,但是《新华日报》华北版这个浸染着烈士鲜血的党的宣传阵地没有垮。正当敌人在北平、东京的报纸上大吹“华北共产党最大的报纸《新华日报》被彻底粉碎”的时候,《新华日报》华北版于1942年7月1日复刊,继承烈士遗志,继续打击敌人。
  “文章浩荡卫神州,血溅太行志亦酬;党报事艰来日永,同侪心痛老成休;云山遥祭挥无泪,笔陈横开雪大仇;后死吾曹犹健在,不教胡语乱啾啾。”何云同志的鲜血染红了华北宣传阵地的旗帜,吹响了华北人民抗战的号角,谱写了一曲抗日救国的不朽赞歌! (作者单位:延安新闻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