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小艳)“目前全区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有1594户5445人,占年度计划的102.3%;达到退出标准的贫困村有50个,占年度计划的100%。”10月11日,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延安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安塞区委常委陈富山说。
安塞坚持长远项目与短期措施结合,切实抓好产业扶贫这一根本。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攻方向,区财政每年列支6800万元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创新推行了“合作社帮带、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带动、土地流转和果园托管以及支部引领”四种产业扶贫模式,重点扶持贫困群众发展山地苹果和大棚弓棚长效产业,同时发展香菇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杂粮等短期项目,一举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长短两项”产业全覆盖。
陈富山介绍,近年来,贫困群众累计发展大棚(弓棚)1860座,种植香菇44万棒;发展苹果2.68万亩,发展家庭小型养殖2900户。目前,有中长期产业的贫困群众3352户,产业覆盖率达100%。并深入推进苹果、蔬菜、畜牧产业后整理,有效提高了产业扶贫的质量效益,实现了贫困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增收。
为有效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安塞区按照“文化输出、旅游导入”和“文化养民、文化富民”的思路,围绕腰鼓、民歌等民间文化“五张名片”,统筹推进“文化+旅游+农业+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发展,建成了高桥南沟生态示范园乡村旅游景区及“千人腰鼓”表演村、“东方毕加索”绘画村、“陕北信天游”大舞台3个文化产业村和化子坪镇小南沟、金明街道徐家沟等5个集垂钓、烧烤、水上娱乐等为一体的生态山庄。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06.6万人次,同比增长154.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6亿元,同比增长301.5%;直接带动贫困群众350人,年人均增收达4.2万元以上,间接带动贫困群众2420余人,年人均增收8200元以上。
“我们还坚持搬迁安置与产业就业培育结合,按照‘住有所居、居有所业’的要求,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多措并举培育后续产业,着力解决‘挪穷窝’与‘换穷业’问题。”陈富山说,目前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533户,1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已全部建成并达到入住条件,累计实施危房改造854户,已全部完工并入住,竣工率100%。与此同时,安塞区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实施方案》,通过各类园区、公益性岗位、农业长效产业和发展三产“五个一批”产业就业扶持办法,积极发展社区工厂,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多渠道打造搬迁后续就业创业支撑平台,确保每户搬迁群众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目前,搬迁户发展农业长效产业1337户、社区工厂就业和外出就业1118人、公益岗位就业141人、光伏扶贫和参加合作社入股643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