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珍现在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站在自家院子里举目四望,微风吹过,院子对面山上的林海犹如绿色的波涛,向山顶不停荡漾。侯秀珍的公公是三五九旅九团九连副连长刘宝宰,当年和战友一起通过开荒将南泥湾变成了好江南。如今,令侯秀珍最骄傲的事则是在父辈开荒的地上种满了树。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南泥湾环境恶化,只要一下雨,雨水就裹挟着黄土冲下山,南泥湾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南泥湾成了荒草遍地的黄土沟,只要有风,就是漫天的黄沙,南泥湾成了荒草遍地的黄土沟。陕北好江南的景象只有在歌声里才能重现。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侯秀珍立即响应,扛起了铁锨与镢头来到山上。“父辈当年保家卫国,不开荒站不住脚;现在我们要把树补回来,给子孙留个好生态。”侯秀珍如是说。如今,当年和侯秀珍一起上山植树的党员干部都已青丝变华发,他们亲手栽下的树苗,也已亭亭如盖,郁郁葱葱。
南泥湾镇党委书记赵东告诉记者,南泥湾镇历年退耕还林面积达44833亩,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80年代的35%上升到了87%,又重新变回了美丽的“水韵江南”。
吴起县南沟村,53岁的闫志雄坐在被绿色环绕的自家小院中,回忆起以前的情形,忍不住感慨,“那时候,这些山几乎都是秃的。去山上种地,连一棵能遮阴的树都找不到。村里更是有着种一茬庄稼剥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的说法。村里人每家种几十亩地却还可能饿肚子。”过去的吴起,农业结构单一,百姓垦荒、上山放牧导致林木和山体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吴起县邀请世界粮农组织的专家前来考察畜牧业。专家实地考察后却提出,吴起的生态太过脆弱,不能再继续放羊了。于是,吴起开始实施封山禁牧、植树种草、舍饲养羊。1999年,中央启动退耕还林政策,吴起走到了前列,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退耕还林在吴起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截至目前,吴起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林草覆盖率提高到64.1%。得益于生态环境持续有效的改善,去年吴起县还发现了成群的鸳鸯。
在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全力打好青山保卫战中,全面落实了主体功能区规划,聘请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编制我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确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8761.59平方公里,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深入推进“陕北高原大绿化”,突出抓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1000万亩长青生态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持续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077.5万亩,完成营造林213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3%,植被覆盖度达到81.3%。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全市30%的行政村建成生态村,10%的行政村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节水型城市。以延河综合治理为重点,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累计完成投资19.21亿元。治沟造地38.2万亩。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核实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点位27个,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推进自然保护区居民搬迁。大力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黄河沿岸39处采砂场点全部关停,撤离采砂船157只,100%完成砂石清理任务。多年来,延安人以执着的“延安精神”改造河山,在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地上埋头苦干,在这块红色圣地上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短期内“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今年6月份,国家林业与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对外发布重要科学发现,仅过去一年,在延安子午岭林区800平方公里核心调查区域内,共拍摄到华北豹至少28只,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境内最大的华北豹野生种群,也是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豹密度最高区域。
延安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站长高金龙介绍,华北豹是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最顶端的捕食者,只有其生存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恢复到良好状况,才能支撑其种群有效繁衍和发展。“华北豹是肉食类动物,这就要求生存的活动范围内有诸如野猪、野羊、野兔等野生动物,而这些动物的生存,又对生态植被有很高的要求。此次华北豹种群的发现,也证明了延安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恢复。”对此,延安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称:“这次发现,是延安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