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惬意的生活,让人对宁静舒适的农村生活有无尽的向往 ●代家沟长长的喜事饸饹捞起来,象征着幸福绵长 ●建设宜居宜业更宜游的美丽乡村 ●山静、水静、云静,一片宁静安详,代家沟风景美不胜收 本报记者 雷荣
“河上担根椽,吃饱很艰难。”往昔的代家沟,一句顺口溜道尽出行和生存的艰难。
今日的代家沟,村集体固定资产累计达到1002万元,年固定收益突破28万元。每亩土地年收入由600元增长至16000元,人均纯收入今年有望突破2万元。
走进代家沟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群山环绕、绿意盎然、格桑花遍野的图景。漫步在格桑花海中的走廊上,凉亭外的鱼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69岁的村民乔马富说:“村上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从吃不饱到吃饱、吃不好到吃好、住不好到住好、交通不便到便利、破破烂烂到干净漂亮、贫穷到富裕,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听着老乔的话,让人不由地深思:代家沟,曾经交通不便、经济薄弱、产业单一、人心涣散,是宝塔区有名的“上访村”,如何实现了由旧村变新村、穷村变富村、弱村变强村、陋习变新风的蜕变,激发这一系列蜕变的活力又从何而来?
代家沟,给人颇多启示。
启示一:改革定向,让土地活力涌流 与陕北的农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东山的日头背西山”也曾是代家沟人生存的写照。沿袭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最后的回报却是:劳动越来越苦,碗里的粮却越来越缺,身上的补丁越来越多。
60岁的村民白增亮讲述当年生存艰难的故事,让人唏嘘。白增亮是榆林米脂县人,13岁讨饭来到了代家沟村,一住就是47年。那时候村民普遍很穷,衣服满是补丁,一年基本吃不上白米饭、白馍馍和肉,手里的钱更少。村里有一户姓曹的村民因为没钱给账主,被逼急跳了楼。
改革开放以后,代家沟村民在自家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几年下来,家家有了余粮,不再为吃穿发愁。
温饱解决了,村里许多人育起了树苗,几年下来,都有了一定的积蓄。但是,传统的育苗收入低、见效慢、来钱也不快,怎样才能让村民致富奔小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代家沟人开始转变观念,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铲除幼苗改种大棚。时任村支书薛金华与其他7名党员一起走家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一遍遍地为百姓算金钱账,并带头铲光了自己种的树苗,示范种植,主动承担风险。见到薛金华收益之后,村民纷纷跟着党支部盖起了大弓棚,如今,全村新建高标准大弓棚220座,每亩土地年收入由600元增长至16000元。
随着家里富裕劳动力的增多,许多村民开始外出打工。据介绍,代家沟村村民主要收入以棚栽和外出务工为主,2017年人均纯收入为13800元。
村民富裕了,村集体如何壮大?代家沟借“三变”改革的东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并将核实的集体资产49.2万元、耕地209亩、退耕还林地911亩进行股权量化。最终确定2017年8月15日为基准日,认定股东身份111户,341人。量化总股数685股,其中人口股344股,土地股341股。同时,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制定合作社章程,依法设立股东大会,从每10户中选举产生一名股东代表,共选举产生股东代表11人。通过股东代表大会多次讨论,结合“一村一品”建设、产业扶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项目,大力发展新村棚栽和旧村养殖产业、劳务输出、乡村旅游,成立了产业开发分社、劳务输出分社、乡村旅游分社,使农区变成了景区、田园变成了公园,村集体资产累计达到1002万元,年固定收益突破28万元。村民通过入股合作社,获得就业岗位、产业发展和盈利分红,实现了增收致富。
改革不停步,活力源源来。代家沟村成为一个集乡村度假采摘、休闲垂钓、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村。
启示二:党建领航,小康之路越走越宽广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雁”。近年来,在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村党支部严格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四化”要求,突出强基固本,注重作用发挥,带领和团结全体村民,实现了旧村变新村、穷村变富村、弱村变强村、陋习变新风四大变化。
——支部引领,旧村变新村。2013年全村遭受强降雨袭击,房屋倒塌,人心涣散。在灾后重建过程中,8名党员带头腾出自家苗木地,带动群众共计腾出了40亩空地,建起了统一标准的82套新房。通过支部带领村民筹劳筹资、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巷道和院落硬化工程。新建健身广场、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安装太阳能路灯45盏,实现了无线互联网整村免费覆盖,村民彻底告别了老窑旧房,搬进了环境舒适、整洁漂亮的新居。
——支部带领,弱村变强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个村民掉队,是党支部的郑重承诺。以支部为核心,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了“支部包抓棚”“书记包抓棚”“党员示范棚”,党员和贫困户建立起了“多帮一”和“一帮一”的帮扶机制,送政策、帮技术,协调联系包扶人,上门服务贫困户。代家沟村对贫困户逐户研究,狠抓短期脱贫和长效致富措施,免费向5户贫困户提供物资,发展大弓棚17座,为11户贫困户每户提供能繁母猪2头,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务工工资和合作社分红,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为了解决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村支部大力推进“干部帮生产、企业帮销售”两帮活动,成功引入延安中益餐饮公司,采取“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为贫困户搭建起了销售平台,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增加了群众的收益,彻底解决了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问题。同时,大力发展创新创业,不断创新“互联网+电商”模式,在甘谷驿镇电商服务站和延延高速公路北服务区定点定时优先销售贫困户的农产品,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鸡、猪、牛等,就地就近解决贫困户就业岗位17个,确保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创业。
——支部倡导,旧习换新风。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坚持党员带头,引领文明新风,培育好村风、传承好家风、形成好民风。村党支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修订村规民约,对乱倒垃圾、不孝敬父母、不支持公益事业等行为划出“红线”。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引导移风易俗。扎实开展“文明示范户”“好妯娌”“好婆媳”等道德典型评选活动,倡新风、树正气。传承爱老敬老传统,建成了幸福互助院,推行“一岗双助”模式,选聘贫困户为助老员,为5名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和散居“五保户”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实现两个弱势群体的“双照顾”。
代家沟村在短短的几年内能够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支部组织有力、党员示范带动,凝聚了人心,催生了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启示三:如何让好政策生根开花
谈到村子里的新变化,该村36岁的精准扶贫户李刚感触良多,“以前住在破烂不堪的窑洞里,现在住进美丽漂亮的楼房中;以前没有产业赚不到钱,现在家里有7个弓棚年入8万;以前村子的生态差、环境差,现在村子绿意盎然、干净整洁,来村上观光旅游的人与日俱增;以前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现在看病费用全报,医生还定期到家里免费帮村民体检,现在的生活真得特别好!”
李刚的话语里,洋溢着过上好日子的喜悦,也有对党富民政策的感激。
党的富民政策,之所以让代家沟村民乐开花,根本原因还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让党的富民政策能实实在在地在代家沟生根开花。
村支书乔小红感慨地说:“当年代家沟村信访矛盾多,根本原因还是村上产业单一、交通不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差,村民看不到希望啊。区上、镇上经过努力,配强了村级领导班子,协助村里超前谋划,整合多个项目支持代家沟村发展,使村民看到了希望。”据介绍,从2015年以来,镇上共计整合了人居环境改善、扶持村经济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项目、蔬菜产业扶持、避灾移民搬迁、危窑危房改造,还有污水治理、幸福互助院建设、基层党建活动阵地等多个项目,全力支持村上的发展,让村民得到了实惠,鼓足了信心。
如今,代家沟的旅游也开始起步,越来越多城里人节假日前来享受田园风光气息。镇上紧紧把握这一商机,今年协助村上在集体土地上种植了80亩樱桃园、10亩蜜桃园和60亩红薯园及各种小菜园,城里人纷纷“认领”土地,自种自收或代种自收。
新的经营理念让村民开了眼界,也引领代家沟走在了新的发展之路。甘谷驿镇党委书记孙霞介绍,代家沟村之所以实现蜕变,是因为始终坚持“三产融合、四化同步、整村推进、全面小康”,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能人带动,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大力实施“支部+企业+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产业开发分社、劳务运营分社、乡村旅游分社作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不断壮大,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务工工资和合作社分红不断增加收益,实现了“产业就业+‘三变’改革”和“兜底保障+‘三变’改革”百分之百全覆盖。同时,代家沟村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为抓手,以弘扬农村文明风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设施水平为重点,成功将代家沟村打造成为村容整洁、村民富裕、村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典范。
相信,随着理念与经营的不断创新,代家沟村全面小康的路会越来越宽广。著名学者王一江在《民富论:关于发展与分配问题的探讨》一书中探寻民富之路时提出:走向民富的深厚力量和不尽源泉,是土壤、是细流、是民众自身。国家要做的,就是让这种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代家沟的发展,正好走在这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