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环保督察“回头看” 边督边改建设美丽新家园
认真研究中省投资导向 抓好生态环保项目储备 推动更多生态环保类项目落地我市
——访延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延安市重大项目办主任常程炜
   记者: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近年来,市发改委在保护环境中做了哪些工作?
  常程炜:近年来,市发改委坚决贯彻《延安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和《关于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结合中省环保督察整改问题,扎实抓好环境保护相关的各项工作。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充分融入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发展理念,将“续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独立成篇,并每年下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计划》。2017年我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94%,超额完成了省上下达考核指标任务,被评为“低碳工作先进市”。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并网新能源项目16个和一批光伏扶贫项目,实现装机721兆瓦,完成投资63亿元。同时,天然气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3个县(区)县城通气率达到100%,全市天然气气化人口达到120万人,气化率达到55%,民生保障大幅提升。形成了《延安市“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和《关于延安市“十三五”节能规划研究的报告》以及《借鉴无锡先进经验推进延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课题。在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方面,大唐延安热电厂“上大压小”热电联产机组实现双机双投,相应替代拆除供热区域内236台分散燃煤小锅炉。在制定生态环境相关政策方面,起草了《延安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延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以及《延安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纲领性文件。在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方面,协调指导相关县区,制定了全市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并经省发改委印发实施。在推动产业集聚区两厂建设方面,全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成4个,在建6个,办理前期手续5个;垃圾处理场建成3个,在建1个。在延安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相关问题整改方面,配合市城市管理部门形成了《延安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工程防渗漏检测及整改方案》,印发了《延安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同时,延安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推进,将使延安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进场垃圾量大幅度减少,从根本上可较大程度地消除渗滤液隐患。
   记者:那么我们在污染防治工作上还有哪些不足呢?
  常程炜:虽然市发改委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延安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过去三十年资源开采和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能源资源过度依赖,产业结构单一、石油经济一枝独秀,二产以油、煤、气开采为主,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017年一产增加值为119.88亿元,同比增长5.0%,占GDP的比重为9.5%;二产增加值为712.23亿元,同比增长6.6%,占GDP比重为56.2%;三产增加值为434.28亿元,同比增长10%,占GDP比重为34.3%。其次,节能低碳指标任务完成压力较大。“十三五”期间,省上下达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844万吨标准煤,分配增量为123万吨标准煤。近期,由于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延长油田伴生气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等一大批能源转换项目将建成投产,我市全社会能源消费增量不足以支撑上述项目的投产运行,直接影响到我市节能“双控”指标的完成,也严重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后,生态环保项目支持不够。因生态环保类项目一次性投入较大,但中、省补助的比例偏低,尚不足项目总投资的15%,对企业实施生态环保项目及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助推力不强,从而不能有力带动全社会生态环保项目的建设实施。
  记者:那么我们下一步又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推进污染防治工作?
  常程炜:下一步,将制订科学合理的节能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管理,确保节能“双控”指标顺利完成。进一步完善国家批复我市承担的生态文明建设三项核心示范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延安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延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我市作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将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初步建立温室气体基础统计制度和核算体系,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支撑低碳试点城市科学发展。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水、气、渣污染防治为重点,配合市环境保护部门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系统推进环境治理工作。巩固提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做好涉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的相关工作。认真研究中省投资项目政策导向,抓好生态环保类项目储备和谋划工作,推动更多的生态环保类项目落地我市。六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和理念。在“全国低碳日”“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中,开展多层次、全领域的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民众知晓率,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