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寺湾的省级示范园区 ●甘泉县王家湾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职工正在喂羊 ●工人们正在屹崂村处理路沿 ●桥镇榆树沟村村民正在摘苹果 ●石门镇屹崂村的闫成贵正在修剪葡萄苗 通讯员 范筱霞 邵将 陈晓娟 本报记者 常青
初冬,来到甘泉县道镇镇南义沟村,如果是夜晚,你会看到这样一幅美丽画面:在一盏盏路灯的照耀下,一座座百米日光温室大棚、弓棚有序排列,还有那整齐的窑洞、人们忙碌的背影……
其实,这只是该县精准扶贫、合力攻坚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该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来抓,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机构机制,整合各种资源,凝聚各方合力,智慧布阵,精准对接,强力推进,靶向发力,为全县建档立卡的3090户贫困户如期顺利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众志成城“滚石上山”健全机制精准发力
下寺湾镇胡皮头村王二娃上有老人,下有孩子,丈夫体弱,照料的侄女患有癫痫,36岁的她肩上担子格外重。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在县、镇、村各级帮扶下,种起了草莓,特别是借助甘泉大峡谷开发时机,把家庭经营得红红火火,还成了村里几个姐妹的“领头人”。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旅游+扶贫”模式,甘泉县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引导大峡谷周边村庄37户贫困户办起了农家乐,经营油饸饹、腌猪肉、炖羊肉等特色美食,户均增收两万多元。
这是该县聚集各方合力,精准脱贫攻坚的生动事例。
今年以来,甘泉县坚持把建设“强的领导机构、好的干部作风、严的执纪问责”作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第一法宝”,全面整合各方力量,形成了协同作战、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按照“县级抓推进、乡镇抓落实、村级抓实施”的要求,在已成立的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部的基础上,将“八办两组”增设为“十二办两组”。同时,抽调10名业务骨干充实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建立了“脱贫攻坚周例会”工作机制,全力发挥指挥部牵头抓全局、统筹推进作用,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同时,为确保24个贫困村、607户贫困户如期脱贫,该县对照贫困退出标准,建立全县总台账。按照“一月一更新”的方式,定时监测贫困村、贫困户退出达标情况,及时汇报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根据反馈情况,瞄准短板,靶向施策,为确保全县圆满完成脱贫退出任务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同时,该县扎实推进“党日活动+固定扶贫日”活动。由县委组织部总牵头,各村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书记负责召集,每周三,全县173个帮扶单位1884名帮扶干部,深入到全县63个村(农村社区)对36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全方位走访帮扶,协调落实各项政策,结合贫困群众发展意愿,优化产业扶贫、就业脱贫等帮扶措施,真正形成“党建促脱贫、脱贫助党建”的新局面。成立了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局、两办督查室、县纪委四个常态化督查组,坚持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对驻村工作队、包扶干部入户、包扶措施落实等方面进行深挖细究,严格执纪问责,对工作推进不力、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进行严肃问责、顶格处理,并在全县范围通报。共开展专项检查15次,明察暗访23次,约谈领导干部35人,党纪政纪处分35人。
整合资金改善基础设施 夯实贫困村贫困户富裕根基
甘泉县地处洛河峡谷贫困带,总人口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万人。全县有62个村委会、1个农村社区,其中,贫困村39个,已退出15个;建档立卡在册贫困户3090户8138人。
为保证这些贫困村组、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甘泉县整合各类资金,狠抓基础设施“两房”(移民搬迁、危房改造)“三提升”(水、电、路)建设这个最大短板,并统筹推进广场、亮化、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实现群众富,也要实现农村美。
“我打光棍一辈子了,根本没有固定收入,再加上年龄大了,生活变得非常困难。”道镇镇漫庄河村村民乔三告诉记者,“后来,县里、镇里和村里的干部们主动来到我家了解情况,并进行了一系列帮扶。你看,我现在住的房子多好。”
乔三家以前的房子是60年代盖的土房子,住了几十年,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生怕哪天房子倒了。去年,道镇通过危房改造计划帮他盖了两间新房,彻底解决了他的住房问题。
像乔三一样,全县共确定危改对象258户,其中贫困户114户。
在进行危房改造中,乡镇负责落实地块、督促进度,住建部门负责资金保障、技术指导,采取“农户自建、工队代建”等方式实施。目前,已全部建成。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352户1078人,2017年已全部妥善安置。今年重点解决了搬迁对象后续产业配套问题,实现193户231人稳定就业。
针对住房存在困难的孤寡、高龄老人,该县建成三岔、桥镇等“幸福院”28处,可安置280人,实现住房隐患户清零。
“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晚上在广场上跳跳舞、扭扭秧歌。”在石门镇和平村广场上,刘秀梅正拿着扇子边扭边高兴地说。
针对常住人口较多且相对集中的村庄,该县投资1577万元,从水源、水量、水质、管网、取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各个环节入手,共确定道镇乔庄、劳山白水庄等38处饮水工程,目前,已全部建成投用。
针对常住人口较少且相对分散的,该县共打桥镇葡萄沟、下寺湾张家沟等机井7眼,打桥镇榆树沟、孟家湾等水窖5座,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
同时,为了群众进出方便,以实现村村通沥青路为目标,全县共投资2.66亿元,新建石沟门至榆树沟、雨岔大峡谷等地的道路和改造高哨至新庄的道路共70.32公里,使村村通了公路。
按照“七改三清三完善”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打造美丽宜居示范村。投资5700万元,改造林沟、甄家湾等村内巷道219.1公里,购置环卫车18辆,垃圾箱261个,新建美水花苑保障性住行广场、《人生》广场等4座广场,绿化美化387亩,安装路灯204盏,疏通河道15公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集结力量脱贫攻坚 勠力同心斩除“穷根”
“我以为这辈子摘不掉贫困帽子了,没想到政府给我们买奶羊补助不说,还送技术上门,我这下离脱贫的路子不远了。”道镇镇庙沟门村的村民东两站在自己的奶羊圈边,激动地说。
甘泉县始终把群众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全县总动员,全员齐参与。他们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因户制宜,精准帮扶,共为全县芦庄、公家峪等39个贫困村注入1170万元,作为村组基本资金,入股适宜发展的产业,同时,吸纳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产业,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所得收益按入股比例提留一部分用于公益事业,其余部分按照占总股金的百分比进行分红。
采取不同形式,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还有“园区+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该县利用10万亩川台地的优势,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3.52万亩,产量达到13万吨;在安家坪等村新建大棚892座,覆盖贫困户439户;为提高大棚种植收益,推广葡萄、油桃、樱桃等新品种12个,在下寺湾镇龙咀沟村、石门镇南沟门村、劳山乡边江村等村共发展大棚油桃85棚、樱桃2棚,棚均收入可达1.5万元。
该县还引进龙头企业,借用龙头企业的资金,通过“土地入股、代建代管、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他们引进陕西省果业集团发展林果业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该集团组建了甘泉试验场,在杨庄科、大庄河等地流转土地3886.74亩,流转费用1731.6万元,已兑付前三年租金173.16万元,涉及1118户贫困户。今年春季新建园3000亩,雇佣贫困户95人,人均收入9800元。利益分配采取“保底+分红”的方式,即果园挂果后,村集体与企业按4∶6比例分红。村集体收入中的40%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剩余60%分配到农户,每亩每年纯收入达到4000元,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如因特殊天气导致收益较少或无收益,陕果集团当年给每村1.5万元的保底收益。
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万众一心精准脱贫,甘泉县脱贫攻坚战犹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