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共治共建共享食品安全
——我市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李星棋
  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要让延安人民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食品、呼吸上新鲜空气”。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全国革命圣地之一,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在我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后,启动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列为今年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创建活动这一载体,全面提升全市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食品安全关系万家全市上下高度重视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乎大局”。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是“餐桌上的民生”“舌尖上的安全”,是党委、政府重要的民生工程。为保障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市委、市政府将食品安全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创建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创建工作。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各县区、各部门对照创建方案和指标,采取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办法,强化食品全程监管。农业部门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畜牧部门规范投入品的使用、养殖场安全和畜禽屠宰监管,确保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务部门强化水产投入品管理,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食药部门继续深化网格化监管,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教育部门加大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推动食品安全教育制度化;城管部门加快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进度;公安、食药、城管、工商等部门单位联合执法,规范食品市场秩序。
  同时,各县区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执法装备,充实基层监管人员,落实创建主体责任。宝塔区构建了“前端视频采集点位+后台中国移动云处理平台+终端食药局监控中心”的“三位一体”云监管体系,提高全区监管效能;安塞区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建立农产品生产过程记录、农产品包装与标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可追溯等制度建设,启动实施了工业园区食品产业孵化基地建设,目前已有姜氏食品、华利合益等多家企业入驻基地。
  创建活动期间,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以及公交车、出租车等平台,播放创建食安城市公益广告、宣传条幅。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了食品安全“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市交通局在市区出租车、公交车上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市教育局在全市947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通过多视角、高密度的宣传报道,群众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不断提高,全市形成持续、深入、浓厚的创建舆论氛围,创建工作得以有序推进。
  提升食安监管水平创新措施和经验得到全省推广
  近年来,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延安“网格化监管”、小作坊“一票通”制度、小餐饮整治等不少创新措施和经验得到全省推广。
  2013年至2016年连续四年,我市在全省食品安全监管综合考核中被省食安办评为优秀等次,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2014年至2017年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等次;2017年初,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授予“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经过持续六年的不懈努力,全市小餐饮“三池五柜八有一整洁”成为常态,大中型餐饮量化分级C级单位占比减少75%,90%餐饮从业单位开展了文明餐桌创建,82%的餐饮从业单位进行了明厨亮灶改造,改造数量和质量均排在全省第一;经过连续四年的持续整治,全市小作坊硬件设施得到全面强化,全市建立票随货走、票货一致的溯源机制,杜绝了黑作坊产品上市销售,确保了小作坊产品的质量安全;经过连续三年的持续整治,我市“泔水”饲养生猪行为得到较好的遏制,地产猪肉质量安全基本得到保障,外来冷鲜肉分销换证制度落实较好,安全基本可控。
  2017年,全市累计投入1.25亿元对学校食堂进行了硬件改造,食药部门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推行了互联网“云监管”创新措施,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更加缜密。全市食品药品“定人定岗定责定位”的“网格化”监管措施得到全面落实,网格监督员信息实现店内公示、阳光监督,全市食品安全监管诚信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全市共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1650家、示范街126条;41个乡镇食药示范所通过省食安委验收,争取以奖代补资金2050万元;黄龙、洛川、子长3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几年来,全市食药系统共争取中省各类创建、专项资金6000余万元,有效夯实了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