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把乡愁镌刻在木板上
——记延川县版画大师刘宏祥
    ●刘宏祥正在创作版画作品
  通讯员 曹苗苗 本报记者 方大燕
  有人这样形容延川县版画大师刘宏祥的版画:像黄土地一样朴实无华,像民歌一样韵味十足,像老农民一样“有甚说甚”。
  从1989年至今,刘宏祥出版了《刘宏祥黑白木刻》《刘宏祥版画小品集》《宏祥黑白版画作品集》等作品,先后在延川、延安、南京等地举办个展,版画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及全国美展并获奖,作品被法国、日本、韩国、德国、香港等国内外人士及文博单位收藏,百余幅作品发表于全国报刊杂志。
  走进刘宏祥的家庭博物馆,好像回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进门,一幅幅版画瞬间把人带入陕北黄土高原小山村曾经的生活场景中:《永和图》《推碾图》《黄河岸边枣儿香》《槐花开了》《花儿坡上花儿开》《父亲的玉米地》……一幅幅作品似乎是对来访者诉说过去的故事。仔细端详这些版画,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孔孔窑洞、一件件生产工具、长满枣树的山峁、黄河蜿蜒环绕的村庄……这些陕北高原深处的生活细节,一一通过作品生动地呈现在了参观者的眼前。
  “这是父亲劳动的场景,这是母亲干活的场景。这个呢,是黄河畔的场景……”刘宏祥如数家珍地对记者讲述着一幅幅版画背后的故事。每幅版画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单单是作品那么简单,而更像是自己的孩子。从初描到雕刻,再到最后的上色,期间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只有他自己知道。
  刘宏祥说,自己出生在延川县黄河岸边一个贫瘠的小山村,他是听着黄河的水声、吃着小米饭长大的。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始终触动着他的心灵。“只有在黄河畔,我才能找回过去的记忆,仿佛回到了最初开始的地方。一个人,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起点在哪里,初心是什么。”刘宏祥动情地说。因为这种情意结,刘宏祥的作品中处处显示着生命、生存和本土文化的影子。就像作品《永和关记事系列》,这些过去黄河边曾随处可见的场景,被刘宏祥用手中的刻刀深深地沉淀在版画作品中。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不断地激活我们尘封的记忆,带领我们领略古老的黄河文化。
  刘宏祥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今年已经82岁了,和母亲住在黄河畔边的自家小院里。他们默默守护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春耕、秋收、推碾、磨米、放牛……事事都亲力亲为。对于刘宏祥的版画和他的博物馆,老父亲可谓是举全家之力鼎力相助。“这些农耕文化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不能让它消失了。通过版画这一载体,把它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也给我们这一代人留点记忆。”刘宏祥的父亲说。
  在城市化进程的滚滚浪潮中,农耕生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农耕文化开始渐渐消逝。从事文艺工作虽已20多年,但刘宏祥身上的那份淳朴和心中对故土的那份眷恋依然深刻。“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思想、精神力量的源泉。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我们自己的精神命脉。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关注生命、关注生存、立足根本,这是我从宏祥身上看到的,在他的作品中无不显示着这一切。他用手中的刻刀,把对生命的理解深深地沉淀在版画作品中,让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感受具有浓厚气息的古老黄河文化。”延安黄河文化保护发展协会会长冯山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