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星棋 通讯员 高峰
黑夜里的行人最希望看到路灯,有了它便不会迷失方向;饥饿难耐的人最希望见到火炉,有了它便拥有了温暖……在宝塔区,“一岗双助”管理服务如同“路灯”和“火炉”一样,照亮和温暖了城乡困难弱势群体的生活。
2015年初,为进一步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宝塔区在城市街道社区首创“一岗双助”惠民工程,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选择有意向的城市零就业和困难家庭的劳动力对社区孤寡老人、无人照顾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进行居家养老服务。三年来,“一岗双助”取得显著社会效应,一个岗位解决了两个或多个困难家庭的生活难题,让爱心在社会中传递。
挣钱养家两不误,生活起居有人顾
初冬的午后,宝塔山街道办东风社区居民刘明忠正在院门口晒着太阳,心情舒畅。
今年57岁的刘明忠,自幼因患小儿麻痹高位截瘫,父母过世后独自居住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王建平是宝塔山街道办事处东风社区的“一岗双助”服务人员,负责照顾刘明忠。2005年,王建平的妻子患白血病去世后,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最小的孩子当时只有5岁,王建平忙里忙外,没法脱身去找一份工作补贴家用。2014年大儿子考上大学,但王建平却高兴不起来,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让他犯了难。
2015年6月,王建平成为东风社区的“一岗双助”服务人员,离家近,活也轻,还有稳定的工资。从此,王建平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自从干上‘一岗双助’工作后,女儿能顾上照看了,还能贴补家用,今年女儿也考上了大学,还是一本呢!”
刘明忠之前出行靠自制的平板车,日常买菜做饭、洗衣服、晾衣服都十分不便。得到王建平“一对一”照顾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刘以前买一次饭吃三天,冷一顿热一顿。自从王建平来了之后,饭能吃上热乎的,衣服也能穿上干净的,人也开朗了许多。”刘明忠的邻居们说道。
服务延伸至乡镇,困难群众全覆盖
“一岗双助”在城市街道社区运行中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2017年6月份开始,宝塔区试点将“一岗双助”管理服务向乡镇延伸,以“幸福互助院”为平台,以“五保户”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及重点贫困户为服务对象,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服务人员,全面推行“一岗双助”政策。
家住柳林镇南庄河村的侯风娃,丈夫谢加鸿2016年遭遇车祸,全身瘫痪,儿女都在上学,果园也撂荒了,两口子艰难度日。2017年7月,“一岗双助”向农村延伸后,侯风娃成为“一岗双助”服务人员,她的服务对象就是丈夫。侯风娃激动地说:“政府的政策是真好,我在家照料老伴儿,每个月还能拿到600块工资,家庭负担也减轻些了。”前些日子,侯风娃家的苹果已经卖出去了。她的女儿在西安上大四,国家提供免息助学贷款。儿子上初三,成绩名列前茅。丈夫的身体也渐渐恢复,能挪着走动……细数着家里点点滴滴的变化,侯风娃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据统计,宝塔区13个乡镇已建起122个“农村幸福互助院”,为3080名农村五保户、空巢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等服务。结合服务人员数量和类别及特设公益性岗位政策,宝塔区人社局从贫困户中筛选89人为服务人员,帮助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目前,“一岗双助”覆盖宝塔区13个乡镇、5个街道办,现有服务对象192人,服务人员141人,为“两类困难群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保障。2016年10月,宝塔区“一岗双助”工作被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人民日报社举办的中国民生发展论坛授予“民生示范工程”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