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丹心一片,贞本力行
——写在《刘力贞传》出版发行之际
  屈永峰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三日,刘力贞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志丹县为了缅怀这位见证陕甘宁边区的革命历程,参与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刘老去世两个月内即着手为她策划著写《刘力贞传》。这项工作,就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著写《刘力贞传》,是一种追思,一种怀念。透过作者清新而有力的笔墨,我们看到刘力贞是个诚实于生命本质的人,她勇敢、正义、敏锐、宽厚而充满热力。这本书以刘力贞的生命轨迹为线索,全面反映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革命、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一个侧面,它的意义超出了普通的人物传记,是一部中国局部史的百年见证,对研究和理解那个时代政治生活的氛围、环境和背景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日,国民党军队在保安抄了刘力贞的家,她和母亲同桂荣进入深山沟藏身,经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习仲勋派人寻找,接到南梁根据地。她由此开始,成长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回顾在刘力贞去世的时候,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唁电,下至普通群众自发的悼念,全国各大媒体、网络上纷纷刊播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缅怀文章,无不是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去世而惋惜。
  刘力贞同志为什么得到社会如此广泛的敬仰和厚爱?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多的关注者、追思者?我想答案就是:她给我们留下的“崇高、伟大、献身,公而忘私和一尘不染的美德”。她就是延安精神、刘志丹革命精神忠实的传承者、践行者。正如,1997年12月3日,习仲勋在为《陕西革命老区》的序言中用这样的文字评价刘力贞:“她从省人大副主任位上退下来后,仍在呕心沥血地为老区建设尽力,令人佩服。”刘力贞,她就是党的人,是社会的良心。
  刘力贞出生于中国历史上风云突变的大动荡时代,幼年生活充斥着疾病,经历了躲避国民党军队追捕的逃亡、西北“肃反”的残酷、父亲刘志丹壮烈牺牲,历尽坎坷。但不妨碍她成为一个儒雅的人,一生表现得这么健康、这么纯洁。我们整理刘力贞的性格生成源,无不发现处处透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凡建功立业,以立品为始基,从来有学问而能担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对于刘力贞来说,他的父亲刘志丹如此,她亦是如此。刘力贞继承了父亲刘志丹的遗志。在她心中,父亲留给她以及后人的不仅仅是名字,更是“刘志丹”三个字所蕴含的“为人民服务,做有益于人民的事”的精神内涵。
  “求实存真”是刘力贞做人做事的自律标准。刘力贞在任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十五年间,关注基层,关心群众,对于来自基层的申诉信函,她总是认真地阅读,并提出具体意见批转有关部门处理,不少错案根据她的调查得到了平反。而对于有的同志编故事,让她开各种证明以谋取一些福利待遇,她总是铁面无私,当面拆穿,告诫他们要实事求是。这就是她心目中的大政治,正如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大政治是她为人的信念,也是她的从政之道。她为我们作出了模范和榜样,让我们在灵魂深处被深深地撼动,值得永远学习。
  关于刘力贞的一生经历,还是需要引用书中一段话和大家分享:
  “刘力贞,从斯诺笔下,一个头戴红军帽,身穿红军服,一双眼睛炯炯发亮的小女孩,到跟随西北野战军转战陕北、晋西南,又到学医为民,下乡调研,陪着丈夫‘逃亡五千里’,潜心医研,救死扶伤,克勤克俭,长年下乡服务农村工作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岁月的更迭中,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到了老年……即便是容貌变了,人老了,但没有改变她的‘精气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好事的意志。”
  通过这些文字,对刘老的坚强党性、高尚人格和崇高风范的形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更好地理解她走过的革命道路,从而形成熠熠发光的独立人格,照亮我们每个人。
  我们缅怀刘力贞,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共产党人“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的诠释。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作为革命赤都、将军故里的干部,我们一定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和刘志丹革命精神,努力把志丹建设好、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