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扶贫车间”进了村
新华社记者 陈文广 高文成
  “现在就在自家楼下干活,虽然工资比沿海少一点,但能天天见到孩子,开销也小了不少,真的是很好。”坐在车间里,谈起现在的工作,27岁的牟思思满脸笑容。
  牟思思是湖南新邵县严塘镇人,2016年以前,她的家还在位于偏远大山之中的肖家村,全家“靠山吃山”收入极少,加之丈夫先天弱视,两个孩子要上学,她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而作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县的新邵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就业机会并不是很多。
  迫于生活压力,牟思思与丈夫先后在广东东莞、浙江杭州等多地打工,进过电子厂、方便面厂,虽然收入增加不少,但一年到头,很难见到孩子,丈夫的病情也在加重。今年暑假,牟思思回到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新家,这里距县城只有20分钟车程,村里也引进了三家企业,开办了三个“扶贫车间”。
  在牟思思务工的常兴鞋业“扶贫车间”,记者看到,4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用于鞋面制作的缝纫机分列两行,70多名当地村民正干得热火朝天。而在车间外,村民用于上下班的电动摩托车、自行车排成一排,一些小孩在旁玩耍,等待父母下班。
  “现在,已经有12名贫困劳动力在这里上班了,他们的保底工资是2000块,如果成了熟练工,收入会更多。像牟思思老公这样的人如果来上班,我们也会给他安排合适岗位。”车间负责人朱爱武说,随着订单增加,常兴鞋业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新增了400平方米的车间,还在另外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商洽车间用房。
  记者采访发现,新邵县的“扶贫车间”不只是布局在县城周边,即使偏远的乡镇也或多或少开办了“扶贫车间”,其产业既有外引的箱包、制鞋、制衣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一些立足本地资源的农林产品加工产业。
  潭府乡陂丁村距离县城约20公里,是个贫困村,这里楠竹资源丰富。今年5月,当地建起了一家以加工高档竹木工艺筷为主的“扶贫车间”,吸纳了126名贫困劳动力就业。25岁的当地人李慧就在车间就业。
  李慧说,因为自己身患疾病,干不了重体力活,并且每周都要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前没有地方可供自己工作。“现在村里有了厂,安排我做一些简单的活,工作时间也没有给我限定,这确实是带有照顾我的性质。”李慧说。
  “引企业入村,让村民和贫困户既能兼顾田间劳作和车间工作,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助推他们脱贫,也有利于维护乡村和谐稳定。”新邵县职业介绍中心主任李少华告诉记者,目前,新邵已经在全县建立了43家“扶贫车间”,分布在全县10多个乡镇,吸纳了3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