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砥砺奋进著华章 逐梦扬帆再起航
——延安市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及愿景
  延安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翻开了新中国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社会,从试点到推广,中国全面走上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40年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发展奇迹,实现了由“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改革开放40年,是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业绩和丰硕成果的40年。延安的发展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延安儿女,发扬延安精神,积极探索符合阶段性特征的发展路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矢志不移、一以贯之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圣地延安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从“票证时代”到“温饱阶段”、再到整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谱写了从封闭、贫穷、落后走向开放、富裕、文明的宏伟篇章,开创了经济持续发展、民生显著改善、群众安居乐业的崭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生态优美新延安厚植了发展根基。
  艰苦创业铸就辉煌业绩众志成城谱写壮丽篇章
  40年来,我们紧扣第一要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实现巨大跨越。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3.44亿元,2000年超越100亿元,2006年突破500亿元,2011年迈上1000亿元台阶,2017年达到1266.4亿元,是1978年的45倍(按可比价计算);197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38元,1990年首次超过千元,2003年突破万元,2017年达到56086元(折合8620美元),是1978年的236倍(按现价计算,不扣除价格因素)。1978—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人均GDP居全省第四位,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步入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新时期。投资消费驱动强劲。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62亿元,2017年达到1283.6亿元,年均增长21.6%。其中“十一五”完成投资3050.6亿元,年均增长31.7%;“十二五”完成投资6890.7亿元,年均增长17.7%。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43亿元,2017年达到284.6亿元,增长198倍,年均增长14.5%。投资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财政收支快速攀升。1978年全市财政收入只有2509万元,1998年财政总收入迈上10亿元台阶,2005年突破100亿元大关,2017年达到364.8亿元,年均增长20.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0.4亿元,人均财力位居全省地市三甲。1978年地方财政支出只有1.08亿元,2017年达到353.3亿元,增长326倍,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由1978年的1264万元攀升到2017年的35.4亿元,增长279倍。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519元增加至2017年的3316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至2017年的11525元,居民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0年来,我们聚力产业转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完善优化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52.6∶27.4∶20.0调整为2017年的9.5∶56.2∶34.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4.3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面提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帷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基本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单一粮食种植转变为农业产业多元发展,逐步形成以苹果为主体,蔬菜、畜牧为补充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全市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2.12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214.09亿元,增长99倍。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9.58万吨增加至2017年的76.7万吨,增长近1倍。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已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2个。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强力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建成智能选果线56条,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66万亩,产量达到323.2万吨,比1978年增长370倍,苹果面积、产量居全国地市级之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蓬勃发展,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成功举办第一届世界苹果大会。特色农产品品牌达到120多个,“洛川苹果”“延川红枣”“黄龙核桃”等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延安苹果”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甘泉豆腐”“吴起荞麦香醋”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富县直罗贡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抓住国家赋予以油养油、采炼结合、滚动发展的政策机遇,石油工业实现“黑色崛起”,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比迅速提升,1991年首次超过农业,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值77%,成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2017年,境内生产原油1516万吨,是1978年的421倍;加工原油908万吨,是1980年的115倍;生产原煤5015万吨,是1978年的42倍;发电规模达到43亿千瓦时,是1978的43倍;卷烟产量35万箱,是1978年的17倍;天然气生产从无到有,规模达到39亿立方米。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31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262.6亿元,年均增长12.7%。“三区九园”工业框架布局基本形成,入园企业达到436户,实施结构调整项目239个,黄陵煤矸石电厂、黄陵煤焦化、永坪20万吨航空煤油、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大唐热电联产、彩虹光伏玻璃等重大能源转化和非能源项目建成投产,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式投料试生产,延长石油伴生气资源循环利用、洛川轻烃裂解综合利用、子长500万吨低阶煤多联产循环综合利用等项目加快建设。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跻身国家层面,谋划重大能源化工项目42个,总投资约400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依托厚重的革命历史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黄土风情文化资源,加快红色旅游、黄帝历史文化旅游、黄河自然遗产旅游、黄土风情文化旅游、自然绿色生态旅游等五大文化旅游产业板块建设,实施了十大革命旧址保护提升、六大文化产业园区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一号工程”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局纪念馆、乾坤湾景区、延安大剧院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成投用,中国革命艺术家博物院、宝塔山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南泥湾景区开发全面启动。红色旅游景区列入全国创建5A级旅游景区预备名单。黄陵、宜川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延川、黄龙被列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组建延安干部培训学院,42处革命旧址被设为现场教学点,国家20多个部委、高等院校和部队等单位在延安建立了教育教学基地,红色教育培训累计达到120万人次。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荣获2017年“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和“中国十大最具文化影响力城市”。2017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5059万人次,是1995年的117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8.7亿元,是1995年的276倍;服务业增加值434.3亿元,是1978年的54.3倍,年均增长10.8%。新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扎实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引进培育一批轻资产企业,积极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市注册电子商务经营企业2200户,网店微店突破3.2万家,新区创8空间、基金小镇、高新区“红色筑梦”科技孵化器、宝塔区北航·贝塔等4家众创空间正式运营,“独角兽”企业英雄互娱、国创科视等393家新经济企业注册落地。
  40年来,我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紧扣“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定位,完善“一心三轴多组团”城市空间布局,启动实施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山体居民搬迁、沟道治理、市政设施配套、城市景观提升六大工程,拉开城市框架,疏解老城密度,展示古城风貌,彰显圣地特色。延安新区建设彻底改变了线型城市发展格局,开创了延安城市建设新纪元。有序推进全国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城市双修”、城市设计试点。县城、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延安实现撤地设市,安塞实现撤县设区,城镇化率达到60.7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里人、乡下人”“本地人、外地人”字眼正淡出公众视线,城乡融合互动、成果全民共享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正在形成。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发展保障能力。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包茂高速、青兰高速、延志吴高速、黄延高速扩能工程、吴定高速等建成通车,绥德至延川、清涧至子长等高速公路加速推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00公里。全市实现县县通二级路、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1086公里,是1978年的4.2倍。包西铁路、包西铁路复线建成投用,蒙华铁路、西延高铁、延榆高铁加快推进,延安至西安、宝鸡动车开通,延安火车站开行旅客列车30对60趟,直达全国25个省市。开通延安至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杭州、南京等10条城市航线,延安新机场正式通航。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建成,黄河引水工程实现向市区供水。陕北至武汉电力外送通道获批,延安至西柏坡电力外送通道前期加快推进,陕北至关中750千伏二通道即将建成。
  40年来,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动力活力加速释放。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从规模和内涵上不断改变着中国历史进程,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一个个“春天的故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延安的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向纵深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跑出改革开放“加速度”。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阶段性成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审批制度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国家试点,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全面推行网上审批、限时办结、重大项目代办、集中办证等制度,“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和信息平台建设基本完成,提高了行政效能,优化提升了营商环境。积极开展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试点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市域流转试点,推进农村“三权分置”,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涌现出安塞南沟村、黄陵索洛湾村等一批“三变”改革典型。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17家银行和33家保险机构在延设立分支机构,引入上市公司江苏必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陕北地区上市公司零的突破。率先实施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子长医改模式在全国推广,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被确定为国家试点。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市场主体累计达到15.3万户,其中私营企业3.03万户,“五上企业”达到1303户,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28.8%。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镇村综合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荣获“全国守信激励创新奖”,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进一步释放。延安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关开检运行。市域3家企业取得境外投资资质。与西安市、无锡市、遵义市、沈阳市、美国堪萨斯州等29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常态化组团参加丝博会、农高会、厦洽会、陕粤港澳等招商活动,一批产业类、基础设施类、民生类招商项目落地建设。华电、大唐、华润、华为、斯伦贝谢等16家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落户我市。201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78亿元。
  40年来,我们秉持绿色发展,生态建设成绩斐然。延安曾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昔日满目苍凉,黄沙弥漫,土壤瘠薄,百姓囿于“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怪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姜春云副总理《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上作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1998年,延安市先于全国在吴起县开始封禁退耕,开启了全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的先河。1999年8月6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延安视察,在宝塔区燕沟流域的聚财山上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方针政策。延安市“变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以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实现大地基色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绿色成为延安与周围地市最明显的区域界线,延安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2013年,又通过自筹资金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46万亩,占到国土总面积的19.4%,陕北绿色版图大幅北移,森林覆盖率达到46.35%,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入黄泥沙量从退耕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年平均降水量由300多毫米增加到550毫米以上,迄今最大的华北豹种群在子午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出现。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治沟造地工程列入国家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治沟造地38.2万亩。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8%。全面推行河长制,推进延河、洛河、沮河、秀延河等主要河流综合治理。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居全省前列,2017年达到313天,“圣地蓝”成为一张靓丽名片。吴起县、志丹县分别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步入“全国方阵”。延安被列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和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2+1”三城联创成果丰硕,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节水型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一批县城成功创建国家、省级文明、卫生、园林县城。
  40年来,我们持续改善民生,群众福祉大幅提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在出行、消费、教育、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从满足吃饱到营养均衡,从窑洞平房到高楼大厦,从步行骑车到公交动车,从人背驴驮到物流快递,从凭证消费到移动支付,从“摇把子”电话到智能手机,从“三转一响”到“新四大发明”,从扫除文盲到普及义务教育,从缺医少药到健康长寿,从文娱匮乏到精彩纷呈,从基本需求到质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市场化导向转变,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政策与就业服务体系日趋丰富完善。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实现医保异地住院就医直接结算。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470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10元。2017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2.5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9.9万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在全省实现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和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83%,9个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和“双高双普”评估验收,被授予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先进市。延安大学新校区秋季开学投用。组建成立两个医疗集团,加快对县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紧密型托管,市中医医院迁建、市精神病医院建设进展顺利,市人民医院跻身三甲行列。启动健康城市和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推出《梦回延安保卫战》《延安保育院》《延安颂》等一批演出剧目和“延安过大年”“陕北民歌大舞台”等文化品牌。创作了一批富有特色的文艺作品,《山丹丹》《兰花花》《乡医刘易》等在北京等地成功演出。第四代歌剧《白毛女》在延安成功首演。“心连心”艺术团、“欢乐中国行”来延慰问演出,诸多民歌手亮相央视舞台。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号民生工程,统筹推进“八个一批”精准脱贫工程,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和兜底保障全覆盖,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0.5万人减少到3.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3%下降到3%。“两说一联”经验在全国推广,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是一部负重前行的奋斗史、一部万众一心的创业史、一部破茧成蝶的发展史。40年的探索充满艰辛,铸就的辉煌来之不易。回首40年,最令人鼓舞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关心支持革命老区建设,赋予延安特殊倾斜政策,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延安,特别是2015年习总书记再回延安,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看望慰问老区人民并寄予殷切期望,老区人民倍感温暖、倍感亲切,建设幸福美好生活的热情空前高涨。最令人自豪的是,延安精神不断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延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全国人民向往的神圣的地方。最令人欣慰的是,办成了一批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大事实事,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8年有望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高质量整体脱贫。最令人骄傲的是,退耕还林创造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历史奇迹,为世界范围提供了短期内“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最令人感动的是,面对罕见的几次特大自然灾害,广大干部群众患难与共、众志成城,夺取了抢险救灾、重建家园的全面胜利。最令人振奋的是,始终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当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长远,新时代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并举的转型升级路径愈加清晰,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高质量发展正在起势。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昨日之延安,高擎改革开放的大旗,靠着一股革命的勇气和劲头,闯出了一片天地;今日之延安,仍要鼓足那一股子气、一股子劲,以全面深化改革破利益固化之藩篱,以持续扩大开放战封闭孤行之逆流,再闯出一片更加广阔的新天地。逐梦新时代,扬帆再起航。我们将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五个扎实”要求,聚焦“两个明显优势”“一个明显制约”,大力实施“高端能化强市,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生态环境提升,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发展延安,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2018年率先精准脱贫;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转型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迈入全省第一方阵;2020年与全省、全国一道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经济实力更强、民生福祉更多、文明程度更高、生态环境更美、政治生态更好,给全党、全国人民呈现一个新的延安。
  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能源、农产品、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持续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具有延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推进能化产业高端化。按照“基地先行、园区承载、项目支撑、集群推进”的思路,加快实施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加快延炼和永坪炼油厂扩能改造、油煤混炼等项目建设,稳定原油生产和加工。加快煤炭资源勘查,推进煤田整装开发,推进煤气联合、热电联产,生产煤基多联产化工原料和产品。建设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煤电“四大基地”。建成华能延安电厂、500万吨低阶煤多联产循环综合利用、220万千瓦新能源、新区智慧能源增量配电试点等能化项目,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开工建设陕煤黄陵店头2×66万千瓦电厂、延长石油富县曹村2×100万千瓦电厂等电源点项目。积极谋划和实施精细化工、日用化工、绿色载能等高端能化项目,提升单位资源转化效率,推动能源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跨越,能化由初级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跨越,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能源保障基地、能源资源综合协调开发利用和智慧能源示范区。强化“三区九园”、县域工业集中区承载功能,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配套,创新管理模式,增强要素集聚能力,推动园区经济体量、承载容量、发展质量大幅提升,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价值链布局产业链、配套供应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坚持稳粮、优果、兴牧、扩蔬,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进“43158”优质农产品基地和2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强力推进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产业后整理,着力在分拣包装、冷藏冷链、市场营销等环节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壮大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更多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营销,发展一批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整合提升现有区域性公共品牌,着力打造“延安苹果”“梁家河苹果”等一批中国驰名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提升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推进旅游产业全域化。按照“资源大整合、产业大融合、全域大联动、区域大合作”的思路,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动旅游业由过去的“点”式旅游布局向“面”域旅游转变,从片面强调景点和景区向提升区域整体旅游品质及服务转变,实现旅游地域的全覆盖和产品的多样化,实现空间上的“全景区”。突出全域化布局,点线面结合,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着力构建红色文化、黄帝历史文化、黄土风情文化、黄河自然遗产和自然绿色生态五大旅游板块。突出全域化开发,以景区服务质量提升为抓手,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创新景区展示方式,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优化服务功能,创建延安革命纪念地、壶口瀑布、乾坤湾、南泥湾等一批5A级景区,持续做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旅游示范县创建,打造文安驿、安定等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和特色旅游示范村。突出全域化融合,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全方位合作,完善旅游联动机制,加强红色旅游联盟基地建设,打造系列精品旅游线路,推进“旅游+”,促进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办好区域性、全国性重要论坛、节会、赛事,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冰雪、体育、峡谷探险旅游,增加有效供给,改变旅游接待淡旺季明显的潮汐式局面,最大程度发挥旅游资源效益。突出全社会参与,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培育更多的旅游业“双创”示范基地,吸引更多的返乡人才、专业人才参与到旅游产品和业态创新中,形成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的良好格局。推进产业业态多元化。积极发展光伏、风能、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能源、装备制造、大数据三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卷烟、制药等传统工业改造提升,扩大生产销售,做大做强“延长石油”“延安卷烟”等工业品牌,不断提升“延安制造”的市场竞争力。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健康医养、文化创意、研学培训等新型服务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落实鼓励新经济发展政策,积极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每年落地运营新经济企业达到200家以上、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推动经济发展多业态并举、多元化发展、多极点增长。
  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重点加快交通、电力、信息“三大通道”建设。建成吴华高速延安段、榆蓝高速延安段、安塞—子长—清涧、子长—姚店高速和包茂高速南出口—姚店绕城高速,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1400公里,形成“三纵两横一连一环”高速公路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突破90%,普通省道二级及以上突破45%。加快建设蒙华铁路、西延高铁、延太高铁延安段,打造以高铁客运专线为主的铁路综合枢纽。加密和增开航线航班,实现与全国主要省会城市通航。加快延安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建设陕北—武汉、延安—西柏坡、彬长—徐州外送通道,增容扩建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一批330千伏变电站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构建大能力坚强电网。推进“信息延安”建设,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城镇光纤入户、农村光缆入村、重要公共区域无线覆盖,建设与西安互联网骨干节点的直连通道,信息化水平步入全省先进行列。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施重点水源、城乡供水、重要河流综合整治、农田水利、水土保持五大水利工程,实施王瑶水库加坝、楼坪中型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引洛济延永宁山及石门两处跨流域调水工程,推进古贤水库前期工程,突破“水瓶颈”,夯实“水支撑”。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认真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推动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子长、黄陵撤县设市和甘泉撤县设区,加快延塞一体化进程,构建“一主两副”城市格局和“一城三区”中心城市圈。坚持历史风貌和现代特色并重,开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做美山水文章、做好文化传承、做靓旅游景区、做足城市特色。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十三五”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0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突出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田园都市等发展理念,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承载服务能力。持续推进重点镇和沿黄城镇带建设,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厚重的特色城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社区聚集,让更多进城农民能够安居乐业、融入城市,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拓展。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动力释放活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开放。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新动能。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的改革任务,大胆探索自主性改革,抓好各类改革试点,力争部分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用好国家支持贫困地区企业上市的倾斜政策,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培育企业在后期转板上市,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县区全覆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加快医药卫生、教育文化和城市管理等领域改革,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创新创业提升发展新活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延安实施方案,加强“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加大研发经费支出,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和省内外高校研发机构在延安落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放开市场、放宽政策、放活主体,大力培育“五上”企业,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每年市场主体总量增速不低于15%,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充分发挥人才引擎作用,不断释放创业潜能,让想创业、能创业的人有舞台、能出彩。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新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进一步放大优势、补齐短板,促进各类要素畅通其流、汇聚融合,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打造内外联动、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大西安”建设,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能源开发、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加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紧盯发达地区、行业龙头和知名民营企业,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突出产业链招商,引进更多国内外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外向度和竞争力。
  着力推进美丽延安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以“护山、治水、育林、养田、蓄湖”为主要内容的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深入实施“陕北高原大绿化”工程,突出抓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黄河、桥山国家公园,2020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0%。持续推进治沟造地、淤地坝建设等重点工程,治沟造地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平方公里。抓好以大气、水和土壤为重点的污染治理,铁腕治霾,重拳治水,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动“厕所革命”进小区、进农村、进农户,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美丽延安。加快制度体系建设,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如期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实施创业促就业行动计划,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织密筑牢民生保障网,认真落实低保、优抚、救助等民生政策,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牢牢把握“精准”要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扎实落实“八个一批”,全面提升“四率一度”,高质量完成3.7万贫困人口脱贫、338个贫困村退出和延川、宜川2个贫困县摘帽任务,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高质量整体脱贫。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颁标准,13个县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创办“全国一流、特色鲜明”高职院校,支持延大创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实施健康延安行动计划,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广县镇医疗服务一体化、医联体模式,加大医养结合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创建健康城市,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群众健康生活。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惠及更多群众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城乡收入倍增计划,确保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深入推进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创建,打造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事业无止境,发展恒久远。全面深化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将凝聚起深化改革的强大共识,激荡起奋进新时代的改革强音,高扬改革创新之帆,鼓足攻坚克难之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奋力谱写新时代延安高质量追赶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