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用真情点燃农民丰收的火种
——记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袁宏安
  本报记者 房佳
  作为一名黄土高原的儿子,作为一名血气方刚的高材生,1989年,袁宏安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毅然走上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工作岗位。多年来,他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全力进行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汗水,无私地挥洒在延安的沟沟峁峁,为全市粮食生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深入基层 一切从头做起
  1989年,刚刚走出学校的袁宏安积极参加了黄陵县农业综合技术承包,独立负责上官行政村粮油烟丰产田的建设及各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与推广工作,并协助搞好全县农业生产工作。
  在袁宏安的带领下,黄陵县隆坊镇上官村开展了覆膜烤烟种植,农民当年烤烟收入由原来每亩800元增加到1200元至1500元。时任上官村会计的于双红现在提起20多年前袁宏安在村上搞试验田还感慨地说,“宏安可下苦了,可受了罪了,也多亏了他,我们农民才能种出好品质的烤烟,增加了收入。”
  袁宏安急农民之急,想农民之想,为农民出主意、解难题,与老百姓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农民参与试验示范及高产创建的热情空前高涨,上官行政村的工作为全县树立了典型。到1990年底,全面完成了全县各项承包任务,黄陵县农业规模化承包集团获陕西省“科技兴陕”一等奖及省农村科技协调领导小组“先进集体奖”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承包”二等奖。
  作为全市农业科技入户专家团专家,袁宏安每年多次深入全市谷子、大豆、马铃薯主产区,通过召开技术培训会、现场观摩会、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形式广泛进行科技服务与技术培训。在农作物遭受干旱、冰雹、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总能第一时间前往受灾现场,指导农民采取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
  潜心选育 实现农业增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农业增收,首先要培育优良品种。1991年1月至1993年12月,袁宏安主持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豆课题工作,进行大豆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工作。在试验选育中,袁宏安发现山西晋遗19号大豆品种在我市表现良好,为了及早把这个品种在我市推广种植,袁宏安只身一人坐上去山西太原的班车,硬是一个人把200斤大豆种子背回了延安。
  这三年时间里,我市共引进新品种100多种,完成了全国大豆区试验17项。他亲自引进并选育成功的晋遗19号大豆分别通过省、市审定。截至目前,晋遗19号大豆仍为我市大豆生产的主栽品种,全市累计推广200多万亩,实现效益超过2亿元。
  1994年1月至今,袁宏安主持所内谷子育种课题,期间承担了科技部“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高产谷子新品种的选育”子专题和农业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谷子原原种繁育基地建设”等项目,并从2009年起担任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延安综合试验站站长。
  1998年,全市黏虫害虫爆发,为了保证谷子品种及相关品种的顺利实验,袁宏安第一时间赶往各个示范点,指导我市病虫害防治。他亲自上手给谷子喷药,面对试验田里生长中后期一米七八高的谷子,他连续打药3次,有效控制了病虫害,而他的面部手臂却因农药的伤害发红脱皮了很长时间。
  二十多年来,袁宏安积极进行谷子新品种的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及良种的繁育与推广工作,他选育的延谷11号、延谷12号、延谷13号谷子新品种分别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延谷11号谷子”2001年获国际农牧业科技成果暨产品推广博览会优秀产品金奖;“延谷12号谷子”1999年获第六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金像奖等奖,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超过200多万亩,实现效益超过2亿元,全面提高了我市谷子生产水平。
  2005年1月至2012年底,袁宏安还主持了所内组织培养研究室工作,进行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及良种脱毒快繁与推广,共引进马铃薯新品种53个。通过试验,选出4个优良品种进行了茎尖脱毒,生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50万余株,繁育脱毒良种1000多吨,直接应用推广面积达2万余亩。2015年,延安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与推广项目获延安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辛勤耕耘 科研成果累累
  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袁宏安先后获得科技成果十多项,他编著及参与编写的《陕北名优杂粮栽培技术》《中国谷子品种志》《国家谷子产业与产业技术体系》等书刊出版发行,撰写的20多篇文章分别在《作物杂志》《农业科技管理》等刊物上发表。
  结合延安市粮食生产实际状况,在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袁宏安先后撰写了《延安市小杂粮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延安市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关于将马铃薯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发展的建议》等多份材料,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编制的《绿色谷子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马铃薯生产技术标准》等五项技术标准与规范在全市颁布实施。
  袁宏安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认真撰写申报材料,严格进行产品及产地环境检测评价,2008年“安塞小米”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2011年安塞县西河口管委会5000亩有机杂粮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他负责申报的“延安小米”于2012年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2013、2015年、2017年“延安小米”产品连续三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5年“延安小米”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
  袁宏安还多次荣获延安市农科所和延安市农业局先进工作者称号,连年被评为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优秀个人和优秀特派员,当选为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第五、六、七届委员,政协延安市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和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理事。他带领的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杂粮产业研发中心”于2013年被评为延安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生君感叹说,“袁宏安怀揣着一颗热忱的心,几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在他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延安市的农业工作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面对许多成果和荣誉,袁宏安觉得这只是表达了他对粮食事业和广大农民的一点爱心,今后的路更长更远,任务更加艰巨。他说:“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播撒绿色的希望,点燃丰收的火种,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