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古镇绽新颜 扬帆再起航
——子长县安定镇创新思路铺出发展新路子
  市委通讯组 蔡英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春华秋实。
  1978年,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一次嘹亮的唤醒。回顾历史,安定镇紧紧跟随党的决策部署,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安定镇推开了一扇变革求新的大门,到处释放着百姓富起来的愿景。
  当历史的巨轮驶进2018年新纪元,号角再起,征程又铺,安定镇生机焕发,风光无限。
  改革开放以来,安定镇人民沐浴春风、乘风破浪,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四十年的探索奋进,安定镇创造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灿烂辉煌。
  历经风雨的洗礼,今天的安定镇迸发新的发展动力。近年来,安定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引领,脱贫攻坚筑基,文化旅游强镇,现代农业富民”发展战略,坚决打好脱贫攻坚、古镇建设、农业增效、环境整治“四场”攻坚战,推进镇域经济再提速。今天走在安定镇,平坦的水泥路,漂亮的小庭院,门前的小汽车,还有电灯电话电器,住在农村比在城市还要幸福。
  党建促发展人人动起来
  “快请进,快请进!”刚走到子长县安定镇廖公桥村村委会的门前,村党支部书记张世红就热情地招呼笔者,迎进了村党员活动室。
  安定镇廖公桥村距县城12.5公里,廖公桥村是镇子里经济发展状况相对不错的村子,这几年的发展很快,最有效的就是当地党员干部带头,通过党员致富户的示范带动,促进农民增产创收。
  10月25日,记者走进党员活动室,几位党员正坐在一起探讨西红柿霜霉病的防治方法,党员张全民说:“去年我家的柿子也得了这个病,可影响产量了,我在书上查的,这要改头换叶了,我明天去地里给你再看看。”听了张全民的话,菜农张山山悬着的心也算降了一半。
  张山山说:“自从有了这个党员活动阵地,我们每个月的5号和25号都会过来集体学习,在这里大家互相交流经验,把我们的菜种好了,日子过好了,村子建设得更漂亮。”
  以前的张全民家里穷得只剩几张嘴,日子过得揭不开锅。这几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建起了两座小弓棚,种上了翠绿欲滴的茼蒿、生菜、油麦菜等新鲜绿色蔬菜,蔬菜供货于子长县的火锅城,因为无公害种植,真是供不应求。看看现在的日子,张全民干活都是哼着小曲,年龄越大腰板挺得越直。
  张全民现在是全村的党员中心户,他觉得这日子就像是翻了个滚,以前的恓惶日子一翻就不见了。他常感慨地说:“以前家里很穷,住的是窑洞,走的是土路,烧的是柴火,吃的是玉米高粱,现在喝的自来水,吃的大米白面,走的柏油路,屋子里就算是晚上也亮堂堂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家里样样都有。有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生活水平再不高也说不过去啊!”
  平日里张全民在管理好自己家菜棚的同时,也会多看会儿书,结合种植经验再钻研新技术。他经常会笑着说:“现在社会变了,农民也跟以前不一样了,一定要做一名懂技术、爱农业、善经营的农民。”
  聚力“一村一品”,助力脱贫发展。近年来,廖公桥村紧紧抓住产业这个关键,以党建促发展,大力实施大棚菜、拱棚菜、露天菜、庭院菜“四菜”并举措施,助推全村整体发展取得实效。
  依托子长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全村发展露天无公害蔬菜78户120亩,大棚菜15棚,庭院菜80户。启动了占地240亩的拱棚基地建设,计划新建拱棚160座,已建成43座,其中贫困户4户9座,重点发展葡萄、油桃等特色产业。
  实现了村民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投资,同时依托全村养殖优势,按照“集中管理、分户饲养”的模式,计划发展养牛户6户,规模达到60头以上,力促形成“菜畜沼”循环经济模式,助推“四菜”同步提质增效。
  安定镇镇长张金虎说:“未来廖公桥村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安定文化旅游名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农家乐、窑洞宾馆、露天菜、大棚菜、拱棚菜、庭院菜、窑洞菌菇、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将廖公桥村打造成美丽宜居、生态休闲、采摘体验为一体的具有浓郁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三变”改革得“三金”
  穷思变,变则通。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是安定镇推行产业扶贫的重头戏。2015年以来,安定镇成功与陕果集团、陕水集团两家国营大型企业“联营”,培育出了土地流转收租金、入股企业分股金、进园务工领薪金的“三金”农民,贫困户脱贫增收有了新路子。2017年,陕果集团子长股份有限公司在二十里铺村打造了占地1150亩的山地苹果示范基地,公司加强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注重“输血”与“造血”,形成了“公司+农户+贫困户”脱贫模式,造就了土地流转收租金、就近务工领薪金、入股企业分股金的“三金”农民。
  二十里铺行政村白家沟村现居住26户49人,大部分年龄在55~70岁之间,外出务工困难,现在不出门就可以务工。今年59岁的刘怀珍,就是典型的“三金”农民。
  刘怀珍和老伴生活了一辈子,主要靠种十余亩薄田和喂牲口为生,奋斗了几十年,勉强将1个儿子和3个闺女成家立业,现在孩子们也都离开了这个“不生金”的地方。因舍不下祖业,刘怀珍二老成了村里居住的十多户留守老人之一,二人的生活过得十分恓惶。前些年,也曾响应政府号召栽植了几亩山地苹果,奈何不懂管理技术,果树生长良莠不齐,失去了信心,撂荒了果园。
  2017年,借着“联营”的路子,她将自家的21亩山地以每亩170元的价格主动流转给陕果集团子长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协议25年。按照协议条款,公司在果园雇工方面优先考虑土地流转户和贫困户,刘怀珍和老伴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在果园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今年6月24日,刘怀珍比任何时候都高兴,她领到了1.92万元的土地流转费和务工工资。
  刘怀珍满脸的皱纹似乎有些舒展了,她激动地说:“流转出去的土地有了租金,进园务工领到了薪金,日子终于有盼头了。”
  二十里铺村党支部书记唐保珍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群众在基地务工1389人次,务工收入13.89万元,其中贫困户收入5.8万元。
  据了解,安定镇实现土地流转8089亩,依靠“租金”收入的农民有891户,有136户贫困户入股进了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摇身一变成了“小股东”,实现了从村民变股民的华丽转身。
  “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是我们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全镇山地苹果面积3.05万亩,是子长县苹果第一大镇,我们正在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子长县安定镇镇长张金虎如是说。
   以旅促产打造旅游新高地
  安定镇背靠翠屏山,前绕秀延河,一个浓缩了陕北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镇,有着千年丰厚的光辉历史。
  时至今日,安定古城的城墙仅保留部分遗迹,城内民国县衙和70余处古民居保存较好,在经历1000多年的兴衰交替之后,迎来了建设全省旅游文化古名镇绝好机遇。目前,安定镇正在形成一个以发展商贸、古镇旅游服务和生活居住为主导,集文化娱乐、行政办公、医疗卫生、生活居住等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
  走进安定镇安定村,整条街变成了施工场地,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令人振奋,偌大的古街道上,工程机械紧张作业,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不时传来工作人员叮当叮当敲打石头的声音。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这个带动全镇未来崛起的“引擎”工程,建设施工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
  村民史二娃常年在外跑运输,累不算,还不能照顾家里,听说安定要大变样了,他辞去了运输的活,回到了家里。“现在我在工地上打工,一年下来能挣个几万块,等旅游发展起来了,我自家有门面,再好好经营上,日子也能过得有模有样。”史二娃想想未来的日子都觉得美滋滋的。
  站在整条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中央,那古老的街道、厚重的墙体、凝重的颜色无一不透露出它沧桑而久远的故事,更是散发着历史的灼灼光辉。记者似乎已经看到了几年后这个省级文化旅游镇正在以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闻名遐迩的特色美食吸引着无数游客,街道两边的特色美食店永远人满为患,游客们呼吸着历史文化的气息、品尝着美食,不停地拿出相机拍照留念。
  据了解,安定镇已实施了34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项目,从2013年7月以来,拆除窑洞(板房)322孔(间),完成了秀延河安定段堤防、萧寺宫维修、钟山石窟保护维修、石牌坊等10个项目;开工了旧县衙改造、古院落修复、老街区临街仿古改造、古城旧街道改造、中心学校新建等24个项目,总投资达到了9.5亿元。
  在设计建设的过程中,安定镇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以千年古镇旅游发展为突破口,利用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天然耦合关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家园,发展乡土文明,推行“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文创、旅游+养生”等驱动模式,满足旅游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实现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力争三年后,安定旅游人数达到100万人次,旅游产业综合收入达到3亿元,安定古镇再次呈现浓妆艳抹的繁华景象,为她的千年历史书写出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