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党建引领铺富路 日子过得更红火
——宜川县产业发展小记
  本报记者 贺卓 通讯员 宋亚妮 李文振
  冬日寒冷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丹州大地群众劳作的热情。果园里,果农们忙着招呼客商出售苹果;大棚内,菜农们正汗流浃背种下新的希望;旅游景点上,农家乐经营户们热情招呼着南来北往的各地游客……这一幕幕繁忙的景象,描绘出12万宜川人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书写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宜川答卷。多年来,宜川县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使贫困群众鼓了腰包、见了红利、得到了实惠。
  “这两年政府和企业都来帮扶我们,我们家的收入都翻倍了。全家年收入能达到4万元。”宜川县丹州街道办王湾村村民张玉成高兴地说道。
  今年54岁的张玉成,以前主要靠种植玉米、打零工维持生计,全家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2016年,村上帮他家建起了4个蔬菜弓棚,加上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老张家的收入翻了几番。不仅如此,张玉成和村里50多户村民还从土窑洞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民居。
  王湾村地处宜川县川道梢林区,村上不适宜发展果业,产业发展滞后,增收渠道单一。几年前,村上决定发展蔬菜大棚,采取“党支部+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将宜川县皖秦实业有限公司引进来,打造了王湾村现代生态旅游脱贫示范基地,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宜川通过土地流转、企业注资,王湾村的蔬菜弓棚基地已经打造成集生态休闲采摘、牡丹花卉观赏、度假垂钓餐饮、自然风光体验和特色民俗新居五位一体的特色园区,不仅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和企业的收入。如今,王湾村的弓棚蔬菜已实现全覆盖。
  辛户村位于宜川县云岩镇南部塬区,全村2300亩耕地,苹果种植面积就达到了2200亩,是远近闻名的苹果专业村。2016年,村上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
  “原来我有8亩果园,一年能收入10万元左右。2016年村上给我家新增了6亩平整后的土地,全部挂果后,预计一年最少能收入十五六万元。”辛户村贫困户刘志平说。为了帮扶村里的贫困户,辛户村先后采取“党支部+产业”“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养老”等办法,通过产业带动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自主脱贫。
  “村上的闲置土地(废弃旧地)、庄基地和可利用的土地,我们全部都利用起来,平整后分给村里的贫困户增加他们的土地面积,让他们发展苹果产业,并按合作社的要求和标准去管理。”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说:“合作社主要解决了果农的技术、物资供应以及销售问题,再通过统一管理的技术,果品的质量能达到统一标准,保证了苹果的销售价格。”
  目前,辛户村78户321人实现了人均果园面积6.5亩,人均年收入4万元,全村13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
  昝家山是壶口镇有名的贫困村,全村304户925人当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4户143人,在没有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前,村民们守着壶口瀑布景区这个“金饭碗”,却常常要外出打工赚钱。2016年以来,依托壶口景区资源,昝家山党支部按照“党支部+旅游”的发展理念,在各方支持下,实施了全村整体移民搬迁。通过发展住宿、餐饮、服务等,为群众寻找增收致富的门路。
  “自从旅游新村建起来以后,我就开办了这个家庭旅馆,现在有7间房子,每天基本都能住满,一年下来能收入3万多元。”宜川县壶口镇昝家山脱贫户兰东海高兴地说。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旅游扶贫模式,昝家山村目前有30户群众开办了家庭旅馆,12户开设了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另外,还有30户群众将房屋租赁,开展购物、娱乐等三产服务。
  目前,昝家山村日接待旅客量增加到400人左右。围绕旅游开发,到今年年底,昝家山村的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1万元,为全村村民共同迈入小康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