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音樵
他用32年时间,跑遍了我市辖区内17个县区局的所有林区,熟练掌握了我市常发性的40余种森林病虫害的详细分布情况、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发展规律;他用认真负责、积极主动、扎实细致的工作,谱就一曲绿色之歌。他就是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副站长张芳保。
1986年,张芳保从西北林学院森林资源保护系森林保护专业毕业后,便被分配到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从事病虫害防治工作。当时,我市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领域只有张芳保一人,这项工作专业性很强、技术要求高,张芳保逐渐感觉到在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明显不够用,在组织、领导的鞭策和支持下,通过不断的业务学习、知识更新,至今他已成为我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方面的专业权威。
2000年,被称为“松树杀手”的红脂大小蠹灾害在我市泛滥开来,大片油松受到了侵害。张芳保和工作站的同事立刻采取行动,认真安排部署,实施科学治理,精心组织县区林业部门负责人和林农参与施工,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林区的红脂大小蠹灾害已基本抑制。其中,位于重点防治区的宜川县、黄龙县等通过熏杀、虫孔注药等措施,防治效果平均达到88%;有虫株率降到0.65‰以下,有效遏制了红脂大小蠹的危害。
2002年,我市全面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号召,生态林建设实现了大发展,但伴随而来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量和难度也在逐年加大。为及时、准确地做好全市各种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报工作,张芳保不分严寒酷暑,几乎每天都要下基层实地观察、记录。
在安塞区刘党村一片黄土丘陵的退耕还林地上,张芳保循着地面的土包挖开鼠洞,将丁字形弹簧箭安放在距鼠洞上壁15厘米的洞顶位置,在洞口放入湿土捏成的土球并压住拉线的一边,拉线的另一边系在撬棍一头,最后拉起连着单针箭的弹簧,固定住撬棍的另一头。不过两三分钟时间,弹簧箭被快速安装完毕,设下了隐形“陷阱”,静候“猎物”。
“陷阱”诱杀的对象为鼢鼠,它和草兔一样是黄土丘陵区地下、地上的主要林地危害生物。张芳保说,冬春是鼠(兔)主要危害期,因青草还未生长,新造林的苗木树根和树皮成为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张芳保告诉记者,2010年以来,全市鼢鼠年均发生面积35万亩,野兔年均发生面积30万亩,林木受害株率达35%,造成幼苗死亡率达27%。个别地块苗木死亡率甚至高达81%,对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区域造林造成了严重危害。
为防治林地鼠(兔)害,张芳保与同事积极开展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引进和推广8项实用防治技术、改进5项防治技术。2012年至2014年,延安市在吴起县、安塞区、宝塔区,建设黄土高原林地鼢鼠生物防治示范区1.8万亩,示范区内林木受害株率由35%减少到5%以下,苗木死亡率由17%减少到3%以下。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防治鼠害35万亩次、草兔65万亩次,防治区内害鼠幼树平均被害株率下降至10%以下、被害死亡率下降至3%以下,草兔被害率下降至5%、死亡率下降至2%。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专业性强,我市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基层更是如此,有时连最基本、最常见的一些病虫害都束手无策。张芳保常年奔走在森防工作第一线,为基层县区局排忧解难,从病虫害的鉴定、防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手把手地言传身教,平均每年40余次巡回各县区局,对林业鼠兔害、红脂大小囊、松毛虫等主要病虫害进行防控指导,对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的普查进行指导和培训,对各县区局中省市级测报点进行勘查,对产地检疫进行督查。根据检疫执法专项行动,对全国各松材线虫病及美国白蛾疫区调往我市的松制品及苗木进行复检,对基层森防人员及护林员进行相关培训。
森防工作是林业生态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是技术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张芳保既是延安市森防工作的管理者,又是森防前线的科研者。他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先后完成了《林区灭鼠药品的研制及应用》《红脂大小蠹综合治理技术推广》等科研项目。他积极推动科研、教学、生产和管理部门有机结合,提高森防工作的科技水平,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他刻苦钻研科学技术,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骄人业绩。由他主持开展的《红脂大小蠹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延安黄土高原林地鼢鼠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项目分别获得陕西省林业厅2006年科技进步特等奖和陕西省林业厅2015年科技推广一等奖。另外,《退耕还林区鼠兔害综合控制技术与应用》分别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200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人民政府200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张芳保获得“国家林业局级专家森防员培训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2010年以后,由于网络体系的完善,部分鉴定及防治指导工作改由QQ、微信、陕西森防网络医院完成,减轻了张芳保的工作量。即使如此,他也闲不下来,利用30余年的工作经验,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以彩色图片为基础编写了《延安常见林业有害生物及防治》,介绍了我市主要林木有害生物。张芳保告诉记者,他编写本书的目的在于使基层林业工作者能够参考书中的彩色图谱,较为确切地进行种类识别,利于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