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220年)始,延安南部(今黄龙、洛川、黄陵)属魏雍州冯翊郡鄜城县地,北部为羌胡族居地。东晋十六国时期,延安先后为前赵、前秦、后秦、夏国、北魏、西魏和北周全部或部分占据管辖,各个短暂的小国家为争夺这块土地战乱不断。这一时期陕北为汉、匈奴、鲜卑、丁零、羌等多民族杂居之区。民族融合的速度加快。
延安境内的行政建置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北魏先后设东夏州东秦州,还设立了许多郡、县;西魏大统三年(554年),改东夏州为延州。延安现有的县区,多数是在这一时期创设的建置基础上发展而来。
晋武帝泰始年间 265年—274年 泰始元年,人口九万零七百八十四户,三十三万五千六百七十三人。(《延安地区志》)
同期 自离石以西,安定(今甘肃境内)以东,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间,种落繁炽。其俗土著,亦知种田。地少桑蚕,多麻布。其丈夫衣服及死亡殡葬,与中夏略同。妇人则多贯蜃贝以为耳及颈饰。又与华民错居,其渠帅颇识文字。然语类夷狄,因译乃通。蹲踞无礼,贪而忍害。虽分统郡县,列于编户,然轻其徭赋,有异齐民。山谷阻深者,又未尽役属。而凶悍恃险,数为寇乱。(《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
同期 塞外匈奴先后八批数十万众降,被安置于陕西关中以北地区。延安境域为匈奴、羌等族占据,郡、县俱废。西晋时,关中遍布“五胡”,汉胡杂居,仅氐、羌族在关中人数十万,史称“关中之人,戎狄居半”,“北地、西河、上郡尽为狄庭矣”。(《晋书·卷五十六·江统传》)
晋惠帝元康四年 294年
五月 匈奴郝散反,杀长吏,入据上郡。秋八月,郝散率众降,冯翊都尉杀之。(《资治通鉴·卷八十二·晋纪四》)
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 305年 汉王匈奴人刘渊攻陷蒲坂、平阳,入都蒲子。时,汲桑起兵赵魏,上郡四部鲜卑陆逐延、氐酋大单于微东莱王弥及石勒等并相次降之,元海悉署其官爵。(《晋书·刘元海载记》)
西晋愍帝建兴四年 316年 四月 汉、赵刘渊养子刘曜转攻西晋上郡,西晋太守籍韦率众南奔。(《晋书·刘曜载记》)
东晋元帝大兴三年 前赵刘曜光初三年 320年 上郡十万家氐、羌据险不降,与汉赵刘曜相抗。首领虚除权渠自号秦王。汉赵光禄大夫游子远率军征伐,五战五捷。刘曜封降奴权渠为西戎公,其部二十余万人徙长安,上郡一带西戎皆降顺。(《晋书·刘曜载记》)
东晋明帝太宁三年 325年 三月 北羌王盆句除,归附于赵,后赵石勒部将石佗自雁门经上郡击之,赵中山王刘岳战败死。(《晋书·刘元海载记》)
东晋穆帝升平元年 357年 九月 张平占据上郡之地,壁垒三百余,夷、夏十余万户。(《资治通鉴·卷第一百·晋纪二十二》)
东晋哀帝兴宁三年 365年 七月 匈奴右贤王曹轂、左贤王刘卫辰皆叛秦,轂帅众二万寇杏城(注:今黄陵县侯庄),秦王苻坚自将讨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一·晋纪二十三》)
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 384年 始置中部县。《黄陵县志》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 387年 十二月 东晋姚苌驱逐苻师奴,占杏城。(《资治通鉴卷一百七·晋纪二十九》)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 390年 四月 秦镇东将军魏揭飞自称冲天王,帅氐、胡攻后秦安北将军姚当成于杏城;后秦镇军将军雷恶地叛应之。后秦主姚苌遣镇远将军王超等纵兵击之,斩魏揭飞及其将士万余级。恶地请降,苌待之如初。(《资治通鉴·卷一百七·晋纪二十九》)
(摘自曹树蓬、高建菊主编《延安古今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