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海 付凡平 刘延平 张延刚 刘强强 自强自立 努力奋斗 以实际行动助推脱贫攻坚
柯小海
我来自黄陵县双龙镇索洛湾村,是基层一线的党支部书记。
我们索洛湾村位于黄陵县城以西47公里的大山深处。10年前是一个位置偏僻、产业薄弱、发展滞后的小村子,群众缺乏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超过2000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现在我们村截至2017年底,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彻底摆脱了贫困奔向小康。说起我们自己,就是提前了一步,早迈了一步,先行了一步,率先启动实施了“三变”改革。
我当选村委会主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学校,修学校需要钱呢,那时预算了一下,大概需要10多万元。我们村没有钱,怎么办呢?我就跑到县里找领导。当时县扶贫办包扶我村,也没钱。只有靠自己了,我们就把学校搬到私人家中,拆房。仅仅利用46天的时间就修起了10间大瓦房,在修房上,我们采取自己垫资,群众轮工的办法,总共花了3.6万元。用3.6万元建成10间教室,可以说是个不可能的事。学校建成后,第一时间我向县上领导和相关部门进行了汇报,县上第一次给了我村1.5万元,老区办给了2万元,我们解决了建学校的问题,得到了县上和包建部门的肯定和信任。第二件事就是修村上的道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但是群众都没有来,怎么办?我就把平日里关系好的叫来修路。
2000年,我带领村班子坐下来统一思想认识,探索符合村情的发展路子。经过反复的论证讨论,我们率先从产业抓起,大胆尝试秦川牛养殖,解决了长期没有产业的问题。又带领群众建设蔬菜大棚,基本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但这仅仅只是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要想致富,还得要谋求新的发展。
2003年黄陵矿业公司二号煤矿的上马,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首先从支持矿区建设打基础,在企业初期建设、征地协调等各方面帮助企业发展,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企地关系。随后,企业也对我们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我们先后成立了龙湾停车场、洗车场,组建了运输公司,“依托矿区办企业”模式为我们收获了第一桶金。
2013年,黄陵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工建设,为我们带来了第二次机遇。依托县域发展旅游的大趋势、大环境,我们村“三委”班子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修建特色民居192套,实施了峡谷寨(原来村上的鱼池沟)景点开发、沮河漂流、仿古牌楼建设等项目。随后,我们围绕“大公园打造小景点”的思路,实施了鱼池沟景点开发项目、沮河漂流项目、仿古牌楼建设。同时,完善旅游产品开发和接待服务,建立了山核桃工艺品加工厂、半亩田生态园、生态花园餐厅和采摘园,走旅游吃、住、娱和观光的旅游产业链条。
以上所做的其实就是我们潜移默化的“三变”改革。为了有效地解决农村生产力低下、资源资金分散等问题,我们采取资源集约、资金集中、利益共享,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了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村集体整合村上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让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又将部分集体土地或资产反租给村民,承租村民所付承包金纳入集体收入。同时,村集体还投资建成了半亩田生态餐厅和2个花园餐厅农家乐,并承包给本村村民经营,每年收取一定承包金。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我们村还有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让村民把属于自己的资源或资金折合为股份加入村集体经济,以此作为分红受益的本金,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比如,村办停车场就是村集体占51%的股份控股,全体村民以土地折股占49%的股份。还有2013年投资建设的索洛湾古镇“商业一条街”项目,其中121套商铺,根据户型和面积不同,村民只需出8至10万的资金将其购买,并折合为股金持股,成为古镇未来发展的股东,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心中有阳光 不怕道路长
付凡平
我是一名残疾人,忍受了许多无法言传的苦难,但一路走来,我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得到了各级政府极大的支持,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并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从内心深处深深地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
1972年3月,我出生在宜川县云岩镇宜世杏卜峁村,18岁时一场意外的火灾不但让我失去了3位亲人,而且让我失去了双手、毁了容颜,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我的生活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出院后我整日以泪洗面,每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去死、我要去自杀。一想到以后的生活我便痛不欲生,有一次趁父母不注意,我找到了一瓶农药,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听见动静的父亲跑了过来,看到我手中的农药瓶,抱住我大声痛哭。当看到爸妈那种撕心裂肺的哭,触动了我心底最柔弱的那根弦,突然就清醒了,我无法接受因我的自私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痛苦,我要活下去,要坚强起来。
1992年结婚后,丈夫对我很好,他总是尽力干好家里、地里的事情,不让我受任何委屈。随着儿子的降生,我的生活一下被点亮了。看着忙碌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我心里涌起无限的幸福,我暗下决心,不管以后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要好好生活下去。
1993年,看到养羊能赚钱,我和丈夫商量后,拿出了家里仅有的3000多元买了20多只羊。养羊的成功不仅给我带来了收入,也更加坚定了我创业的信念。1999年,我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承包了300多亩荒地,植树造林。2002年,我又在宜川县城开了手机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武功县办事时被电子商务所吸引。回家后便买了一些计算机书籍自己学习。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意外导致我丈夫的腿受伤,我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我又成了贫困户。
2015年8月,宜川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村电商作为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我一下子看到了希望,积极报名参加,2015年8月13日成为全县首批参加培训的精准扶贫户。
培训结束时,经过努力我不仅能熟练操作电脑,还在网上注册了自己的淘宝店。通过多方调研和思考,我决定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2015年10月,“云果飘香”特产专卖实体店顺利开张。随着线下线上销量不断增加,11月我成立了宜川县蒙恩农场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并注册了商标“蒙恩农场”。蒙恩就是我蒙受了百家恩典,用我的余生回馈恩典,我致力于打造“农户+公司+互联网”无公害果业全产业链。2016年,我积极响应国家旅游扶贫政策,“旅游+电商”形象推广店当年在壶口瀑布景区落户。2017年在全省全域旅游培训会上,我的产品被冠以“火凤凰”旅游品牌形象。2018年,我又与惠农网、有赞商城、每日优鲜、天猫、京东等销售平台合作,积极推广宜川的农产品。“精品意识+先进营销”,使公司销售额节节攀升:2015年50万元,2016年209万元,2017年突破300万元,今年截至现在已经突破500万元。
我一直资助一名单亲残疾人家庭的一个男孩,2017年他考入上海经贸学院。我坚持参加“壹基金”捐助活动,为困难的人送去帮助;2016年劳动节,为宜川300名环卫工人送去了3万多元的苹果、梨、小米和麦仁。
我利用自己在电商的影响力组织举办了4期残疾人贫困户电商提升和孵化培训班,带动300多名残疾人创业就业。手把手指导60余人注册和开办网店,帮助他们走上了自食其力的创业之路。
我在“凡平优选”旗下还成立了“凡平公益”和“凡平扶贫”频道,以残疾人和贫困户创业为品牌发展方向,针对残疾人和贫困户这两个特殊群体,号召富有爱心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加盟,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自强自立、贫困户走出困境。
好日子是自己干出来的
刘延平
我今年48岁,是延长县安沟镇安沟行政村高家川村人。
我是2016年的脱贫户。这几年,我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2016年,我家收入3.1万元,去年收入6.8万元,今年预计收入8万元。我之所以收入年年增加,是因为我家在政府和包扶干部的支持下,务好了苹果和发展起了蘑菇产业。
我家有4口人,除了妻子还有两个没有成事的儿子。妻子常年患病需要吃药,两个儿子上学也需要钱。2015年以前,我家主要收入靠我农闲的时候打点临工,还种点玉米、洋芋和红薯,刚够自己吃,有4亩果园,刚挂上果,由于不懂技术,管理跟不上也没多少收入,一年下来才几千块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然而,这几年党和政府开展的脱贫攻坚行动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不但让我的思想觉悟发生了很大转变,而且帮助我发展起了致富产业,还使我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我们村位于安沟镇西部沟道,距镇政府5公里,全村共有107户356人,在村43户135人,贫困户25户69人。苹果园1093亩,人均达3亩。前几年,苹果已成为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很多果农每年收入都达到了四五万元。当时我家果园由于管理跟不上,一年才收入几千元。2015年初,根据我的家庭状况,我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是本人缺乏内在动力,缺少技术。针对这种情况,包扶干部请了技术员,现场给我指导、讲解修剪果树,还给我送了修剪工具和化肥果袋等农资。没想到一年管理下来,2016年底我家的苹果产量和品质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收入也增加了不少。这两年,包扶单位年年请技术员在春冬季节来指导我们管理果树。去年我光苹果纯收入就达到近3万元。今年果子虽然减产了,但是价格高,收入也能达到3万多元。
2016年,为了加快脱贫步伐,全镇开始推行“长短结合”产业扶贫模式。政府除了支持苹果长效产业,还决定根据我村川道特点和交通便利优势,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蘑菇产业,为的就是让咱贫困户收入有保障。我就是村里最早发展蘑菇大棚的人。
2016年7月份,村里召开村民大会。第一书记卢继霞动员贫困户种植蘑菇,因为都不懂技术,绝大多数贫困户都不愿意养。我二十几岁时曾经在天津一家蘑菇养殖场打过工,当时回村后也想种蘑菇,因为缺资金就没种成。卢书记得知我种过蘑菇后,就天天来我家做思想工作,让我在村里带这个头。2016年11月,包扶单位给我们村建起了12座大棚,包括我在内的12户贫困户每户分到一座大棚。我第一个带头,拿发来的600个蘑菇菌棒先做实验。经过反复实验,蘑菇种植成功了。看到我种蘑菇成功后,包扶部门出资购买了6600个菌棒,发给其他11户贫困户。村上的蘑菇种殖就正式开始了。我自然也就成了技术员,每天除了管理好自己的蘑菇棚,还走东棚转西棚,给其他户进行技术指导。虽然每天从早能忙到晚,但是心情好,觉得这日子终于有奔头了。
2017年正月的一天,卢书记给我说,现在村里大伙儿养蘑菇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不利于规模化发展。她就让我牵头成立一个蘑菇种养合作社,整合全村的蘑菇种植。3月份,在卢书记的帮助下,我村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我成了理事长,还吸收了村里7户贫困户为社员。2017年8月,村党支部以第三方担保身份分别与贫困户和合作社签订了代管协议,将7座蘑菇大棚交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合作社每年给每户贫困户分红1500元。现在,合作社运营的蘑菇种植产业效益已好转起来,今年预计收入能达到4万元,向7户贫困户分红1万余元。
如今,村里通了水泥路,安上了自来水和太阳能路灯,环境越来越好,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村民们对我的信任增加了,我今后还打算扩大合作社规模,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
“三怕”支撑信念 实干赢得民心
张延刚
我是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党支部书记,今年10月份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称号。
30年前,辛户村与其他村子一样,大车上不了塬,小车进不了村,家家户户用的是煤油灯,世世代代住的是土窑洞,吃水要到沟里驴驮人挑,忙忙碌碌一年也只够填饱肚子,贫困人口一度占到了80%。
1989年,我带领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工程队,从最初的20人发展到最后的上百人,活跃在城乡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一年下来收入颇丰。第二年,村委会选举时,乡亲们把我选成了村委会主任。
上任后,我在召开的第一次群众大会上,就向群众承诺三年办成三件事,第一年解决吃水问题;第二年解决修路问题;第三年解决拉电照明问题。第二天我从家里拿了7400元,垫资去城里买柴油机和三联泵,村里男女老少下沟里拉石头、建池子、铺管子,只用了6天时间就把生产队时期瘫痪的引水上塬设施修好,解决了全村群众的饮水问题,周边的群众羡慕不已。
从承诺的第一件事开始,我和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建起了4750亩苹果示范园,把一个穷村转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今年一斤苹果买到了4.5元,连续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3万元,30年间翻了60倍,村民从土窑洞搬进了小洋楼,80%的村民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家家户户都有了小轿车。
30年一路走来,辛户村发生了巨变,支撑我一路走来的,除了群众的信任、领导的期望,还有支撑我干下去的“三怕”。
一怕上级决策落不实。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惠农力度越来越大,而农村发展的机遇就蕴藏在各级的决策部署之中,只有把支部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好,把农民组织起来,把人心凝聚起来,全村群众步调一致的向前看,向前走,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从1993年,我和村“两委”班子就立下规矩,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干部下乡吃饭一律不报销,烟酒招待一律不报销,加油差旅费一律不报销,村干部误工一律不补贴,当党员当干部就是要奉献,决不能让群众在背地里指指点点。
二怕全村群众富的慢。习总书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群众对幸福的要求越来越高,城里要有房,家里要有车,娃娃要能上大学,因此小富不能算富,富的慢也不能算富。
农民要富,首先要有优质的土地,而辛户村地处黄土高原的狭长高梁上,500多块地,最大的不到4亩,最小的不到1亩,零零星星分散在七梁八豁上,1992年开始,我们用了7年时间,整治出2200亩高标准农田,山顶被整整削了10米之多。农民要富,产业要对路。1992年,辛户村率先成为云岩镇苹果示范村,建园质量全县第一。1996年,当精心呵护了7年的果树挂果销售时,每亩苹果的纯收入达到了2200元,比种玉米的效益整整高了10倍。
农民要富,理念很关键。为了让苹果提质增效,我远赴香港、澳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调研市场,邀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实地会诊,引导果农推广“果畜沼草网”五位一体生态循环管理模式,着力提升果业质效。辛户苹果陆续进入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及东南亚国家高端市场,为果农带来了滚滚财源。
三怕小康路上落下人。消除贫困,共同小康,是党中央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我村利用村级闲置学校和危房改造资金,新建改造房屋16间,建成了全市第一个农村幸福院,供8户贫困老人无偿居住,在不离乡不离土的情况下,解决了贫困老人的安全住房问题。今年,按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苹果后整理工作的要求,我村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3000吨气调库、4.0智能选果线和苹果交易市场,并实行“两免三帮一壮大”模式,带动全云岩镇677户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
做给村民看 带着村民干 领着村民福
刘强强
我2012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7月招考为大学生村官,目前服务于子长县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丹头村。担任村官5年来,使我对农村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有了更深的感情,对农业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来到村上后,通过半年多的走访调研,发现村上除了有22座大棚外,再无其他产业,绝大多数村民种的都是一些传统农作物,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环境没有改变,村民们很难脱贫致富,所以,产业开发成为推动全村发展的头等大事。就在这时,乡政府动员各村发展山地苹果,并宣传我们子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苹果种植的优生区,可以产出优质苹果。结合乡政府“阳山果、川道棚”的产业发展思路,我给村干部建议,要抓住县乡产业扶持和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在阳山地发展山地苹果,结合自身实际,决定以“先做给村民看,再带着村民干,最后领着村民富”的三步走思路来发展山地苹果产业。
村民们不愿意做,那就我来做示范。在2014年秋季我开始着手创业,但是没有预料到困难一个接一个,农民不愿流转土地,前期投资资金又不足,也没有统一标准的技术,务工的人还找不到等等的问题摆在了我的跟前。通过与村支书沟通,我们一致认为流转土地是关键,我们在山上选了一块村民不怎么种的地,通过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合理的确定承包价,有意给贫困户增加亩数等方式,终于把67户农民的230亩土地全部成功流转。合同签了240亩,虽然我吃亏了10亩,但在工作中让我明白了与农民打交道要肯吃亏、能吃亏。
土地问题解决了,紧接着是资金问题。我说服了新婚的媳妇拿出了结婚时攒下的4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4万元,通过组织部门协调,申请了8万元的创业贷款。为了降低成本,节省开支,我买了一台404拖拉机,自己翻地。白天干活,利用晚上的时间通过网络和向其他市县的村官交流学习技术。几年来,我已经成为了县农业技术推广员和县科技特派员,我的果园也建成了市级示范园。
我们通过支部党员代表会议的研究,成立了第一个劳务工作队,有组织的推荐到我的果园务工。截至目前,我们的那座山累计发展山地苹果2010亩,涉及周边6个村,全部实现了土地流转,建成了丹头千亩山地苹果产业示范带。先后承接了全省山地苹果现场观摩会,全市产业扶贫现场会,全市党建工作现场观摩会等,被命名为子长县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延安市党建综合示范点。
为了更好地促进村民增收,我们探索推行了“党支部+大学生村官+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我联合村民成立了强强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让村民华丽变身为“三金”农民。一是土地流转有租金,二是就近务工有薪金,三是合作经营有股金。目前,我们示范园每年的土地流转费是20.1万元。去年,共发放劳务工资50.2万元。吸纳了6户贫困户,并用他们的小额贷款5万元入股,合作三年,每年保底分红3600元,优先务工,优先返租。为更好地发挥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我们还探索推行了“短工变长工,长工变股东”的务工模式,目前,在我们示范带长期务工的有12名,每月工资1500元。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我们合作社为每一名长工分配88棵果树,不具体指定哪棵果树,果园挂果后,在每月工资1500元的前提下,按照88棵果树的利润进行分红。让村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参与者,最后变成我们的股东和合伙人。明年,我的果园即将挂果,我会试行返租共管的模式,拿出部分土地划成3―5亩不等的面积,通过村党支部和劳务工作队的推荐,在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前提下,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返租给流转土地和愿意经营的农民,让他们自己来管理果园,使他们当年投资,当年见效,真正实现领着村民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