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雹网的铺设保障苹果喜获丰收 ●稍道河第一书记冯虎虎与党员一起宣誓 ●杨家圪台
镇就业扶贫用工协议现场签订会 ●医护人员进村义诊 通讯员 李鹏 本报记者 雷荣
今年,延川县脱贫攻坚喜事不断、好事连连。
半年考核中,延川县脱贫攻坚工作位列全省优秀、全市前列。全省贫困退出县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全市脱贫攻坚观摩会、社会扶贫工作推进会均在延川召开……
延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北部、黄河西岸土石山区,全县辖7镇1街1社管中心,163个行政村。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自然条件较差,是革命老区县、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人口19.2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63个,贫困人口7219户22141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延川县始终将其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强力推进,突出重点补短板,凝心聚力抓落实,脱贫攻坚蹄疾步稳。今年,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9.7%降至1.07%,年底有望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摘帽。
1 强化攻坚组织保障
脱贫攻坚,重任在肩。
“今年实现高质量脱贫,是我们向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全县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必须坚决兑现。”延川县委书记张永祥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所有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所有力量向脱贫攻坚聚集,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确保高质量脱贫摘帽。
今年以来,延川县把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管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与推动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为目标,确保工作队选派精准、帮扶扎实、成效明显、群众满意。
今年岁的冯虎虎是子长县人,2016年9月被选派为杨家圪台镇稍道河村第一书记。在这个“外乡人”的带领下,昔日的落后村已更换新颜,村民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能不能脱贫,主要看产业选得好不好。没有产业,村民是赚不了钱的。”为了给村里找到致富产业,冯虎虎走访了每户村民,与他们聊农活、议产业。起初,村民不相信他这个“外乡书记”能干多大事儿。
“嘴皮子都磨破了,过程很艰难。但是想一想,只要能让村民有事儿干、有钱赚就感觉啥都值了!”冯虎虎说道。
一年后,在冯虎虎的努力下,村里的道路修整了、路灯亮了,葡萄销售点建起来了,养殖产业逐渐壮大了……2017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5479元,2018年上升至8842元,8户25人达到脱贫退出条件。这个曾经没有主导产业,传统农业被称为无规模、无特色、无前景的“三无村庄”,正在实现着产业由无到有、由散到精的华丽转变,村民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在脱贫攻坚中,延川县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实行县委常委包镇、部门包村及“54321”干部包户机制,全县262个单位包村包户,163名党员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2861名干部进村帮扶,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脱贫攻坚,不仅要坚持思想不松、政策不变、力度不减,还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保障,确保全县脱贫攻坚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延川县扶贫局局长高焕武说。
2 让产业落地扎根
地处永坪镇东北5公里处的黄家圪塔村,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产业滞后,多数村民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村里仅有的几座大棚也经常遭受雨雪灾害,没有多少收益,村民生活十分艰辛。
这是两年前黄家圪塔村的真实写照。
近日,记者再次走进黄家圪塔村,文明之风、幸福之感扑面而来。永延线穿村而过,村民出行方便快捷;村里建起239座标准化大棚,大棚收入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60%以上;村庄院落干净整洁,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几乎家家有大棚,一个大棚纯收入能达到1万多元,去年全村大棚收入近400万元。”黄家圪塔村村支书张开祥说,大棚已经成为他们村的顶梁柱产业。
张开祥说,这几年,黄家圪塔村大力发展大棚产业,实施规模化种植,集体化经营,实现了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如今,黄家圪塔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设施蔬菜专业村,村民也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让脱贫攻坚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如何啃下产业发展难这个“硬骨头”?延川县立足资源优势和县情实际,制定了“中西部苹果、东部红枣、川道大棚、沟道养殖”产业发展规划图,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民持续增收,群众实现了“有产业、能就业、可分红、有保障”。
坚持长短结合抓产业,延川县按照“22111”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建立户均一座棚、一亩园、一头大家畜、一亩中药材的“四个一”长短结合致富产业。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苹果20万亩,红枣20万亩,大棚1.2万余座,存栏猪牛羊10万头(只),中药材4万亩。全县6349户20310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有了稳定脱贫的长效产业。
有了稳定脱贫的长效产业后,如何进一步提高脱贫退出质量?选择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延川县一直贯彻并取得实效的关键做法。
据该县扶贫局局长高焕武介绍,围绕“三变”改革,延川按照一条光伏带动覆盖式、旅游带动股份式、土地流转托管式、闲置资源开发式、盘活资产发展式、优势资源经营式的“六式”模式,实现群众多元增收。
今年,预计光伏带动收入698万元,旅游带动收入195万元,土地流转带动收入216.2万元,经营性收入235.5万元,其他收入96万元。全县农村集体资产达3.1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3 织密社会保障网
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3692户9144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44.9%。这些数字,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为此,延川县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要务,推动保障性政策扶贫向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转变,织密社会保障网,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救了我一命,让我撑了过去,再不用受那份儿罪了。”今年36岁的白二小,2015年被查出患有白血病。两年多来,多次进京治疗,让家中积蓄花费殆尽,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2016年,住院化疗和骨髓移植花了近52万元,我个人只出了7万多元,多亏了政府救助我才能有今天。”说起与病魔抗争的那段经历,白二小满怀感激之情。
像白小二一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并不在少数。由于延川地处偏远山区,常住人口普遍年龄偏大,留守人员行动不便。生病时,农民出不了村、到不了镇,“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成为常态。
“控增量、降存量”,延川县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和补充医疗“五重保障”和“四免一提一降一站式结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保,救助比例达到患者医疗总费用的80%以上。同时,开展慢性病签约服务、大病集中救治、重特大病“第三次救助”三个一批工作,常态化开展“救护车辆+医疗设备+全科医师团队+远程医疗”模式,让群众在村卫生室治疗享受乡镇卫生院医保,实现了镇村医疗一体化服务。
“通过‘创新医疗救助’对重特大病家庭进行第三次医疗救助,对慢性病贫困人口免去以往‘先治病、后报销’的程序过程,直接到定点医疗机构接受免费用药和治疗,真正实现了县域内的全面医疗,走出了一条长期有效的救助之路。”延川县民政局局长张向荣说。
截至9月底,延川县共计重特大病救助24人次,发放救助金87.761万元,救助比例均达到90%;医后救助677人次,发放救助金680.91万元;“一站式”医疗救助6794人次,发放救助金675.4万元;农村贫困人口慢性病医疗救助2.4万人次,发放救助金918万元。
针对农村老弱病残孤寡,该县还实行了分类施保、渐退帮扶、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四项政策和集中供养、分散供养两重保障,建成县镇级敬老院、兜底保障中心和农村互助幸福院,实现了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应享尽享、应保尽保。
大力提升农村教育扶贫水平。落实1418名教师结对帮扶2579名贫困学生,对残疾儿童实行送教上门。三年来,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6526人,资助金额1700余万元,为5780名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3855万元。
全面启动“百企帮百村”、社会团体帮扶等行动,动员社会力量捐赠、出资,营造出全社会帮扶的浓厚氛围。目前,爱心企业和社会团体累计捐资1280多万元,受益贫困村63个,贫困户1953户,贫困学生220名。
“通过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形成多元化支撑、专业化运作的良好氛围,拓宽对口帮扶的广度、深度,才能更好地帮助延川打好脱贫攻坚战。”延川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国兴说。
4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四好教育’让贫困群众有了摘掉‘贫困帽’的决心,让贫困户从‘要我脱贫’转向‘我要脱贫’,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延川县文明办主任刘雪利告诉记者。
延川县坚持以“讲文明、树新风”乡风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四好教育”为统揽,着力推进评优树模、爱心公益、文化涵养、家风家训、移风易俗、扫黑除恶等公民道德教育7项行动,推动扶贫扶志扶智与文明村镇创建、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力争使农民群众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
围绕“党的政策好”,延川县组建了53支县镇村三级政策宣讲队,通过入户走访、村级公示碑、宣传栏等广泛宣传,利用“夜评会”“道德说事会”“细说变化颂党恩”等主题座谈交流,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引导百姓知党恩、记党恩。
“我们家的庭院照片上红榜啦,还给我奖励了400元。没想到积极参加村内事务,搞好邻里关系也有奖励。”近日,在延川县社管中心赵家沟村村委会的“红黑榜”前,村民王玉珍兴奋地说道。
围绕“遵纪守法好”,延川县开展了“扫黑除恶,助力扶贫扶志”工作,集中力量对村霸流氓、欺行霸市等涉黑组织进行专项打击。同时,还建立“红黑榜”“善行义举榜”等制度,通过“文明家庭”“延川模范”等评比活动,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形成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
7月25日,延川县首届贫困劳动力驾驶技能培训开班了,所有学员不仅免费学习驾驶技术,还可领到2600元的补贴。“我要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驾驶技能,以后开大车、多赚钱。”听说政府给发补贴,32岁的永坪镇鲁家湾村贫困户张晒晒早早地报了名。
围绕“勤劳致富好”,让贫困群众拥有一技之长,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延川县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为产业脱贫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全县开展产业培训327期1.87万人次,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242人,1890多名贫困群众通过技能培训走上就业岗位,实现了稳定收入。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爱心超市’了,这里啥都有,不用花钱,用积分就能换到东西。”9月13日,捧着用积分换来的卫生纸和暖水壶,乾坤湾镇温家塬村村民吕华笑开了颜。“村子里有一些邻里不和睦的现象,也有重男轻女旧思想,大操大办的老观念,我们把优良的家风家训总结出来,通过不断宣传和引导,村民由不接受变为主动接受,改变传统守旧观念,营造良好家风村风,树立脱贫信心。”苏丰村第一书记杨洁告诉记者,村上通过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文明示范户等活动,营造出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带动了群众弘扬社会美德,激发了脱贫致富内在动力。“现在大家都从简办事,过白事已经不上礼了。”苏丰村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冯元清说,通过宣传教育,村上很少再有大操大办的现象了,文明、友爱、勤劳、诚信等社会新风得到弘扬,村风民风得到净化。
同时,延川县通过开展“饮水思源、增光添彩”专题教育活动,开设学习班100余批次、举办“学习课堂”30余期,并利用乡村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乡村广播室等宣传教育阵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进农户。
“开展评优树模、家风家训、移风易俗、爱心超市兑换等活动,目的不是为了在贫困户间横向比较,而是看他们努力后发生的积极转变,这种转变就是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行为习惯的改善和致富能力的提升。”延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党晓明说,通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的精神富起来,脱贫底气足起来,脱贫质量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