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员帮助贫困户给幼苗覆膜 ●果农正在翻地 ●贫困户王芳展示蜂板 ●修果树生产道路 ●联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辛勤喂养肉猪 ●干部到村民家里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果农积极开展冬季果树管护 ●麻洞川乡雪水湾村四支队伍组织扶贫政策宣传培训会 本报记者 樊宝峰 刘小艳
深冬的麻洞川,黄土沟沟里万木萧疏,寒风凛冽。勤劳的庄稼汉们却还在川塬沟峁间忙碌着,放眼望去山对山、沟连沟的村庄里,早年间成片生长的玉米逐渐褪去,换做一排排迎风而立的苹果树,一座座冬季依旧绿意盎然的大棚,一个个修葺一新的养殖圈舍……
沿着南川汾河流域前行,在距延安市区45公里的宝塔区麻洞川乡,精准扶贫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外出有务工、庭院有养殖、山上有果园、田园有大棚……一幕幕百姓安居乐业的乡村美景呈现在眼前。
聚焦特色产业 找对发展路子 “苹果都卖完了,差不多有两万多块。”在曲里村,冬季果树管护正在进行,而簸箕湾村民小组贫困户李振荣的苹果树却早已修剪完毕。对他来说,这些果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是“宝贝疙瘩”,可得给“伺候”好,来年的收入支出都得从这来。
村党支部书记高存义说:“别看现在苹果树长满了塬面,前几年这里都还是玉米地,对面山望过去,是临镇的任家塬村,同样的地理条件,别人就能挣钱,我们就只能在土里刨食。”
“咱为啥穷?基础差、产业弱,这谁都知道。”要是找不对路子、发展不起产业,要脱贫致富都是空谈。为此,2007年以来,乡党委积极谋划、逐步推进,在曲里村相继发展苹果3000余亩,如今,挂果面积已达1900余亩,成为了村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党支部积极协调乡党委、政府及包扶单位的支持,大力争取项目、化肥、农用工具等,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以前,就知道种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政策好,化肥、农药、旋耕机、打药机都是免费提供的,政府把咱扶上马、送一程,咱自己也得努力。”经过多年的发展,看着苹果逐渐开始挂果,实实在在见到了效益,尝到了苹果带来的甜头,李振荣有了底气。今年,他又新建了10亩幼园,把规模扩大了一倍。
李振荣说:“脱贫肯定是没问题,要不是今年开春的霜冻,还能卖得更多,以后等果树全到了盛果期,咱还要致富呢。”
看着周边村都发展起了产业,雪水湾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军看着山头上的荒地,心思也跟着活泛起来。
雪水湾村是个沟道村,也是个贫困村。早年间,主要依靠采油厂的井场和生产道路临时占地补偿款作为集体收入,随着采油厂由原来每年的临时占地补偿改为一次性转征,靠石油资源吃饭的日子也一去不返。在这个山沟沟里,满打满算也没几亩良田,村里人一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也是穷苦一生,收入无几。要是赶上老话说的“鸡狗大旱年”,更是颗粒无收。
去年,麻洞川乡党委、政府结合村情实际,在村上平整出1290亩土地,一次性栽植苹果树890亩,引导村民发展长期稳定的苹果产业。
“开始村民不接受,觉得这项产业见效慢、管理麻烦,心里都没底。我就带头种了100多亩,又号召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回来承包,都在百亩以上。”在刘建军看来,要让村民跟着干,就要自己带头干。
“书记能种,那咱也能种。”在大户带动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驻队干部的反复开导下,村民种植积极性提高,栽植果树的农户每户都在15亩以上,8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长效产业全覆盖。
“今年,又新平整出600亩土地,开春后就能栽苗子了。”刘建军说,发展长效致富产业,是实现群众脱贫后长效致富的根本保证,村上现在短期主要依靠养殖,长期还得靠苹果产业。
生产不愁了 生活更好了
在前往簸箕湾的途中,新硬化的盘山路宛如随风摆动的玉带,上下起伏,飘逸灵动。高存义指着山沟里若隐若现的土路说:“以前外出、回村都走那条路,咱们现在走的这条路,以前也是土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说的就是簸箕湾村民小组。
“以前的路一下雨就出不去,出去了又回不来!”提起村里以前的交通状况,李振荣直摇头。“全是土,出个门都难。”
除了影响出行外,恶劣的交通状况也对村上经济发展造成制约。“机动车进不来,村里产的苹果销售也是个问题。”高存义说:“没修路之前,村子里谁家要卖苹果,都是自己从果园里摘下后,用三轮车拉出去卖,量小不说,一路上颠簸下来,又磕磕碰碰碰坏不少,果农不仅成本高,损伤率也大。”
对此,李振荣深有体会。让他充满信心的除了20亩苹果树,更重要的是,去年区果业局支持修建的8.4公里生产道路,不仅出行方便了,还直接通到了他的果园。李振荣说:“以前,苹果挂果也少,就从来没挣过钱。自从路修好后,果商都直接到地里来收苹果,成本降低了,销路也广了。”
李振荣一边说着,一边招呼记者到屋内暖和一下。他说:“我不太会说话,但现在的政策是真的好,生产不愁了,生活也更好了,修这两间房子政府给补了4万多块,我自己算下来才花了1万多块。”今年61岁的李振荣住了一辈子的土窑,2013年的强降雨,让原本就破旧的窑洞裂了缝,可是苦于经济拮据,他只是在窑面做了接口,用白灰重新粉刷墙壁。今年,在危房改造政策下,李振荣才重新修建了新房,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
生产有门路,还要生活美。去年以来,麻洞川乡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结合改善人居环境项目,最大限度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在金盆湾村修建新的党员阵地,硬化场地800平方米已完成选址,在石窑湾、赵台、樊村、雪水湾新建4个文化广场,建设配套石窑湾村委会办公及其他基础设施。维修硬化雪水湾果园生产道路4.5公里。完成了金盆湾村老沟小组道路硬化规划勘察工作,新建赵台村等集中供水点2处、石窑湾村等土井建设5处。
走进石窑湾村,整洁硬化的通村巷道把家家户户串联起来,一面面文化墙让平平常常的农家小院在清寂的冬季也多了些许活力,院落周边还可见各式花木的枯干,白粉墙、坡屋顶、文化广场、污水管道等一应俱全……美丽宜居乡村渐成雏形。
做给贫困群众看 领着贫困群众干
“不管是产业,还是基础设施,我们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都离不开这些干部的帮扶。”在走访中,经常从老百姓口中听到这样一句话。
一说起樊村,大家都知道那里蔬菜不错。但在2017年,宝塔区蔬菜局下派的第一书记石磊,经过走访发现,由于种植历史久远,村上的很多大棚不仅年久失修,而且产量低、品质差。于是,他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并积极和乡政府、蔬菜局协调,争取到120万元,新建拱棚156座。
“我们家分到了2个棚,今年一开春就种上了西瓜,算下来差不多卖了近3万块。”白爱云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一次交通事故让她盆骨骨折,原本产量不高的两个旧大棚完全荒废,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当时一下就在床上躺了80多天,完全不能动弹。”白爱云说:“要不是这两个大棚,真的是不知道咋办了,我们是赶上了好时代。”
村支部书记刘春明说:“村上以前的大棚都是竹竿搭的,用上3年就坏了,并且重茬太多,病虫害特别多。现在新建的大棚都是钢架搭的,结实耐用,还省时省工。”
金盆湾村地处汾川河中上游,下辖金盆湾、胡屯、老沟三个自然村,延壶旅游专线(303省道)穿境而过。曾是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时三五九旅旅部的所在地,有着优越的革命历史。
2017年5月,宝塔区房屋征收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包抓胡屯村。让群众真正走上致富的路子,成为乡党委、政府及包扶单位的首要任务。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在村上的绝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人群。“一定要结合村情、户情。”四支队伍工作人员把这句话作为开展好扶贫工作的先决条件。经过反复走访调研,一致决定在胡屯村建一处集中养殖小区,发展养猪产业成为首选。
2017年6月,经过科学规划、多方筹资,先后投资50多万元,占地10亩的养殖小区建成,并成立了桃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养殖小区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按照“1+N”即:1头母猪、N头生猪的标准,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免费给贫困户发放了5头猪崽,每自行增加1头,奖励200元补助,10头以上,再给500元饲料费。
目前,养殖小区已建成18间饲料房,56个圈舍,养殖规模达到近百头,涉及贫困户7户。
下午四点多,太阳西斜,村民们拿着家伙什陆陆续续来到养殖小区,郝庆叶也早已在饲料房内忙碌着。
“一次能吃这么11大碗玉米,长得特别好。”68岁的郝庆叶由于肢体残疾,行动不太方便,一直靠种地养家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虽然年纪大了,但自从养起了猪,他的心劲却更大了。
“不仅免费给了猪娃,还给我们定期培训,教技术、做防疫,政府这么帮咱,还愁日子过不好?”去年,除了留下一头母猪外,其余4头生猪卖了6000多元。今年,郝庆叶又一次性买进9只猪崽,经过一年的饲养,个个肥头大耳,就等年关将近卖个好价钱。
扶技扶智更扶志 日子越过越红火
冬季,蜜蜂已经不再采蜜。可麻洞村村民王芳却还是一天天往她的养蜂“基地”跑。
“这些蜜蜂可金贵着呢,我得把它们喂好了,明年还得靠它们产蜜呢。”王芳说:“在成为贫困户之前,我在外打工,虽然丈夫身有残疾,但是日子过得很有奔头。”
可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9月,王芳被查出患有子宫癌,长时间的化疗和高昂的医药费使家庭面临巨大困难,并且不能从事劳动,收入微薄,生活的压力使她身心俱疲,感觉生活没了希望。
鉴于这种情况,2017年,王芳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王芳说:“那时候,驻村干部经常来家中鼓励我,要树立脱贫致富信心,同时又派来了区房屋征收局干部杜晓婉来包扶我,又是和我谈心帮我重拾信心,又是帮我想法子干点别的事增加收入。”
其时,麻洞川乡党委、政府针对因残致贫的贫困户确定了养蜂产业,以劳动强度低、管理简单易学的特点发展势头良好。
“人帮咱,咱自己更应该好好往上爬,这样才能把日子过好。”从去年开始,宝塔区残联相继送来12箱蜜蜂,包扶人杜晓婉也送来8箱,使养蜂规模达到了20多箱。
王芳说:“刚开始接触养蜂我什么都不懂,好在有乡政府、驻村干部的帮助,又是给我培训,又是到我家给我指导,我感觉生活好像又有了盼头。”
随着养蜂技术不断熟练,王芳又通过小额贷款拿到5万元,购买了17箱蜂,同时购买养蜂设备(蜂衣、蜂帽、摇蜜机、蜂箱、中隔板、隔王板、保温板等)。现如今养蜂规模已达37箱。
她说:“今年首次摇蜜达260斤,除了给亲戚朋友的,每斤都卖到50元,收入约1.3万元。”
今年在村支部换届时,王芳还被推选为村党支部委员,使她的信心更足了。在夜间清闲时间,她利用剩余贷款资金,在麻洞川摆小摊卖起了麻辣串,规模虽小,但光顾的人比较多,每月收入约3000元左右,日子越过越红火。
麻洞川乡党委副书记刘小东说:“脱贫难,路子对了就不难。在精准扶贫中,我们充分结合实际,发挥四支队伍作用,对照“八个一批”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今年除兜底保障贫困户,要实现全部贫困户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