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向应(1902年—1946年),原名关致(治)祥,又名应禀,笔名始炎、仲冰,曾用名李仕真、郑勤,辽宁省金县人。满姓瓜尔佳氏。
1922年关向应毕业于大连伏见台公学商科学校。1922年秋,关向应进入大连《人民日报》工作,开始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接受马列主义思想。1923年秋,创办《铁岭日报》,宣传革命思想。1924年5月,关向应到上海大学学习马列主义,年底受党中央委派,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留学。1924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大连地区第一批青年团员,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
1925年1月关向应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惨案后回国,在上海沪东区共青团部委工作。9月至济南,任共青团济南地执委书记。12月调任共青团青岛地执委书记。1925年底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1926年6月,调任上海沪西地委书记。同年10月再次到济南,任共青团山东区委书记。1927年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先后在中共河南省委和共青团中央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负责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
1928年6月关向应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1930年关向应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和中共中央长江局、中央军委领导工作。以后一直在军队作政治工作。后到洪湖根据地。1932年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中央军委湘鄂西分会主席、红三军政治委员,参加中央分局的领导工作。1934年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7月任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委员,1934年10月他和贺龙率部与任弼时等率领的红六军团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任副政治委员。还曾任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军区副政委,参与创建黔东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5年2月关向应任湘鄂川黔军事委员会军事分会委员,领导红二、红六军团参加了红军长征,1936年7月任红二军团副政治委员,并同张国焘的左倾错误作斗争。1936年冬关向应任红二方面军总政委,曾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关向应任八路军120师政训处主任兼晋西北军区政委、晋绥军区政委、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与师长贺龙等一起率部东渡黄河,创建晋绥地区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关向应任120师政治委员。1938年后,与贺龙挺进冀中,巩固了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1939年阎锡山发动反革命政变,他与贺龙又迅速回师晋西北,同敌人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挽救了晋西北的危局。1940年11月任晋西北军区政治委员。
长期坚苦的革命斗争,使关向应积劳成疾,1941年因病重到延安休养。1942年秋关向应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担任晋绥野战军政治委员。1946年7月21日,因病医治无效,病逝于延安。终年44岁。
1946年7月23日,延安代表5000多人为关向应举行了遗体安葬仪式。葬于东关飞机场边,1970年迁入“四八”烈士陵园。毛泽东主席为关向应题下挽联:“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
1946年8月7日,在晋绥边区举行的有1万6千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上,贺龙写下《哭向应》:“整整十五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难。洪湖,湘鄂西,鄂豫川陕边,酷暑炎天;湘鄂边,湘鄂川黔,云贵川,甘陕,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晋绥,出河北,几万里长途征战,入死出生,无论在战场上,工作中,也不管茅庐草舍,大厦高堂,我记不出何时不在一起,何时有所分离。而今,你我是永别了,翘首苍天,你音容宛在,而我则寝不成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