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什么回忆你,我的十八岁
作者:忽弋琛 刊发时间:2018年3月11日
内容摘要:
过了春节,就又长了一岁。农历戊戌年春节过后,意味着就连90后一代也告别了他们的十八岁,全部成年。于是,我们的微信朋友圈就被一波十八岁的情怀刷屏了。恍惚间,这个十八岁的梗,让所有的过来人仿佛一夜之间回到了十八岁那个青葱岁月。
35岁的讲述者高丽娜: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相册,略过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我把目光停留在了十八岁,一生之中最美的青春年华,它绚烂如彩虹,明媚如阳光,让我不禁思绪万千,回到那段芳华。
27岁的讲述者小龙人:作为第一批老去的90后,十八岁的光阴好像都有些忘记了。依稀记得,是青涩、是冲动、是永远睡不醒的早上,还是不愿醒来的梦。
18岁的讲述者石梦:它是夜空点点星;它是云间皎月;它是春风和煦轻拂面;它是云霞瑰丽灿成堆;它是春杏映红欲折枝;它是骄阳似火撒阡陌。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形容它都不为过,那就是少年们明亮张扬的十八岁。
34岁的讲述者李萍:“30+”的年纪,回望十八岁的芳华岁月,感觉既遥远陌生,又清晰可见,温暖如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合理性,它们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次第洒落在人生的银盘里,共同奏响了独一无二的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天籁之音。
30岁的讲述者白馨豪:梦醒了,我依然是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我,窗外大雪纷飞,如今“相思树”应该也是孤零零的枝条,它在相思着谁,又像是在迎接着谁……十八岁,我还想与你梦中相见。
18岁的讲述者杨娜:十八岁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岁月,每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都渴望在这个花样年华里,释放自己满腔的热情。我也是!
19岁的讲述者刘昀驰:十八岁的我飞扬跳脱而又渴望阳光,希望有人陪伴又嫌弃陪伴的人太烦,想回到原来的草坪才知道已经没心思躺下。其实说来说去,个子高了,头发长了,父母老了!
20岁的讲述者贾博雅:我的十八岁像电影中一般,集结了这个年纪该有的所有美好,但也像电影结局般让人唏嘘不已。当时的一声长叹时隔两年后才让我微笑释然,这是十八岁送给二十岁最好的礼物。
《艺》:微电影做出大文章
作者:马政 刊发时间:2018年12月9日 内容摘要: 一部微电影,一个故事,一个越来越可做出大文章的模式,正在温暖着延安这样一座本身独具文化特色的高原城市。
现代社会,面对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生存状态,人们渴望找到一种快餐式的文化休闲方式来纾解压力、放松心情。而微电影不仅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播放时间也不长,比较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这正好契合了互联网时代受众碎片化信息接收方式的内心诉求,微电影因此而逐渐火起来。
2016年微电影行业慢慢转向“微电影+”的新形态、新业态,即网络大电影,又称新媒体电影。时长在60分钟以内,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发行、付费点播的影片,目前支持付费的视频平台有:爱奇艺、PPS、搜狐、乐视、优酷、土豆、腾讯等。而我市的微电影行业也出现逐渐火爆的迹象,各行各业都在结合自身的主要职责和业务,用“微电影+”的形式展示自己。
微电影之所以被称为微电影,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一部微电影时间长度大约在10~30分钟,制作周期只有几天或几周时间,投资规模大约也只有几千元到万余元不等。所以,与传统电影相比,微电影往往没有震撼的场面和宏大的叙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兄弟。但是,微电影之微只在形式“微”,丝毫不影响用它去表现重大题材。只要用心打造、精雕细刻,微电影也能为观众奉献良品佳作。
由于我市微电影起步较晚,目前参与微电影拍摄的人员虽多,但专业技术人员良莠不齐。所以,作为微电影行业的新锐,匠心电影工坊的小伙子们认为,要做好微电影的大文章,我们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多加努力。一方面,由于时间长度有限,在找寻好“网感”的基础之上,微电影还必须在强化故事性上多下功夫,表达方式也应该尽量既轻松自由又浓缩精炼,这样才能使微电影更有看头,更值得回味;另一方面,微电影创作要力戒只会空洞地说教,要学会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提炼要素,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捕捉鲜活的素材,使微电影能够散发出时代温度和生活气息。
如今,微电影行业在我市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目前仍在摸索中前进,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广大创作者能够坚定正确的方向,用不变的初心去精心打造作品,我们的微电影就一定能够充满活力,用生动的镜头语言不断书写时代发展的大文章。
《书》:赴一场读书的约会
作者:牛敏 兰天娥 刊发时间:2018年4月22日 内容摘要:从漂流站顺手拿走一本喜欢的书,无须付钱,也不用借书证,只要留下名字和电话,让人知道书在你那儿就行。你可以抓紧看,也可以悠闲翻,不管读多久,没人限制你,读完放回原处,等待下一位读者。
这是去年4月,延安大学学生发起的“校园图书漂流”活动。
一年来,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的300多本书,以最原始、最简陋的方式在校园漂流,为爱读书的学生创造了一场浪漫邂逅。
活动发起人之一邓新为说:“我们只是想让阅读成为轻松而美好的事情。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重新喜欢纸质书,重拾阅读情怀。”
在漂流站遇见《摆渡人》,吴金凤着实高兴。这是去年4月22日,她从漂流站拿走的第一本小说。“一直想看,借不到,没想到在图书漂流中遇见了。”吴金凤是延安大学校园图书漂流的首批读者之一。从去年4月到现在,她一共读完了6本小说、5本杂志,上礼拜刚拿到村上春树的《遇到百分百女孩》。
首次尝试,他们没制定特殊规则,就用最原始的漂流方式,在每个书柜放30本书,可随意取走阅读,读完再放回漂流站即可。唯一不同的是,每个漂流站放一本漂流登记册,借阅者需自觉登记名字、电话和借走时间,方便获知图书去向。
首漂仓促而简陋,算是尝试。今年,他们有了更多新鲜的设想。
给每个漂流站建管理群,来借书的人扫码进群,借书、还书在群里汇报一声,管理员随时掌握图书去向;
给每一本书设置二维码,建立漂流群,喜欢同一本书的人可以互动交流读书心得;
建立校园图书漂流网,记录每一本书的漂流过程,每一位参与者的阅读轨迹会成为漂流档案,做成读书调查。
4月初,购置清单已经开始征集啦!“这一次买什么书,由那些爱读书的人说了算。校园人气书目排行榜,将作为第二批漂流图书的购买顺序。”邓新为说,“为数不多的钱必须花在刀刃上。”
《史》:腌菜,陕北餐桌上的美味
作者:忽弋琛 刊发时间:2018年11月18日 内容摘要:
腌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周礼·天官》就有“大羹不致五味也,铡羹加盐菜矣”的说法。所谓羹就是用肉或咸菜做成的汤。这是我国对咸菜吃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诗经·信南山》中有一段文字颇为感人:“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其中庐和瓜乃指蔬菜,剥和菹则是腌渍加工之意。诗说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上天的佑护。看得出来那时咸菜的重要,是离不开的食物,所以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新鲜蔬菜虽四季能吃上,但上古留下来的老腌咸菜没有因此消失,依然是百姓不可缺少的一道餐桌小菜。
在过去,每到农历九、十月间,延安乃至整个陕北地区,家家户户就要开始忙着干一件“大事”,这“大事”是关系到一冬天蔬菜的事情,那就是全民总动员,家家腌酸菜。
如今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大棚里的反季节蔬菜也随时都可以买到,但是对于很多延安人,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们来说,腌酸菜似乎早已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每年还是照旧会腌一缸酸菜给家人吃:在缸里放一层大白菜,撒一层大盐巴和花椒壳,然后逐一往上,直到大缸盛满为止,再“请”来祖传的压菜石镇压,添加定量料水……腌制酸菜手艺看似简单,但每家腌出来的口味却不尽相同,各是各的风味,这看似单调的酸菜中也蕴藏着人生百味。
王阿姨的“腌菜经”:王阿姨今年60岁,小时候住在当时北关的一个家属院里,在那缺衣少吃的年代里,腌酸菜可是家属院每年冬天的一件头等大事。王阿姨还记得那时候市区里有两个蔬菜生产队,一个东关生产队,一个北关生产队。从农历九月开始,家属院的邻居们就一起去生产队买菜,一买就是几百斤上千斤,各家把各家的菜用手推车推回来,接着就是一连几天整个家属院都在一起动手腌酸菜了。那时候的白菜和现在的品种不太一样,要先用热水“杀一下”水汽,再放在屋檐下沥干,之后放入缸中,一层白菜一层盐……“看着腌菜方法都差不多,可是一家一个味,百家百味。”王阿姨说,因为每家腌出来的味道不尽相同,于是相互之间送酸菜也是邻居们之间最常见的交流之一。“饿的时候从菜缸里面捞一筷子酸菜泡开水连吃带喝又暖和又解馋。”王阿姨至今还记得小时候那酸菜的味道。
小樊的“泡菜艺术”:樊丽萍是一名标准的80后,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她喜欢把腌酸菜称作泡菜。她说:“泡菜的人是为了给生活增添乐趣,吃泡菜的人是为了调剂生活。当然,也可以把泡菜的过程称为艺术生活,把泡菜当做艺术品。”的确,你看她家里整齐排列的那些玻璃菜坛,白菜无暇,辣椒鲜红,豆角翠绿,真像是一件艺术作品。
《书》:有一种“大学问”叫梁家河
作者:《梁家河》主创者 刊发时间:2018年5月13日 内容摘要:
陕北有两个样貌,一个是黄色的,一个是绿色的。黄色是指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那是风和水的雕塑。风是搬运工,水是雕塑师,两者共同塑造了黄土高原苍茫的模样。绿色是指1999年延安实施的退耕还林,黄土高原的基调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看起来秀丽了许多。
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在陕北闹革命的时候,习近平在陕北插队的时候,陕北是黄色的。习近平插队的村子——梁家河,就坐落在黄土高原腹地一处狭长的沟道里。在陕北,黄色与贫穷相连。在革命年代,一户人家即使有200亩地,也不能算是地主,因为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习仲勋注意到了这一点,采取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政策,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为长征的红军提供了宝贵的落脚点。
习近平到陕北插队的时候,也看到了陕北贫困的一面,这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陕北苦,陕北穷,不是陕北人不知道去改变,而是自然条件差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
农村生活的真实图景,在习近平与乡亲们更深入的接触中,被一点一点地还原出来。
习近平在梁家河过了“五关”。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经历了这“五关”,习近平完成了他在梁家河的农民化过程。但成为农民的习近平,却与梁家河的农民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些不同,表现在诸多方面,人们从习近平的回忆里,能够获得一幅完整的拼图。
这是一个玉汝于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中国,理解并了解了农民。年幼时种下的“精忠报国”的信念开始发芽,成为他终生不懈的追求。他以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一心想着“为人民干实事”。
建沼气池的事对习近平的影响重要而深远。他后来总结说:科技与政治是紧密联系的。科技搞上去了,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正因为如此,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的时候,全村人都赶来为习近平送行。那天,习近平起来得比较晚,大家已经站在院子里了,手里捧着红枣、小米,没有人说话,大家只是静静站着,害怕惊扰了他。习近平走出门,看到这一切,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把当众流泪看作丢脸的习近平哭了。全村人把他送到了村外,村里12个伙伴把他送到了县城,梁玉明一直把他送到了延安,目送他坐车离开了延安……
这就是习近平的梁家河。梁家河的7年岁月,教会了习近平做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事,怎样干事。如今,梁家河已经由地理意义上的梁家河,变成精神意义上的梁家河,这梁家河,蕴含着做人干事的大学问,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奋斗有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但总有一些事件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走向。也许你要问,我的梁家河在哪里?我的答案是,我们每个人的梁家河,就是自己的工作岗位,立足自己的岗位更好地服务人民,就等于赋予平凡以伟大,让自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