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且看,这张有温度的新闻纸(3)

  《念》:靳之林:魂牵梦绕是延安
  作者:牛敏 刊发时间:2018年12月16日
  内容摘要:
  靳之林,1928年6月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当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曾荣获法国功勋与敬业最高颁奖委员会颁发的“为人类特殊贡献奖”金质十字勋章、国家“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靳之林艺术成就斐然,早期代表作品有《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南泥湾》《罗盛教》《公社女书记》等。
  他不仅在油画艺术方面有高深造诣,在文化与历史研究方面也有重要成就。在落户延安期间,他深入调查民间艺术,普查、挖掘和抢救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并由此展开了更深入的文化探究,将研究视野拓展至考古、历史、哲学等领域,地域范围扩大至黄河、长江流域以至全国、全世界,内容涉及古代石窟、秦直道、早期文化、民俗民艺等。通过研究,他构建了民族群体哲学体系,即中华民族的本原哲学体系。
  靳之林走了,12月的小程村突然冷清下来。村民胡玉梅站在自家的窑门口,落泪。门外一抬眼的山峁,就是靳之林当年画画的地方,她曾经把烙好的饼子用手巾包好,一路小跑送到山上给“靳老师”当午饭。胡玉梅说,很多村民都给“靳老师”送过饭,“靳老师”作画痴迷,常常顾不得冷,顾不得饿,送饭能给他节省点时间,补充些体力。
  先生去世后的几天里,我把他最爱的乾坤湾、小程村、桑洼村走了一遍,见到冯山云、刘洁琼、郝秀珍、胡玉梅、毛水源等许多他关心过的、鼓励过的、始终念念不忘的人。我突然觉得我不再是那个只与他有一面之缘、聊过3个多小时的人了。我在他走过的路上,住过的窑里,在那些一提起他就肃然起敬、满心感怀的人眼里,看到了许多个不同的靳之林,他们与我见过的“89岁来延安作报告仍坚持站着的靳之林”“一说延安就精神百倍,一聊3个多小时都不觉得累的靳之林”“拍着我的肩膀亲切地说着‘辛苦了,好娃娃’的靳之林”重合在一起,与延安的山山水水重合在一起。
  靳之林曾在《乾坤湾感怀》中表述:1997年初冬,我背着画箱初到乾坤湾,被巨大的宇宙能量所震撼,以狂草急就完成两仪交感、混沌濛鸿的油画《乾坤湾》。俯瞰群峦,大河云腾,傲迎朝阳,高歌行吟,纵情宣泄。……由日出画到日落,纵情于山水之间。忽然,远方山峦深处一缕轻烟升起,我的灵魂也随着一缕青烟直上重霄九。
   《艺》:永远的山丹丹
  作者:李星棋 郑鹏 刘小艳 刊发时间:2018年3月25日
  内容摘要:
  春节前夕,由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阎惠昌执棒的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在延安大剧院精彩上演,清婉的丝竹之音、高亢的唢呐板胡鼓乐、悠扬的陕北民歌……为美丽喜庆的延安更增添了雅乐之音。在时而缠绵悱恻、时而浑厚磅礴的音乐声中,延安的听众感受到了交响乐的魅力、民歌的魅力,感受到了陕北原生态音乐与现代管弦乐融合碰撞激发出的妙不可言的音乐魅力。
  作为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创作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永远的山丹丹》不只因为作曲家王丹红女士源于陕北文化、陕北风土人情的诗情画意般的高超的音乐表达,不只因为著名指挥家阎惠昌的加盟,还有著名板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沈诚、著名唢呐演奏家王展展、陕北原生态民歌演唱家苏文等名家的倾情出演。《永远的山丹丹》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三秦大地上所有热爱音乐、热爱陕北原生态文化的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不已。
  “《永远的山丹丹》包含着历史的点滴,凝聚着老百姓的悲欢离合,这次到延安大剧院演出,可以说,它是从延安出发,再回到延安,是为老区人民送来了精神食粮,也是接受老区人民的检阅。《永远的山丹丹》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出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也传播着陕西民乐和中国民乐的精神。”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团长、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策划宋小雷说。
  指挥阎惠昌是陕西合阳人,1975年来过一次延安,40年后再次来到延安,走进延安大剧院执棒指挥,这位指挥界的大咖级人物心情非常激动。用他的话说,延安是革命圣地,来延安演出要抱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此次演出等于是向延安人民、向陕北人民作汇报。
  音乐会上,第五乐章《赶脚的人》可以说是著名板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沈诚最动情的板胡演奏作品。陕西人爱听秦腔,沈诚演奏的著名的《秦腔牌子曲》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三秦儿女的心。而在《永远的山丹丹》音乐会上,令无数观众击节叫好、起立鼓掌的当属《赶脚的人》,它以传统器乐板胡高亢、凄婉、柔美的曲调,精彩演绎出了赶脚人告别父母、妻子、儿女时的悲凉,以及“走头头的骡子哟三盏盏的灯,赶牲灵的人儿回来了”的甜蜜期盼。
  《永远的山丹丹》,用专业的创作技巧,把传统的、地地道道的民间音乐素材,编成一种能够被当今审美和观众所理解的曲调,再通过演奏家专业、技术性的演奏,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传递给观众,不仅仅让大家听到了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古老陕北民歌,更是享受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 
   《念》:寻找路遥的精神力量  
  作者:忽弋琛 刊发时间:2018年12月23日
  内容摘要:
  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对100名为改革开放作出杰出贡献的改革先锋进行了表彰。路遥获此殊荣。喜讯传来,宝塔为之翘首,延河为之欢歌。路遥和他的作品,又一次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路遥的一生,是扎根黄土地与时代共前行的一生。他以“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的现实主义情怀,创作出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一系列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用他有限的生命点燃了一座散发出无限光与热的文学灯塔,感染、鼓舞着广大农村青年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中去……
  如果他还在世,12月18日,在党中央、国务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会像其他被推选出的改革先锋一样,通过电视画面朝着亿万喜爱他的读者们挥手致意,就像30年前,他和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通过广播走进了亿万读者的心中一样。
  天妒英才。1992年11月17日,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3岁。就像陈忠实说的那样:“就生命的历程而言,路遥是短暂的;就生命的质量而言,路遥是辉煌的。”
  时至今日,路遥,依旧是一个滚烫的名字。
  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使得在他离世20余年后,人们依然怀念着他,依旧讨论着他笔下的故事,依旧被他的精神和他的作品激励着、鼓舞着,投身到不平凡的奋斗中?2018年冬日的一个上午,我在延大文汇山上徘徊了很久,很久,思绪和身体不由自主地奔向远方——我是该出发了,到他曾经生活和奋斗过的地方走一走,以期能找到打开这个谜团的钥匙。
  陕北苦焦,历来就有“十年九旱”之说,同是农民的大伯并不比路遥父亲的光景好多少。路遥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过的土地上去寻觅被遗留下的几粒玉米充饥,也常常为买不起一根铅笔而发愁,当他以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初中时,伯父却无力再供他上学,想让年幼的路遥开始劳动,可路遥愤愤地把劳动的工具扔进沟里,义无反顾地上学去了。这是他一生的一次重大的选择,在他看来,劳动固然是光荣的,可是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近似原始的劳动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整整6年,路遥燃烧着自己的生命,以惊人的毅力为世人奉献了书写人民的皇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波,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穿越了阶层与年龄,飞到千万读者的耳畔与心头,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病魔抗争,不惜用生命写作,路遥本身就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壮丽史诗,他和他的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主人公早已融为一体,他们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也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育》:游学:徘徊在读与行的边缘 
  作者:忽弋琛 刊发时间:2018年10月28日 
  内容摘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说现在学生欢迎的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游学习成为时下颇受师生喜爱的活动之一,它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学,它的内容贯穿了学习和参观,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的内容。在实践中体验学习,正是游学的深刻体现。
  新学期开学一段时间了,诸如“暑假去哪里游学”仍是不少学生热聊的话题,也有学校和培训机构已经开始为寒假的游学活动开始了新一轮的宣传和准备工作。所谓游学,又称研学,是一种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游学引导学生到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去探访并沉浸其中,通过亲自体验,开阔视野,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先贤孔子就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杏坛设教,开启了体验式教学的新篇章,成为我国游学旅行的奠基人。民国时期更是掀起了游学热潮。1920年,16岁的林徽因被父亲带着去欧洲“见世面”。在游历欧洲各国之后,他们父女来到了伦敦,租了一间房子落脚生活。林徽因曾说,在跟随父亲周游欧洲时,旅行中的所见所闻,那些中世纪的古老建筑和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她,“我第一次萌发了学习建筑学的梦想,西方古典的辉煌壮丽激励着我。”而到伦敦生活后,当时的房东恰好是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在日常与她的交流当中深受影响,对建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以后要攻读建筑学。
  孙会黎是延安电大的一名教师,也是心理咨询师,同时她也被一家培训机构邀请担任游学导师,曾带队参与了很多次的游学。在她看来,游学只是一种教育方式的探索,其实也就是体验式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和传统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孙会黎说,游学是在旅行中收获快乐和成长,在行走中开阔视野,启发目标,激发理想。但是游学并一定指的就是海外名校的游学,亲近自然、去校外交流学习也是一种游学,只要学生亲自参与并且对世界有所认知、有所收获都是一次成功的游学。
  据了解,海外游学一般花费较高,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参加游学是一项发展型消费而非必需消费,应根据经济情况适当选择,没有必要为此盲目攀比。参加游学团应该有多方综合考量,以探索文化、教育差异为主,应该把学和玩结合起来,不能光学、光玩,避免游学中出现的玩乐、攀比、炫耀、安全隐患等负面影响。除了一睹名校尊容,最好和名校的学生有些深度互动交流,参加一些短期课程,这样才能有更多收益。对于想通过旅行社组织或者自己直接申请国外游学的家长来说,一定要评估孩子出国游学的收益,不要盲目跟风,特别是对于低年龄的儿童出国游学更要谨慎。在条件不允许游学的情况下,不妨带着孩子拿起书本,要知道认知世界的途径有很多种,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同样重要。
   《育》:延安,我把你追寻
  作者:忽弋琛 刊发时间:2018年7月29日
  内容摘要:
  八十多年前,烽火连天路,无数青年冲破重重阻碍,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延安,焕发出了一个全新中国的无限生机,八十多年过去了,延安这片红色热土依然吸引着源源不断的人们来这里汲取精神的力量。
  7月的黄土高原正值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在枣园的中共中央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下、梁家河村……随时可以看到身着粗布军服参加培训的学员。与普通的游客不太一样,这些人大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他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是为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身着粗布军装,高唱红色歌曲,听梁家河老书记讲知青故事……这样的特色教学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延安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让更多的人来延安参加红色教育培训!”几乎是每一个来延安参加过培训的学员们的共识。自开展红色教育培训以来,围绕以延安精神、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为主干的党性教育,延安干部教育培训规模一直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方阵。目前除了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总院及王家坪、杨家岭、枣园、梁家河、南泥湾五个分院和延安学习书院、延安宝塔山干部培训学院等公办培训机构外,还开设了不少私立红色教育培训班。今年,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下,延安的红色教育培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随着培训量的大幅增长,已经提前进入了培训旺季。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总院2018年上半年累计举办培训班1271个、培训学员5.91万人。仅6月份一个月就完成了423个班次的培训任务,近2万名学员在学院接受红色教育洗礼。目前,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总院的预约已经排到了11月份。
  为进一步整合红色资源,做大做强延安红色教育培训,延安市委组织部采取实地查看、现场听课、发放问卷调查、借助手机APP等方式,对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调研,针对部分培训机构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到位,对抓红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管理人员精细化管理和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课程研发进度缓慢等问题,制定了从抓《延安市对外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试行)》落实入手,在管理体制、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师资队伍、教学点开发、评估考核等6个方面作出规范和管理,今后还将以建设全国“延安精神研究传播基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基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示范基地”为目标,高点站位谋划,完善课程体系,统筹培训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全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延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