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重温红色延安故事
张思德:为人民服务重于泰山(下)
    ●张思德(左)在烧木炭(资料照片)
  1943年因工作需要,张思德被调到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从事警卫工作。一到枣园,张思德就给自己立了一个标准——当好一个“枣园的哨兵”。为了当好中央驻地枣园的哨兵,他高度负责,勤于服务,创新工作方法,不但出色地完成了警卫任务,还为驻地创造好的环境,帮助搞好了一些生活保障工作。
  1943年4月,因为勤奋敬业,张思德被评为“即知即行的模范”——即知即行也就是想到就办,知道就干,就像张思德表示过的那样:革命工作到处有,得自己主动去做。
  张思德的另一手为人民服务的绝活就是烧木炭。他在中央军委警卫营期间,每年一到夏秋季,都要组织烧木炭以备过冬。每次烧木炭,张思德都积极报名参加。烧木炭又苦又累,张思德却毫无怨言,还干得很出色。
  烧木炭是个技术活,要经过伐木、打窑、装填、烧火、出炭、背运等七八道工序,火候尤为重要。张思德善于思考,他总结研究烧木炭的经验,带领战士改进技术,掌握了烧好木炭的诀窍。当地群众烧一窑炭大约需要10天,他只需一周的时间就能烧出一窑上好的木炭。为了烧好炭,他吃住都在窑边,晚上也要爬上窑顶几次,观察烟色和火候,而当木炭烧好还没完全冷却,他就冒着高温,用破布包手,爬进烤炉般的炭窑里捡炭。这样就保证了烧好木炭,张思德也练成了“有名”的烧炭好手。
  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解决给养问题,是减轻群众负担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举措。1944年新年伊始,社会部机关生产委员会为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自己解决中央机关粮食供给和冬季取暖问题,决定在安塞县楼萍乡石峡峪村以西建立农场。社会部、毛主席警卫班共抽调20多人组成了生产队,由社会部的宫韫书任队长,张思德任副队长。进山后,生产队先挖建了几孔窑洞住下,开春时就开荒四百多亩地,种上了谷子(小米),当年就丰收了,还养了猪、鸡、鸭等。夏秋之际,为冬天烧炭取暖工作又排上了日程,生产队开始承担烧木炭的任务。张思德主动报名参加。因他有烧木炭的丰富经验,对烧炭的木料选用、炭窑的选挖、烧炭的火候及出炭的时机等都把握得很好,因此确定由他带领一队人去烧炭。张思德领到了烧炭的任务后,带领大家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连续工作。大家日夜奋战,在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就烧了5万多斤木炭,超额完成了任务。
  1944年9月5日这一天,为了给冬季取暖多准备点木炭,张思德主动承担修整一孔炭窑的任务。这孔炭窑有点安全隐患,当时,有一部分队员认为不安全,要舍弃;也有队员认为不要紧,可以利用,张思德也表示:“不怕,我不怕死,花费了劳力打好窑,再打一个太费工,这孔窑收拾好能省工。”于是就由他带领一名战士去修整这孔炭窑。在修整炭窑的过程中,他自己爬在里面进行掏挖工作,另一名战士则在窑口往外运土。突然间,炭窑一下子垮塌了,张思德被埋在深土里面,遇难牺牲。
  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延安枣园的社会部,社会部机关生产委员会主任陈刚随即向社会部副部长李克农作了汇报,李克农又马上向毛主席报告了情况。当时,毛主席就对一同来汇报的中央警卫团团长吴烈说,前方打仗死人是难免的,后方搞生产死人不应该,并指示把遗体挖出来后,运到延安来,洗干净,换上新衣服,买个棺材装殓好,开个追悼会,他要参加、讲话。党的领袖如此关注一个普通的革命同志,既体现出了革命队伍里的同志情义,更表达了对革命工作价值的肯定:无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重于泰山。
  1944年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1000多人,在枣园后沟西山脚下的干河滩(警卫战士平时出操的土操场)上隆重召开追悼大会,悼念张思德这位革命同志。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亲手献上花圈。大会在向张思德默哀、介绍张思德革命生平后,毛主席神色凝重地走上了临时搭建的土台子,为张思德致悼词,作了“为人民服务”的主题讲演。讲演词明确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凸显了共产党人生死的价值意义。这个讲演词经过速记、整理,不久在报纸上发表,新中国成立后题为“为人民服务”,收录于《毛泽东选集》第三卷。这篇讲演词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传诵的经典,也被喻为影响历史进程的政治美文。“为人民服务”此后也被正式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
  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毛泽东在向大会提交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党的七大通过修改的党章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立了这个宗旨——“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此后虽然党章经历了多个版本的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被明确写进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奉行的根本宗旨。
  2009年9月10日,张思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历史和人民再次肯定了共产党人的这种以为人民服务为重的崇高价值追求和永恒历史意义。 (选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红色延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