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堤街村“四支队伍”入户查看自来水
▲孟晓洁帮群众计算几年的收入
靳家源村“四支队伍”成员入户送去关怀 本报记者 朱佳雨 通讯员 杨桦
“靳家源的苹果种植地海拔高,不容易受冻,种植苹果还是比较适合靳家源村长远发展。”“可是村里的道路太不便利,小车都骑不过去,不修好路,发展产业脱贫就是一句空话。”洛川县靳家源村第一书记霍德荣在“四支队伍”周例会上带头发言,共同商议,最终形成共识,对靳家源村3.5公里的巷道进行了硬化……
这仅仅是洛川县整合“四支队伍”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洛川构建了“四支队伍”大格局。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联村、部门包村、干部驻村包户、村干部网格管理贫困户”的四级联动帮扶工作机制,选派县级部门单位对全县73个贫困村实行“一对一”帮扶,全县196个村全部派驻了第一书记,73个贫困村派驻了驻村工作队,123个非贫困村成立了帮扶工作队,全县2340名干部结对帮扶3558户贫困户,实现了全县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
“通过‘四支队伍’的有机整合,使我们帮有目标、扶有任务,有职有责,分工协作,真帮实扶,让大家心里亮堂了,关系融洽了,运转顺畅了,扶贫心劲更大了……”菩堤街村第一书记郑文红说道。
“选用管治”相统一整合队伍齐发力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一线扶贫工作队伍,是基层基础的根本。
2018年3月8日,洛川县成立驻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印发了《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和《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明确了驻村工作队8项工作任务和参扶单位主要领导为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明确了7种不称职驻村行为和3种召回情形,形成驻村干部管理的长效机制。对因客观原因无法正常履职的驻村(帮扶)干部实行动态调整加强。
针对洛川县部分乡镇、部门对“四支队伍”管理职责履行不到位,部分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对所驻村底子不清、业务不熟等问题,县委组织部牵头,县纪委监委、扶贫局、人社局等有关单位配合,坚持常态化检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每月聚焦“四支队伍”成员“五天四夜”驻村履职情况进行常态化检查,从11月开始,县上成立了由四个县级领导带队的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集中一个半月时间,开展了7轮脱贫攻坚专项督查,对“八办两组两部”、全县所有乡镇党(工)委及196个村委会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360度“扫描”,对督查发现的问题现场反馈,见人见事,同步督办,不留盲区。
2018年,针对脱贫攻坚领域发现问题,驻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县驻村队员“五天四夜”驻村履职情况和参扶部门对派出“驻村队员”支持管理情况进行3次电话抽查和17次督查检查,6次暗访,对3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干部进行了召回重派,对履职不力的干部组织处理3人,全县通报批评30人,对12人进行了个别约谈,对42人进行了集体约谈。
“第一书记要为基层群众服务,在扶贫工作中,入户走访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我们要做到对村里每一位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交口河镇吉家河村第一书记张志龙说道,“第一书记工作内容繁杂,刚开始没有头绪,县委组织部针对这一普遍问题研究制定了第一书记调查研究‘三四五六七’工作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为了巩固和提高帮扶的业务水平,该县坚持对全县参与精准扶贫的干部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召开全县第一书记代表座谈会,分片区组织召开了第一书记及部分驻村队员座谈培训会;同时各乡镇完成了对辖区联户帮扶干部、大学生村官、乡镇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的集中培训。
“今年6月12日,我参加了全县扶贫干部三天的封闭培训会,真的是受益匪浅,以前不清楚的扶贫政策和知识全都弄通弄懂了,业务水平也提高了,能够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了。”菩堤乡厢西堡村第一书记张俊峰说。
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双周调度、按月督查、动态调整、季度座谈交流”四项措施加强“四支队伍”管理,制定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及“十项规定”并严格执行,实现了督查问效全覆盖、常态化。举办县级扶贫干部培训班9期,924人次参训;组织召开第一书记座谈会5场次,表彰奖励优秀驻村干部69名,提拔任用第一书记4名,进一步激发驻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据了解,洛川县今年共举办了十七次的培训。“为了更好地为脱贫攻坚服务,我们对全县的第一书记、包村干部、驻村队员、帮扶工作队长以及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封闭式的业务、政策培训,提高了洛川县‘四支队伍’的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水平。”洛川县召开了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后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文鹏说道。
真帮实扶斩穷根齐心协力奔富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包村干部及村“两委”干部发挥着基层精准扶贫火车头的重要作用。
菩堤街村村民今年在全乡的修建果树大比武中包揽了前两名,这让第一书记郑文红高兴坏了。2018年4月他由县农机监理站派驻菩堤街村担任第一书记,由于专业优势,一年之内,郑文红自己授课8次,力争提高村民的果树技术。
村里的杨黑牛就是受益的其中之一,“以前剪果树不行,现在我自己就可以操作还可以给别人教学,一天挣150块钱。我自己剪得好,老客户特别多。”他说起郑文红对自己的帮助,泪水在眼眶打转,“我妈去世的时候,郑书记跑前跑后,村民和干部们给我捐了2700块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话是朴实话,道的是真情。
郑文红上任以来,通过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00余万元,硬化菩堤街向阳组巷道18条,5800平方米。协调县财政局投资100余万元,对向阳组活动场所进行了改造,硬化了菩堤街环城路650米3250平方米。
不仅如此,郑文红结合村里春花冻灾严重,积极开展农民工输出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输出工作,年内全村在外打工50人,4500个工时,累计创收53万元。
记者在采访的间隙,村党支部书记杨百昌开始广播,村里的“白事”时间地点,村干部聚集在一起商讨下一步村发展事宜。“‘四支队伍’的团结也是工作的保障。”郑文红由衷地说,“事是实在做出来的。”
出于这样的认识,郑文红和帮扶工作队成员、包片领导、包村工作干部一起制定菩堤街村帮扶计划、菩堤街村“四支队伍”管理制度。建立了帮扶工作队平台,发布各项扶贫政策和工作动态、任务。今年共召开帮扶干部联席会议4次。
交口河镇甘罗村第一书记孟晓洁深有感触地说:“组织选派我到扶贫一线锻炼,既是对我的信任,更是对我的鞭策,我就是交口河镇人,我对这里有着一种深厚的感情,看着群众的贫困生活状况,不办些实事,解决些问题,我心里过意不去。”
交口河镇甘罗村是个典型的川道村,有29户99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老人和孩子在家留守。川道土地不适合苹果的生长,苹果质量不好,价格自然就低,一年下来也就勉强挣到下一年的投资钱。
一大早甘罗村的第一书记孟晓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早早来到了甘罗村党支部办公室,前脚进门,后脚王伟龙母亲的电话已经打了进来。“孟书记,民政救助该怎么申请?”孟晓洁对于群众的询问电话已经习以为常,她耐心解释,最后不忘安顿,“孩子的腿病怎么样了?过年完再去检查一遍,有什么事就随时来村上找我。”
这只是孟晓洁再平常不过的一个早晨。
只花了4万元就搬进了政府修建在甘罗村的安置新房的王红,言及过去,心潮澎湃。从新家窗户望去,一排排的安置新房整齐排列,这个像县城一样热闹的小山村,楼下是喧闹的车水马龙,路边的饭馆容纳了这个村闲余的劳动力。
“我不识字怕被骗,但孟书记总来做我的思想工作,在新家周围打工可比在县城租房划算多了。”王红之前在县城给孩子做饭陪读不愿意回到甘罗村,现在说起今天的日子,她眼里放光,“眼看着大儿子长大了,家里住的这么好,也要娶媳妇。谢谢孟书记让我们过上了好光景。”
不仅如此,对于村上不识字的村民,孟晓洁还教他们写自己的名字,并定期“抽查”。
到2018年,崾岘河组的绝大多数群众在孟晓洁的努力下已搬迁至后川社区。这个社区是当地政府花大力气建造的移民搬迁社区,“搬迁群众享受到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孟晓洁说。
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洛川县驻村帮扶干部沉下身子领着干,第一书记不遗余力带着干,包村干部勇于担当争着干,村“两委”干部热火朝天主动干,在“四支队伍”的凝聚下、感召下,该县贫困群众自身造血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由“要我脱贫”变为了“我要脱贫”,由“站着看”变成了“跟着干”,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决胜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