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必克村脱贫攻坚“前沿指挥所”见闻
  新华社记者 施钱贵 汪磊
  进入冬季,贵州省贞丰县永丰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必克村天黑得早了。下午6点20分,天色暗了下来,扶贫队员们陆续从村里回来,街道办的院子逐渐热闹起来。
  永丰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窦万文说,必克村地处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虽然这里的地势要比周边地区平坦一些,但土地很贫瘠。过去农民看天吃饭,勉强温饱,青壮年劳动力多半外出打工。脱贫攻坚最后的决战在即,扶贫队员丝毫不敢懈怠,吃住都在街道办。
  今年45岁的唐平不但是必克村脱贫攻坚“前沿指挥所”指挥长,也是扶贫队的“管家”。她除了要调度安排帮扶小组的工作,还需要解决驻村队员的吃住问题。“伙食费大家一起凑,一盆菜,一锅汤,几小碗蘸水,煮成一锅大杂烩,既方便省事,也不失味道营养。”唐平说。
  唐平的电话响起,她径直走向院坝的一角。据了解,作为扶贫队员的唐平包保4户贫困户。
  晚7点,永丰街道办食堂外面的大灯被点亮,院坝支起4张桌子,扶贫队员们逐渐围拢过来。在冬日的寒风中,大伙围着汤锅吃饭。由于凳子不够,大多数人都是站着吃饭。
  “一天走访下来确实很疲惫,但当大家回来一起交流,疲惫瞬间被驱走了。”24岁的扶贫队员余娟娟说。
  在街道办院坝,记者还见到一名“特殊”的扶贫队员,她就是29岁的朱玉,两个孩子的母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她背上的孩子才7个月大。
  朱玉来自贞丰县文化馆,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准备给哭闹的孩子喂奶。
  朱玉说,贞丰县文化馆共有12名工作人员,除了1人长期驻村外,剩余的11人要轮流下村。“这里有很多布依族群众,虽然有些时候交流起来语言不太好理解,但基本情况都能摸清楚,帮扶措施也能及时反馈对接上。”她说。
  晚上8点左右,吃完饭的扶贫队员们陆续散去,队员们三三两两走向街道办二楼会议室,当天的情况研判会开始了。
  “明天省里的交叉评估组就要到贞丰了,大家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扎实与否,就要开始接受检验了。”必克村村支书杨斌开了头。
  贫困户信息是否存在遗漏、变更是否及时、帮扶措施到不到位……收集的这些问题,明天要拿出什么样的对策解决落实,泛黄的荧光灯下,队员们显得格外严肃认真。研判会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声中进入尾声,此时已是晚上9点半,队员们起身收拾好桌上的信息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加速,低效的玉米、土豆等逐渐退出,转换为木耳、桑叶、优质糯稻等产业。”窦万文说,近年来,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必克村的农业结构正在发生转变,贫困村的“帽子”终将被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