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贷”动群众摘“穷帽”
——延川县大禹街道办小额贷款助力脱贫小记
    ●杨延亮正在喂牛
  通讯员 杨美蓉 本报记者 方大燕
  杨延亮是延川县大禹街道办北塬村人,因为缺资金、缺技术,无固定收入,2015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入户走访期间,村里的扶贫干部了解到他想通过发展养殖产业脱贫致富,便为他提出申请小额贷款的意见。
  “我当时听说这贷款不用还利息,而且发展养殖的话还有专业的畜牧员指导,心里就盘算政府给咱提供这么好的条件,只要咱能吃苦、好好干,一定能翻身!”杨延亮果断地同意了。于是,第一书记张胜便多方协调,帮他申请到5万元无息小额贷款,同时为他免费建起了牛棚,还资助了一台粉碎机。万事俱备后,杨延亮欣喜地买回了6头牛,每日精心照料着,而且只要村里请来畜牧员,他就第一个去认真学习,如今的他不仅懂得了科学喂养,还学会了防疫技术,已经成了半个养牛专家。
  “我的牛现在已经从6头变成9头了,而且新添的3头里有2头都出栏啦,我打算再扩大规模呢。”抚摸着正在吃食的牛儿们,杨延亮喜笑颜开,更是打心眼里感激那些帮助他的人。
  北塬村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生产优质山地苹果,因此村民们几乎家家都有果园,然而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落后,收益普遍不好,果园便逐渐老旧失管,杨延亮也曾对自己的8亩旧果园失去了信心。但是拿到小额贷款以后,村里的帮扶干部劝说他拿出一部分资金将果园重新经营起来,并帮他购买防雹网和肥料,还经常邀请技术人员帮他修剪果枝。
  出叶、开花、挂果……待到苹果成熟时,看到重新管理起来的旧果园收获了又大又红的果实,杨延亮开心极了,“人家管出来的苹果就是不一样,还是我们不懂科学技术惹的祸,以后我要跟上好好学!”边说边走,已经来到了他的苹果库,“今年的品质好,加上扶贫干部到处给我们联系销售商,苹果根本不愁卖,我已经卖了2万多元了,果库里剩下的这些我又分拣了一下,打算一部分留着自个儿吃,一部分按‘个’卖了。”如今的杨延亮对苹果管理和销售有了全新的认识。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大禹街道办通过详细的摸排调研,制定出各项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不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村风民风等都有了明显改善,尤其充分运用全县信贷扶贫政策,使各项种植、养殖产业得到了有效发展。截至2018年11月份,延川县金融办联系延川信合已为大禹街道办781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771.6万元。其中,用于养殖业353户,红枣产业74户,苹果产业88户,大棚种植9户,中药材种植12户,其他245户。为确保所有资金都能用到“刀刃”上,大禹街道办还逐村逐户为贷款贫困户制定了有效合理的规划。
  为了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爱心企业家刘宏刚于2017年投资2000多万元,在家乡白家硷村建起了“自然散养、绿色生态”的黑毛土猪养殖小区,并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向村里所有贫困户敞开大门。贫困户可通过资金入股赚取分红,也可在基地的母猪产崽后,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钱购买猪崽,等猪出栏后,如果市场价格过低,贫困户不愿自行售卖,基地将以保底价格收购,以确保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
  白家硷村第一书记杨飞告诉记者,村里目前共为8户贫困户申请到了小额贴息贷款,同时他们都加入了养猪专业合作社,每年可获得入股资金的20%作为分红,另外还有19人在养殖小区打工,既可得分红,又能赚取务工工资。
  “我们村规划的是‘大棚种植+生猪养殖’的扶贫路子。”杨飞指着路边成片的大棚告诉记者,在小额贷款的资金帮扶下,今年全村的大棚收入达到了10万余元,而在养殖方面,村里还打算融合发展猪豕文化、农事体验、采摘示范、休闲垂钓、农家餐宿等特色产业,打造一处具有陕北特色的农旅融合、文旅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促双赢的综合性、区域性农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更多的贫困群众实现稳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