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地处陕西北部的延安,万木萧疏,寒风凛冽。在宜川县秋林镇南头村广场,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山站在公示栏旁,手里挥着县里下发的贫困村脱贫退出批复,激动地对围观群众说:“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好日子,从现在起,我们南头村就正式脱贫啦!”
2018年年底,我市实现贫困村“清零”目标,全市693个贫困村的贫困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老区广大群众的殷切关爱、庄严承诺。
在此项会议上,总书记向参加会议的市县委书记们提问:“如何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改善老区老百姓生活?”吹响了全国脱贫攻坚的总号角。
向贫穷宣战!宣战!宣战!承载着带领老区人民与全国同步小康的梦想,革命圣地延安牢记总书记嘱托,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百姓受益的脱贫路子。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村村过硬、户户过硬,确保2018年全面脱贫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
来到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沿着红军长征时间轴,从代表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的250级阶梯往上走,脚步定格在“1935年10月19日,吴起”(碑刻文),一座25米高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迎面矗立。
红色沃土孕育出新中国的希望。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13年,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艰难困苦逐步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13年,开启了新中国的壮丽篇章。
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也目睹了老区人民的艰苦岁月。当地干部群众说:“延安是片苦焦的地方,沟壑交叉,山大沟深,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时至2014年,延安仍有693个贫困村,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
2015年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五,习近平总书记回到了延安,亲切看望父老乡亲。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226万延安干部群众迅速行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打响了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18年3月26日,在全市脱贫攻坚誓师动员视频会议上,11个市直重点责任部门负责人公开立下军令状,13个县区也分别签订军令状,向全市人民作出庄严承诺:紧盯1.18万户、3.7万贫困人口脱贫,338个贫困村退出,延川和宜川两个贫困县摘帽,实现全市整体脱贫目标任务。
立军令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仅要真抓,更要实干。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带头住村蹲点,访贫困户、查实情、出实招。脱贫攻坚责任咋落实?徐新荣认为,要做到作风实而又实、工作细而又细、措施准而又准,确保村村过硬、户户过硬。
白于山区、黄河沿岸、洛河峡谷……在这些贫困带上,一个个真实的脱贫故事再度重现了延安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风貌。
在黄土高原白于山腹地,吴起县南沟村曾是一个典型的落后村,年轻人都出门打工,村里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和留守儿童。近年来,南沟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村组集体、农户的现有资源进行产权评估、股比分配,全村167户农民都成为股东,年底进行分红。现在,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不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贫困户匡志忠说:“自从南沟旅游度假村开业以来,我在这里上班,每月能挣2000多元,比种庄稼的收入高多了。”
乾坤湾镇,黄河奔流而过。这里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发展最为落后。2017年,乾坤湾镇筹措资金480万元,给全镇16个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各注入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与延川县文旅集团达成结对帮扶协议,投入穿越黄河旅游项目,每年保底分红5万元。古里村党支部书记冯世明说:“分红的钱一到账,村上就增修了20个猪圈,扩大了养殖规模,脱贫更有保障了。”
说起洛川县菩堤乡木家塬村,熟悉的人都知道,这里地处偏远,出行不便,农民虽有大片的果园,可苹果运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2016年,洛川县投资1300多万元,修通了16.1公里的通村公路,不仅激活了这里的产业,更点亮了群众的心。
通路一年多时间,这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增长了3000多元,这条“天路”为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希望。
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交出的,是一张心意满满的答卷,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人口由2014年末的7.62万户20.52万人下降到5526户10034人,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0.66%。
——贫困群众生活极大改善。4.51万户13.38万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产业全覆盖;贫困人口参保、参险和慢性病“1+1+1”签约服务全覆盖,住院费用报销达80%以上;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学生;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落实兜底保障政策。
——贫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清零”;1.73万户5.6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达到入住条件并交钥匙;贫困村实现了硬化路、安全饮水、卫生室、动力电全覆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踏过历史的长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对老区人民的感怀之情。
“要使脱贫成效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多次强调,要坚持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坚决防止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这是一条实事求是的精准脱贫之路——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稳扎稳打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广场,毛主席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纪念碑赫然矗立。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三五九旅的战士挺进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78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缺衣少食的窘迫不复存在。红彤彤的山地苹果让这里的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塞上江南的美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稳扎稳打推动实现脱贫目标。”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多次强调。在住村调研中,他总是深入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他们家庭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脱贫措施落实等情况,对精准扶贫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施策。
为了精准再精准,我市紧密结合实际,围绕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脱”四大问题,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力推进“八个一批”脱贫工程,采取因户施策等举措,着力推进精准脱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一系列惠民利民工程,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让老百姓心里有了底、脱贫有信心。
在安塞区冯家营村,几乎人人都掌握打腰鼓的本领。刚到而立之年的蒋宏飞,十几岁就能打腰鼓。但因母亲常年有病,为了照顾家里,他放弃了和村里其他腰鼓手去外地表演的机会,只能靠就近打零工补贴家用,成为村里的贫困户。
2018年,冯家营民俗文化村建成后,蒋宏飞便第一个报名加入了腰鼓表演队。他说:“我们村地方偏僻,以前根本没有人来,现在人可多了,一个月下来,最少也能挣3000块。”
今年60岁的孙旺明是冯家营村有名的腰鼓手,前些年,他走南闯北到不少地方打过腰鼓,但一年到头赚不到几个钱。如今,孙旺明不仅自己加入了腰鼓队,连儿子儿媳也成了腰鼓队队员。一个月下来,一家三口人只靠打腰鼓这一项,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
文化扶贫只是延安聚焦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扶贫的一个方面。
——推进“特色产业+”,实现“乡有特色产业、村有增收项目、户有致富产品”。2018年,延安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对在册1.09万户、3.55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产业全覆盖。其中,落实苹果产业4540户、棚栽业861户、养殖业4288户,全方位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2018年10月31日,延安市洛川县菩堤乡的126名贫困群众,每人从洛川民丰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到了1020元的分红。果农杨黑牛说:“我以资金入股合作社后,享受了合作社的各项优惠政策,技术提高了,成本减少了,苹果不愁卖,年底还能分红。”吸纳贫困群众入股合作社,是洛川县依托苹果产业持续发力,帮扶贫困群众脱贫的做法之一。
——推进“旅游+”,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全域旅游示范县、旅游景区、文化旅游名镇、旅游扶贫试点村建设、黄河沿线旅游带发展、旅游土特产生产销售“六个一批”为主要抓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昝家山村位于宜川县壶口镇西南方向,距黄河壶口景区7公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昝家山村依靠旅游,形成了以经营餐饮、住宿和销售土特产、日用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随着沿黄公路的开通,如今全村每天接待游客量增加50人,一年下来增加游客1.5万人。仅此一项全年将增收120万元,人均增收1326元。
此外,我市还针对实际创新扶贫方式,通过异地搬迁、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等多种措施,不断为群众脱贫提供发展动力。
时光流转,昔日贫瘠的黄土地上升腾起新的希望,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延安脱贫攻坚也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这是穿梭时空的“东方魔力”——干部苦帮,群众苦干,延安精神是老区脱贫摘帽的不竭动力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同志在安塞烧炭因炭窑塌方而殉职。三天后,在他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
70多年后,毛主席当年演讲站过的土台子已改为石板砌成的平台,上面屹立着张思德身背木材的高大石雕全身像,雕像两面是镌刻有《为人民服务》全文和描绘张思德光辉一生的巨幅石雕,广场中央是一排红色的五角星。
时光渐逝,历史却愈加凝重,五角星的光辉始终让人们铭记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去世前一个月,方红生还在村里忙活着宣传扶贫政策和入户走访调查。他是宜川县公路管理段办公室主任,也是派驻岭玉行政村的一名驻村干部,2017年7月因癌症离开人世,年仅49岁。
前路坎坷,却从未退缩。这是历史的担当,也是时代的使命。“革命圣地不如期脱贫,我们没法向党和人民交代!”在延安的干部群众心中,脱贫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任务和工作任务,必须赢、不能输。
聚焦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砥砺干部作风,狠抓扶贫实效。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签订责任书,确定脱贫时间表,组建693个驻村工作队,选派37470名干部进村开展联户扶贫工作,1784名党员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干部苦帮,群众苦干,成了延安脱贫攻坚战场最感人的画面。
2018年9月17日,秋雨绵绵。在延安通往宜川的309国道上,宜川县集义镇郭东村第一书记冯冠杰冒雨驾车赶往产业培训现场会。路过一个急转弯,冯冠杰下意识地踩了刹车,车子猛然抱死,一下子滑出路面,翻了几个跟头后,被一棵大树逼停。庆幸的是,虽然车撞得稀巴烂,但冯冠杰却“死里逃生”。
经此大难后,所有人都认为冯冠杰要住院休养一段时间。然而,一周后,冯冠杰又出现在了郭东村,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当单位领导和亲戚朋友劝他多休息几天时,他笑着说:“村里还有好多事没做完,心里实在放不下。”
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走进新时代,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始终一脉相承。
“梅花鹿全身是宝,鹿茸、鹿血、鹿鞭、鹿胎膏等,都是上好的滋补药品……”说起梅花鹿,赵洋洋总是滔滔不绝。
今年30岁的赵洋洋是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村民,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就被迫辍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则关于梅花鹿养殖的报道,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项目。为了买到纯种的梅花鹿,他先后到银川、榆林、北京、东北等地进行考察,有了一定的技术后,赵洋洋说干就干。2015年9月,通过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区,赵洋洋拿到32万元创业担保贷款,从东北吉林成功引进51只梅花鹿,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养鹿人”。
如今,赵洋洋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鹿能手,年收入达30多万元。尝到甜头后,赵洋洋办起了养鹿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扩大养鹿规模。每个入社的贫困户,政府协调小额贷款10000元,每年可领1200元分红。
46岁的付凡平,是宜川县云岩镇人,因一场意外火灾先后失去3位亲人,自己也因此致残。但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信念,在各级残联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先后创办了云果飘香土特产专卖体验店和宜川县蒙恩农场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不仅使自己实现了脱贫致富,还吸收和带动了周边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延安时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从中发现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历史的昭示如此,今天的探索莫不如是。
时下,黄土高原正是严寒而漫长的冬天,但在延安的田野上,到处都是扶贫干部的身影,到处都流传着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感人故事。“一些群众虽然脱贫了,但我们还要扶上马送一程,继续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决不让返贫现象在他们身上发生!”甘泉县张家沟村第一书记马健道出了所有扶贫干部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