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鼓乡绘就新画卷
——喜看安塞区2018年终“答卷”
南沟旅游景区
孩子们的嬉水乐园
标准化的设施湖羊养殖场
河边的停车场
西营“陕北信天游”文化村唱出“安塞好声音”
  通讯员 马志青 本报记者 朱佳雨
   阅读提示
  ■2018年以来,安塞区立足“市区同步发展、产城人文融合”,大力实施“城市引领、文旅兴业,能源支撑、农畜富民”战略,聚焦聚力新旧动能转换,扎实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文旅产业开发建设、旧城改造提升、延河综合治理、市场主体培育、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向好、活力增强、质量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塞北牧场湖羊满圈,开启农民致富新路;工业园区机械轰鸣,强劲经济发展“筋骨”;城乡环境焕然一新,“生态底色”越擦越亮;脱贫攻坚亮点纷呈,“攻城拔寨”成效显著;文化旅游风生水起,彰显鼓乡无穷魅力……打开相机,调整好焦距,镜头对准安塞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徐徐展开。
  画卷一:“特色农业”铆足发展后劲
  “宋庄小瓜”“侯沟门黄瓜”“王家湾地椒羊肉”“镰刀湾茄子”“西河口杂粮”“边墙花卉”“建华香菇”“招安驴肉”“安塞山地苹果”……这一张张响亮的安塞“农业名片”彰显了安塞特色农业的发展后劲。
  2018年,安塞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农村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按照苹果产业抓整理、蔬菜产业抓营销、畜草产业抓规模、羊子产业调结构、有机杂粮创品牌、花卉种植促旅游的“三抓一调一创一促”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农畜富民”战略,深入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示范镇、示范村建设,棚栽业、林果业、草畜业为重点的农业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地推动了该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走进沿河湾镇高家峁村崖尧沟村组,安塞区最大的湖羊养殖场——肉羊转型升级崖尧沟养殖基地映入眼帘。
  “湖羊具有育肥快、繁殖量高、不上山等特点。现在存栏4000只母羊,一只湖羊一年可产2至4只羊羔,羊羔养到30至40公斤,便可以出栏,一只可卖到1200元。”基地负责人白成元详细介绍了养殖湖羊的收入。
  “以前偷偷放养山羊,有时候黑天半夜才能出去放一会,羊长势也不好,一年下来才能挣个2万多块钱,现在养200余只湖羊,2018年,肉羊卖了近10万元,羊羔没舍得卖,准备繁殖到400只。”曾经的“拦羊户”张宏壮说。
  “今年的工作重心是推进肉羊产业转型升级,控制山羊,发展湖羊,让农民转变观念,规模做大,产业做强,促进增收。”安塞区畜牧局局长盛小云说,“养山羊每年每只最多收益300元,养湖羊后,每年每只羊的收入能达到千余元,而通过产业‘后整理’,养羊户的收入能在这个基础上增加5倍。”
  截至目前,安塞区已建成塞北牧场5个,新建、改造家庭养殖场510个,引进湖羊2万只,人工种草4.95万亩,发展苹果40万亩、年产值达7.5亿元,大棚总面积5.9万亩、年产量33.2万吨、年产值达7.36亿元,种植大棚花卉35亩、年产值达300万元,发展香菇268.2万棒。
  2018年,安塞区还新建6个“安塞地椒羊肉”“安塞山地苹果”直销店,完成12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建成投运2个蔬菜分级包装点、1个万吨冷藏库、4条4.0智能选果线,投入运营陕果冷链车队20辆冷藏车;肉羊屠宰及精深加工厂、陕果集团山地苹果产地交易中心、5万吨生物有机肥厂等正在有序推进。
  画卷二:“工业强区”上演困境逆袭
  走进安塞区工业园区4.0智能选果车间,机械轰鸣,人头攒动,一个个色泽红润、大小匀称的苹果正沿着4.0智能选果线前进。经过清洗、风干、分拣,不一会儿,只见颜色、大小、形状相近的苹果就从分拣口出来,通过分级包装,最后走向市场。目前,在安塞区像这样的选果线共有4条,已全部建成投入运营。2018年,安塞区秉持“政府放权、园区放水,企业自主、园区保障”理念,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进一步深化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不断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为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保障。狠抓入园企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园区项目建设进度,推进园区经济实现总量扩张、质量变革。
  新引进植保无人机、环保高端离心棉等11个项目,天然气净化厂、PC构件二期等4个项目有序推进,延长石油20万吨LNG建成投产,在2018丝博会上,安塞区签订招商引资项目41个,总投资141.39亿元,其中合同项目37个95.42亿元,目前已建成16个,正在建设9个,其他项目也正在有序推进。据了解,园区投产企业达到28个,实现产值29亿元,增长37.6%。2018年,为切实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市区一体发展,建设城市经济综合体,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安塞区紧锣密鼓地筹备建设延安新动能产业园区,并在调整园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延安新动能投资有限公司,全面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一期989亩土地的征迁收储,与上海太平洋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园区一期路网启动建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安塞按照“国企带动、民企参与、民进国退、混合所有”的思路,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新增市场主体2160个,预计全年培育入库“五上”企业26家,非公经济增加值可实现24.6亿元,占GDP25.2%,提高了1.8个百分点。
   画卷三:唯美画风绘就城乡发展蓝图
  安塞变了,城区刷新了“颜值”,乡村有了“气质”。
  “真没想到,几十年脏乱差的东营村,经过政府‘双违’整治和精心打造,门前有了小花园,变成了舒适宜居的乡村美景。现在我们村房屋漂亮,公路畅通,环境优美,生活更加安逸了。”近日,安塞金明街道办东营村村民李飞谈及改善人居环境给他家带来的变化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2018年,安塞区按照“基层党建+人居环境整治+产业结构调整+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要求,围绕“绿色进村、园林进城、花带上路”目标,统筹整合山水林田湖草、农村产业开发、延河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6.4亿元,以治理“八乱”、清理“三堆”、美化“三口”、整治“三道”为重点,推行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点兑换、场回收”的垃圾处理运行模式,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以前生活垃圾随便倒,现在政府给我们每家每户门前都配备了垃圾箱,满了就倒到村口的垃圾回收处,不论是马路还是院子都干净了许多,每天生活在干净的环境里,也能使人心情舒畅。”沿河湾镇茶坊村村民王玉莲指着门口的垃圾箱笑着说。
  河道整治也是安塞区进行人居环境改善的“重头戏”。2018年,安塞区开展了“清河”“截污”“垃圾清理”“畜禽搬迁”刚性治水,并提标改造了区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新建16座镇村小型污水处理厂(站),1个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和8处垃圾压缩站,1个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经过半年的综合治理,境内11条河流水质持续稳定在Ⅳ类以上。
  截至目前,拆除厕所2176座、畜禽圈舍616处,配设垃圾桶2.5万个、垃圾箱550个、垃圾收集转运车51辆,建成边墙、宋庄、罗居等3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画卷四:脱贫攻坚拔“穷根”奔小康
  2018年,安塞区严格按照“57”标准和“1331”底线,围绕“四提高两缩小”目标,坚持精准识别与精确措施双轮驱动、培育产业与增加就业双轮驱动、政策宣传与脱贫成效双轮驱动、贫困群众满意度与非贫困群众认可度双轮驱动,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2015年,家住安塞区沿河湾镇沿河湾村的张金元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他因肢体二级残疾不能干重活,妻子也有慢性病,一家子就靠他儿子打工贴补家用,日子过得艰难。
  张金元早年因为梅管炎,右腿小腿以下被截肢。2010年,在安塞区残联的帮助下为他安装了义肢,终于扔掉了拄了26年的拐杖,再一次站立了起来。2015年,他在帮扶部门的帮助下养了6头猪,还租种了1个蔬菜大棚。
  张金元掰着手指头算起了账来:养6头猪,政府补助4000元,猪肉出栏一年收入1.2万元,他和妻子在家种黄瓜大棚,一年收入2.2万余元;残疾人补助2583元;儿子张江江外出务工收入3.3万元。去掉养猪和种大棚14100元生产经营性成本,这样算下来,全家2018年纯收入59483多元,人均收入为19827.67元。
  张金元家的3间窑洞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成为危房。2017年7月,张金元家获得区政府1.5万元危房改造补贴,帮扶部门出资雇人重新扣板装修了他家的窑洞,还置了屋顶,区残联还给他家添了一套新橱柜,一分钱没花,张金元老两口便住上了焕然一新的窑洞。
  张金元所在的沿河湾村也在2017年底,率先实现整村脱贫。如今,沿河湾村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同步发展,民主管理不断完善,村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主导产业规模发展,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张金元家和沿河湾村的脱贫之路是安塞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2018年,全区1577户5378名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50个贫困村达到退出条件,实现了高质量整体脱贫,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2018年,安塞区全区50个贫困村通村油路率、安全饮水率、通动力电率均达到了100%;1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已全部建成并达到入住条件,2524户8546人扶贫搬迁对象全部实现领钥匙,入住率已达66%,854户危房改造户全部入住;55个贫困村光伏电站全部实现并网发电,可为958户贫困户连续20年每年分红3000元;全区117个村全部建立劳务信息平台,整合投入400余万元开发封山禁牧监督岗、农村保洁岗等1133个公益岗位用于安置贫困群众;累计劳务输出1.3万人次,就近转移就业5962人次,新增城镇就业742人;举办各类招聘活动3场次,提供苏州等地就业岗位7800个,人均增收2800多元。这一组组数据书写了安塞脱贫攻坚的扎实成效。
   画卷五:做大民生蛋糕提升群众获得感
  元旦假期,天气严寒,但是安塞延河湿地公园却游人如织,异常火爆,这个天然滑冰场成为了市民游客度假的好“趣”处。
  “以前的臭水沟,人见人躲,现在成了湿地公园,不仅夏天火,冬天更火爆!”带孩子正在学滑冰的市民高鑫说,延河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了安塞市民群众的乐土。
  这是安塞区关注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的一面镜子。
  每天,家住晶海塞隆大厦的刘大爷和老伴都会在楼下的人民公园散步,从过去棚户区的老房子搬到设施齐全的单元楼,家门口就有休闲公园,刘大爷的心情格外好。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美丽的街景使夜色中的鼓乡更加璀璨绚丽。点亮“陕北新天地”是2018年安塞城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城市的夜色之美,璀璨夺目,更展示出以人为本的情怀。”今年76岁的“老安塞”李发明感慨地说。
  从绿树环绕的家风主题公园,到地处老城中心、繁华热闹的人民公园,再到延河之滨的河滨湿地公园,游园广场已成为安塞市民工作之余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2018年,安塞按照“山体做秀、景区做活、城区做亮”思路,扎实推进“城市双修”工程,腰鼓山景观提升、廊亭建设、绿化提升改造、河道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提升、城区亮化改造等16个项目全部完成,老城区、城北区330栋楼宇外立面改造、人民公园建设、城区景观亮化工程全面完成。全面改善城区绿化树木生长质量,打造具有陕北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带,全面提升城市“颜值”,提升群众获得感。
  此外,延塞快速干道、国道210过境线工程全面启动建设;区四小、区六幼、西河口幼儿园、砖窑湾中心小学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区中医医院正在进行附属工程建设和设备采购,招安卫生院、区妇保院住院楼完成了主体建设,沿河湾、砖窑湾卫生院建成投用;实施了白坪南北广场、城区河道停车场建设,新增停车位312个,盘活停车位437个,城区停车难问题将得到极大缓解。
   画卷六:文游产业铺就幸福路
  2018年,安塞区深度挖掘黄土风情文化资源,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以“文化输出、游客输入”为抓手,投资1.5亿元,高标准打造了西营“陕北信天游”文化村、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魏塔“东方毕加索”剪纸绘画村并投入运营,腰鼓山旅游之家、民俗博物馆建成对外开放。财政“买单”选派民间艺人外出打腰鼓、唱民歌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祖辈传承的“五张文化名片”资源正在转变为群众的致富源泉,带动4000余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1万元。
  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的腰鼓手周志战美滋滋地说:“以前打腰鼓时间不固定,收入也就不固定。自5月份文化村试营业以来,每晚都有演出。男的月工资2800元,女的2300元,每场表演还另给20元的补贴,每人每个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今年还攒了不少钱。”
  “3个文化村的建成,也带动了安塞的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以前,外地人来安塞旅游,想买个腰鼓做纪念品,却苦于找不到卖腰鼓的地方。现在逛完之后就可以在景区很方便地买到腰鼓等非遗旅游纪念品。来了有吃的,有住的,有逛的,有看的。”一位冯家营文化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目前,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38.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52亿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185.5%和353.5%,文化旅游产业步入了“一业兴多业、文旅促四化”的新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