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隋朝
(581-618年)
  公元581年,北周隋国公杨坚逼北周静帝退位,登上皇位,取国号隋。文帝实行州县制,炀帝实行郡县制。延州设延安郡、朔方郡。延安郡领县肤施、丰林、魏平、金明、临真、延川、广安、因城、义川、汾川。
  隋朝结束国家三百多年的分裂。隋朝在陕北补修长城,开道路,新建肤施、直罗、旧县等城,人口明显增加。隋炀帝几次巡视陕北,促进延安境的发展。隋朝短暂,功业甚伟。也因徭役过重,激化矛盾,引发战乱,导致灭亡。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
  十二月突厥兵入上郡、安化、延安,六畜咸尽。(嘉庆《延安府志·大事表二》)
  同年广安县(今延长县境内)治所迁移至谭信原。(乾隆《延长县志》)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
  文帝杨坚在地方实行州县制,以州统县。设延州,领肤施、沃野、魏平、延川、吉安、广安、临镇、真川、广洛、因城诸县,户五万三千九百三十九;设丹州,领汾川、丹阳、门山、太平诸县;设敷州,领内部、三川、五交、洛川、鄜城诸县,户五万三千四百八十九。(《隋书卷二十九·志第二十四·地理上》)
  同年司农少卿崔仲方奉令筑直罗城,又尝开渠溉田,人皆德之。(唐《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关内道三》)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
  上命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三万丁于朔方、灵武筑长城,西距黄河,东距绥州,绵延七百里。(《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陈纪十》)
  同年延安郡金明置冶官,掌管当地铜铁冶铸。(《隋书·地理志》)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
  鄜州司马袁充,在鄜州制造出测日影以定时辰之仪器——晷影漏刻,并上告文帝。(《隋书·天文上》)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
  正月文帝诏设丹、延、绥等州社仓,并与当县安置。
  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困乏者,开仓赈给。(《隋书·卷二十四·食货》)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
  为避太子杨广名讳,改广洛县为金明县(注:今安塞区境内),属延州辖;广安县更名为延安县(注:今延长县)。(《隋书·地理志》)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
  隋朝廷以崔仲方衰老,出任上郡(注:今富县)太守。(《隋书·卷六十·列传第二十五·崔仲方传》)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
  义乡县并入延安县(今延长县);撤销门山、云岩入汾川县。改归德县为洛源县。(《延长县志》《宜川县志》《吴起县志》)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
  炀帝改地方州县制为郡县制。设延安郡,领肤施、丰林、魏平、金明、临真、延川、延安(注:今延长)、因城、义川、汾川、咸宁县,户五万三千九百三十九;设上都(注:今富县),辖洛交、洛川、鄜城、三川、内部县及直罗城,户五万三千四百八十九。(《隋书·卷二十九·志第二十四·地理上》)
  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
  五月延安人刘迦伦举兵起事,号称十万,自称“皇王”,建元“大世”,帝以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击,斩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隋纪六》)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
  三月朔方郡鹰扬郎将梁师都罢职后联合突厥叛隋,称帝,挥师南下至肤施、甘泉交界地,占延安郡以北地区,建国,号“梁”,改元“永隆”,并接受突厥封号,称“大度伽可汗”。(《新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十二·梁师都》)
  八月延安、雕阴、上郡隋军降于李渊。(嘉庆《延安府志·大事表二》)
  李渊撤销金明县,并入肤施县(今宝塔区)。梁师都撤洛源县。(嘉庆《延安府志·大事表二》)
  (摘自曹树蓬、高建菊主编《延安古今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