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回答总书记“四问”之
脱贫攻坚 一个都不少 齐步向前走
本报记者 刘小艳
宜川王湾村现代生态旅游脱贫示范基地
宝塔区甘谷驿镇史家沟村幸福园里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天

安塞区沿河湾镇贾家洼村贫困户刘艳靠着大棚葡萄脱了贫
在吴起县铁边城镇铁边城村,订单养殖模式助贫困户脱贫
  编者按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针对脱贫攻坚、县域经济、深化改革、党的建设,向参会的市县委书记们提出4个问题。四年来,延安人民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砥砺奋进,追赶超越,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精彩的“四问”答卷。
  这是一个精神高地,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这里诞生。这是一方精准脱贫重地,它的点滴变化都牵动各方关注。
  脱贫攻坚战中,226万革命圣地干部群众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传承弘扬延安精神,转作风,抓践行,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历史担当,提高政治站位。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的指示精神,深入开展脱贫攻坚。
  责任和承诺——像革命先辈那样拼命干一场
  历史总会铭记!
  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肩负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延安的广大干部群众斗志昂扬,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发展延安,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时至2014年,延安仍有三个贫困县,693个贫困村,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返贫压力大,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实现全面脱贫任务的形势非常严峻。
  但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孕育出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非同一般。
  今年2月1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是延川县文安驿镇禹居村贫困户雷金权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68岁的雷金权领到了“脱贫光荣证”。他激动地说:“我们做梦都没想到,看病欠下一屁股账的人还能脱贫!”
  不仅仅是雷金权,当天领到“脱贫光荣证”的还有高小红、马宝平、张宁、马艳军、马春祥等建档立卡贫困户。
  禹居村距文安驿镇政府驻地5公里,是由原马家湾村、禹居村合并而成,确认贫困户23户56人,其中无劳动能力16户36人,由政府全部兜底供养;有劳动能力7户20人,现在通过干部帮扶和自己努力,全部实现脱贫。为了让贫困户真正脱贫,禹居村先后成立了禹丰蔬果、泽木养殖、冰冰农民养殖、李晶晶种养等四个合作社,发展养殖户248户,建成标准大棚413座。2018年底,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15元。
  “实现高质量脱贫,是我们向党中央、省委和全市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必须坚决兑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延安政治地位特殊,实现区域性高质量整体脱贫,备受中省及社会各界关注。承载着殷切期望,延安只争朝夕、全力以赴。
  2018年3月26日,在全市脱贫攻坚誓师动员视频会议上,11个市直重点责任部门负责人公开立下军令状,13个县区也分别签订军令状,向全市人民作出庄严承诺:紧盯1.18万户3.7万贫困人口脱贫,338个贫困村退出,延川和宜川两个贫困县“摘帽”,实现全市整体脱贫目标任务。
  立军令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仅要真抓,更要实干。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带头住村蹲点,访贫困户、查实情、出实招。脱贫攻坚责任咋落实?徐新荣认为,要做到作风实而又实、工作细而又细、措施准而又准,确保村村过硬、户户过硬。
  这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个发展契机。脱贫攻坚和培育特色产业、完善公共服务、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成为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2018年,延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2%;建成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7个和市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村230个、专业镇18个;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跻身国家示范社;新建果园14万亩,苹果总产289万吨,新建智能选果线50条、冷气库12.1万吨、品牌直销店105个,苹果产业后整理成效显著,在遭受冻灾、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带动果农人均增收2510元;生产蔬菜108万吨,增长6.3%;贫困村实现了硬化路、安全饮水、卫生室、动力电全覆盖,群众享受到更多公共服务。
  务实和精准——让延安时期的好作风薪火相传
  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才行。
  “我们村的葡萄品质好,施的是农家肥,无污染,葡萄个儿大,尝着可甜哩。”种了5亩葡萄,养了近100头猪,两年前脱贫的梁永俊成了延川县稍道河村脱贫致富的“明星”。他说,村里给村民们的葡萄园修建了停车场和销售点,现在不管是游客来采摘还是客商来收购,都特别方便,村里好多人靠种葡萄挣了钱。
  “说实话,这都多亏了郝镇长。”老支书张凤新说,葡萄园的防雹网、水泥杆、销售点都是镇长郝贝帮着协调建设的,现在全村有200亩葡萄,村民光景一天比一天好。
  曾经的稍道河村没有主导产业,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由于缺乏知识和技术,也十分落后,工业更是空白,村民仅靠零碎种植及外出打工来赚钱养家。杨家圪台镇镇长郝贝夜不能寐,在多方考察调研后,决定在村上发展葡萄种植产业,同时改变以前落后的种植、养殖模式,建立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学技术,科学种植、养殖。
  如今,葡萄已逐渐开始挂果,部分村民还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日子越过越起劲。
  贫困户的心里有了底,郝贝的心里也有了数,他深有感触地说道:“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就是要扎扎实实办好每一件事!”
  延安着重聚焦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砥砺干部作风,狠抓扶贫实效。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签订责任书,确定脱贫时间表,组建693个驻村工作队,选派37470名干部进村开展联户扶贫工作,1784名党员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干部苦帮,群众苦干,成了延安脱贫攻坚战场最感人的画面。
  “当我离开这个地方时,我希望给村民留下的是另一番天地,带走的是问心无愧。”富县直罗镇姜家川村第一书记缑雪峰,将写在民情日记本扉页上的话,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过去是‘烂泥湾’,如今是‘小江南’,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别说下雨天,现在有了路灯,晚上都能出去串门了。”姜家川村党支部书记曾繁富说,大家打心眼里感谢这个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施策。
  “要聚焦精准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如期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一再强调。
  为了精准再精准,2017年,延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扶贫对象核实暨数据清洗工作,彻底清洗贫困数据,对贫困户再来一次识别。
  这是延安坚决杜绝贫困对象识别、退出不精准问题的一个缩影。精准扶贫以来,我市紧密结合实际,围绕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脱”四大问题,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力推进“八个一批”脱贫工程,采取因户施策等举措,着力推进精准脱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一系列惠民利民工程,让老百姓心里有了底、脱了贫。
  南沟村是安塞区高桥镇的一个偏僻小村庄,曾是省级贫困村。穷则思变,南沟村按照“三变”改革的思路,将贫困户的土地统一进行流转,建起了生态农业示范园,农民以土地入股,到示范园打工,既解决了短期收入问题,还激活了土地资源,现在,全村每一户的年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
  质量和实效——让革命圣地结出致富硕果
  “梅花鹿全身是宝,鹿茸、鹿血、鹿鞭、鹿胎膏等,都是上好的滋补药品……”说起梅花鹿,赵洋洋总是滔滔不绝。
  今年30岁的赵洋洋是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村民,父亲早逝,家境非常贫寒,初中毕业后就被迫辍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则关于梅花鹿养殖的报道,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项目。
  为了买到纯种的梅花鹿,赵洋洋先后到银川、榆林、北京、东北等地进行考察,有了一定的技术,赵洋洋说干就干,他的创业之路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2015年9月,通过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区,赵洋洋拿到32万元小额贷款,从东北吉林成功引进51只梅花鹿,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养鹿人”。
  如今,赵洋洋从一个养殖梅花鹿的门外汉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鹿能手,年收入达30多万元。尝到甜头后,赵洋洋办起了养鹿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扩大养鹿规模。每个入社的贫困户,政府协调小额贷款1万元,每年可领1200元分红。
  正月天的陕北,正是农闲时节,到处散发着浓浓的年味,但在子长县瓦窑堡街道办下冯家庄村,刚年满58岁的贺生瑞一大早就到猪圈旁走了一遭,查看新猪圈的选址,谋划着新年的发展。他高兴地说:“原来揽工挣不了几个钱,一到年关就干瞪眼。今年可是过了个好年,算下来收入了七八万元,所以我打算把养殖规模继续扩大,争取收入能再高一些。”
  贺生瑞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过去靠着种地、打零工维持生活,一年下来入不敷出,日子过得紧巴巴。2014年经过村民评议,贺生瑞一家因缺乏技术被认定为村上的贫困户。
  几年来,在包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积极学政策、学技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贺生瑞很快发展起了大棚与养猪产业,如今,已发展小型大棚4座,养猪20多头,不仅顺利脱了贫,还在2018年的6月份,被村民选为村主任。
  从昔日的贫困户到如今的村主任,角色的转变让贺生瑞感觉到更多的是责任。“在我困难的时候是政府、干部帮助我脱贫,现在群众推荐我当村主任,我会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乡亲们,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贺生瑞自豪地说。
  乾坤湾镇,黄河奔流而过。这里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发展最为落后。2017年,乾坤湾镇筹措资金480万元,给全镇16个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各注入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与延川县文旅集团达成结对帮扶协议,投入穿越黄河旅游项目,每年保底分红5万元。古里村党支部书记冯世明说:“分红的钱一到账,村上就增修了20个猪圈,扩大了养殖规模,收入更有保障了。”
  行走在这片红色热土,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成为历史,今日延安已破茧化蝶:贫困人口由2014年末的7.62万户20.52万人下降到5526户10034人,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0.66%;4.51万户13.38万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产业全覆盖;贫困人口参保、参险和慢性病“1+1+1”签约服务全覆盖,住院费用报销达80%以上;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学生;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清零”;1.73万户5.6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达到入住条件并交钥匙。
  牢记嘱托,不忘使命。整体脱贫,只是延安的一小步。带着新的使命,在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上,延安正奋勇前行,广大干群正凝心聚力,用实际行动兑现着下一个承诺:在稳定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