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阳光暖暖地照着,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年的味道。从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从那红红的春联中,从人们舒畅的笑脸、闲适的心情中,从夜空中绽放的绚丽烟花中,你会真切地感受到春节特有的氛围。它浓烈得像一杯陈酿的美酒,醉了富裕起来的千家万户……
春节是儿孙承欢膝下时的天伦之乐
63岁的杨迎德是一名环卫工人,负责打扫枣园路,从青少年宫到首席广告一段路,他和老伴张生兰扫了12年。除夕夜,他们还要继续坚守岗位。
杨迎德有两儿两女,儿女都已成家。在他记忆中,曾经居住的老院子承载了浓浓的年味,如今老院子已拆迁,他和老伴暂住在枣园街道办的老窑洞里。“那几年家里条件不好,但是家人年年都能聚在一起。”杨迎德说。临近年关,他就开始忙活着张罗年夜饭、扫窑,给娃们准备压岁钱,虽然年夜饭不是特别丰盛,压岁钱也不多,可一家人还是过得其乐融融,拿到压岁钱的孩子们也非常开心。
对老杨来说,如今的生活好了很多。儿女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他和老伴干环卫工作,一个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尤其最近几年,社会各界对环卫工人关爱有加,逢年过节,都会收到各式各样的慰问品,有衣服、围巾,也有米面油,更有酒店请他们吃“大餐”。“我们平时都只去一些小饭馆,大酒店的饭菜特别好吃,比我们平时吃得好多了。”杨迎德说。
杨迎德的小儿子杨世顺在汉中工作,由于孙子刚出生不久,怕回来冷,加上路途较远,不能回家过年,这让老杨心里更多了份牵挂。下班回家,他就赶紧拿出手机,和远方的孙子视频。“我说的话,小孙子可能听不懂,但我说话时,他还是有反应的,看着可亲了。”提起孙子,杨迎德满心欢喜。
近几年,他不必再为年夜饭忙活。儿女们回家后,他们会选择在酒店吃年夜饭,今年也不例外。而他像往年一样,唯一要准备的就是给孙子们的红包。一个孙子200元,5个孙子得1000元,将近老杨一个月的工资,可他依然乐在其中。“从前有多少准备多少,现在只希望儿女们能够回家过年……”老杨念叨着。对他而言,春节,是儿孙承欢膝下时的天伦之乐。
春节是用爱浇筑的完满
徐长靖是枣园红酒店的董事长,也是延安谷绣文化的负责人。近些年事业小有成就的他,最热衷的就是公益。让一些家庭困难的人能过个好年,用爱浇筑一份美好,便是他最大的满足。
徐长靖出生于榆林市佳县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家里穷,进入腊月,他便掰着指头等过年。“过年能吃肉,能穿新衣服,别提多开心了。”徐长靖说。家中子女多,老家又靠天吃饭,年仅17岁的他便独自来到延安闯荡。多年的打拼让他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也让他深知在困难生活中的不易。所以,从2015年开始,他每年都会拿出3到5万元,用于帮助生活困难的人。
年前,听朋友说,家住宝塔区桥沟街道办烟洞沟村的老刘家中困难。老刘的妻子瘫痪在床,老两口租住在别人的平房里,儿女在外打工,好多年都没回过家。当天,他便和朋友来到老刘家中,给老两口送去米面油,并给了500元慰问金。“他们的生活确实困难,听说一年连肉都很少吃。”徐长靖说道。
每年过年,徐长靖还会积极参加各类慰问活动,出钱出物出力,只希望尽自己的一点力量,让生活困难的人感受到一份温暖。从前年开始,他还在自己的酒店请枣园街道办的所有环卫工人吃了一顿年夜饭,并给他们送鸡蛋、猪肉等慰问品。同时,他还资助了2名贫困大学生,过年时也会给他们送去问候,让他们安心读书,早日成才。
“我的爸爸非常了不起,我也要像他一样,多帮助身边的人。”提起这些年徐长靖总在为别人的事忙碌奔波,而给家人的关怀和过年的准备较少时,他的儿子徐一修哲丝毫没有不满。妻子尚静对丈夫也很是支持。
“过年就是为个红火热闹,自己多花点钱也没啥。”徐长靖说。据了解,从前年开始,他还会为在他酒店订年夜饭的客人精心准备一台联谊会。利用自己的人脉,他邀请了甜蜜蜜组合、阿军、火风等上过星光大道的本土明星,酒店员工也主动准备了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同时,他还会给前来的宾客送上精美的礼品,让大家一起欢度红火年。
徐长靖的其他姊妹都在各地上班创业,过年也难得聚在一起,父母上了年纪,已接来和他一起生活。“家里人少,该准备的,媳妇都已准备妥当。现在物质上也不缺,就缺年味,感觉过年还没有平时吃得好,而且再也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徐长靖感慨道。
春节是游子们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对张根军而言,春节的感觉一直在变化。从小时候的盼着过年,到在外打拼时不敢回家过年,再到如今生活稳定后再忙也要回家过年,他经历了很多,更明白了很多。唯一不变的,是他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1985年,张根军出生在榆林市子洲县电市镇张洞村的一户普通农户家中,父母靠种地为生,老家较差的条件,只能让兄妹五人早早地去外地打工。15岁的张根军在初中辍学后,便独自一人来到洛川县,跟过班车,卖过炭,工地上揽过工,也开过食堂,生活一直处于漂泊的状态。
“小时候盼着过年,能在家吃好吃的,那时候觉得老家的年夜饭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美味。”张根军回忆道。后来,他和亲戚朋友借了些钱,开始干工程。可初入行的他赔了不少钱,就不敢回家过年,怕别人来要账。过年时,他就自己待在租住的房子里,喝着闷酒,念着家人,想着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潸然泪下。
不能回家过年,让张根军心中满是愧疚。唯一能做的,就是悄悄地给父母打上三五百块钱,打个电话报一声平安,算是尽一份孝心。“一年四季漂泊在外,父母总在牵挂,他们把我拉扯大,我却辜负了他们对我的期盼,那时总心存愧疚。”张根军说。在电话中,他不敢和母亲说太多,怕她担心。
近些年,张根军的生意有了起色,生活也逐渐好了起来。年前,他专门从横山订购了几只羊,回家时带给父母和亲人。现在回家,他每次都把车装得满满当当,在他看来,物质条件好了,不是父母缺啥,而是他想让父母能过个舒舒服服的年。
“以前不知道什么叫过年,后来自己有了儿女,终于明白,过年,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快快乐乐地吃上一顿饭,而这种团圆美满,与在外边挣多少钱没任何关系。”已过而立之年的张根军颇有感悟地说道。
春节是与亲人团聚的幸福
每年春节,是祝晓最期盼的时候。这时,姊妹们都会回家,他们又可以像小时候一样,一起嬉笑聊天,一起帮母亲收拾家、准备好吃的。最重要的是,一家人的团聚让她有满满的幸福感。
祝晓家在延长县郑庄镇前陈家沟村,在她小时候,交通不便,赶集便是她过年时最大的快乐。坐半个多小时的三轮摩托车,一路颠簸来到宝塔区姚店镇。眼前纷繁热闹的集市,让她倍感新奇。父母忙着购买年货,她便和姊妹们帮着父母拎东西,五颜六色的年画、喜气洋洋的春联、令人垂涎的美食、新颖可爱的玩具令人应接不暇,年味也在这里变得浓郁……
回到家,穿上新衣服,吃上好吃的,玩上新玩具,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一切属于童年的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慢慢变淡。姊妹们都离开老家,到外地生活,一家人聚少离多,团圆就成了这个原本美满幸福家庭的最大期盼。
学校毕业后,祝晓在西安工作了两年。2012年她回到延安,在一家酒店从前台做到财务,生活也逐步趋于稳定,婚姻就成了摆在她面前的大事。“有一段时间不愿回家,父母和亲戚各种催婚,让我很是无奈。”祝晓说。她也试着相了几次亲,可由于工作较忙,也没遇到合适的,只得作罢。
2018年,父亲的离世让祝晓触动很大。以前对催婚并不放在心上的她,开始把结婚提上日程。“这也许是父亲的一个遗憾,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能总等到一切不可挽回了,才明白。”祝晓说。在家人催婚的那些年,也有朋友叫她过年一起到外地旅游,可她觉得,自己不回家,父母心里更不好受,所以她每年都坚持,必须回家过年。
过年回家时,祝晓给母亲和侄儿们精心准备了礼物以及家中的年货。她给母亲买了件衣服,给侄儿们买了些零食,回家时又买了些蔬菜水果。带着沉甸甸的祝福回家,祝晓说:“现在买啥都比较方便,春节最希望的还是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