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 王婕妤 见习记者 杨琳
“招聘幼儿教师,有意向的快来看看,工作地点就在城里。”近日,延安市安塞区举行首场“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人声鼎沸。兰花花幼儿园园长高翠站在招聘摊位前,向求职者认真地介绍情况。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身材单薄的她显得有些瘦小,但说起话来坚定果断。
千里之外的务工路
眼前的场景,高翠以前做梦都不敢想象。
今年33岁的高翠,家住安塞区建华镇谭家营村。家人世代务农,她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可以走出黄土地,她更不敢想象多病的自己竟可以当起老板,还反哺家乡。
2005年,安塞区还没有“春风行动”,农民工出去打工要靠熟悉的朋友相互介绍。19岁的高翠跟着表姐来到上海,在一家产品包装加工厂打工。因为能吃苦肯下功夫,第2年她就干到了厂长助理。渐渐地,高翠有了更远大的志向,她希望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2007年10月,高翠辞了原来的工作,自己开始筹划创办产品包装加工厂。没有场地,她每天跑大半个上海找厂房;没有员工,她四处托人招员工;没有订单,她跑去客户的办公室,一坐就是两天。
正是凭借着一股闯劲儿和吃苦耐劳的品格,高翠逐步将工厂推入正轨,并且越办越大。员工也从最初的8个增加到50多人。
工作再难,总有解决的办法,可思乡情难以抑制。说起在外务工的艰辛日子,“最难过的事就是见不到亲人,感到孤独。逢年过节,正是万家欢乐团圆时,却是我最害怕的时候。我一个小姑娘身处千里之外,回不了家,更不敢给家里打电话。因为电话一接通,我就忍不住会哭,让父母担心。”高翠不禁潸然泪下。
返乡圆梦进行时
对于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来说,故乡就是远方那一弯皎洁的月亮,返乡就业则是心中的梦。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政府不断释放红利,在延安,返乡创业成为农村务工者就业新趋向。
2014年春节,高翠回家过年,无意中了解到家乡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增长较快,营商环境提升,政府给予创业者优惠政策,这些让高翠心动不已,她开始琢磨着在家乡创业。
2015年,她带着在外打拼赚到的积蓄,将工作重心转移回安塞,投身家乡的学前教育事业。如今,兰花花幼儿园已经为200多名儿童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其中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儿童免除学杂费。高翠也给父母在城里买了楼房,每天下班回家就可以和亲人相见。“有亲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在家门口就业感到很幸福。”高翠感慨。
延安还有很多像高翠一样返乡创业的追梦者。退伍军人贺旭旭带领村民种植香菇;大学生张霄创办兔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务工者冯译的高科技无污染发酵床养猪技术……
在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村主任牛生旺指着眼前连片的大棚,告诉记者:“2013年开始,我们村大力发展大棚茄子,现在已经有了固定的销路。农民只负责种地,1座棚1年净收入就能达到2万余元,比他们在外打零工挣得多。从2013年起,全村陆续有100多户在外务工的人回乡发展,安塞区就业局还给每户提供了2年免息创业担保贷款支持。”
据统计,2018年延安市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共2.2亿元,支持2897人创业,带动就业8691人。
政府助力农民工圆梦
2月23日,家住延长县七里村镇关子口村的何文强,来到延安市2019年“春风行动”招聘活动现场投递简历。“自己家在延长县,不是很想去延安以外的地方工作,没法照顾家庭、生活成本也高,我还是尽可能找本地的合适工作。”何文强说。
除了返乡创业,就近就地就业是延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方向。目前延安市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为14.3万人,其中,县(区)内务工9.3万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65%,省外务工仅有4504人。
“一直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延安的农村劳动力不愿意出远门务工,更多地集中在所在县(区),出市的都很少。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和酒店。”延安市人社局就业服务处主任李驿锋向记者介绍,“从这几年的‘春风行动’来看,用人单位中出现不少现代服务业企业和高科技型企业,岗位对求职者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针对这一情况,延安市在不断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和空间,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同时,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提升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质量。目前,延安市共建成就业扶贫基地和社区工厂77个,吸纳就业4500多人;建成创业孵化基地34家,提供孵化场所1265个,带动就业6675人。2018年,延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6万人,全市完成就业培训1万余人,创业培训3257人。
从自己找活到政府送岗位上门,从自己摸黑干事业到政府全方位扶持,如今,圣地延安成千上万名像高翠、何文强一样的农村务工人员,正沐浴“春风”,实现着心中的小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