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实现机械化耕作除草 ●示范园无人机喷洒农药 本报记者 刘卓 通讯员 雷蕾
·阅读提示·
■果业建设:全县挖改残败园3.08万亩,新建果园1.94万亩;新增果园节水灌溉1万亩,完成育苗1326亩;建成西农延安洛川苹果试验站,组建了年繁育能力达10万株的苗木组培中心、500亩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全县苹果总产量55.3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
■苹果后整理:建成新型选果线9条,落实冷库建设10万吨。发展洛川苹果专卖店22家,支持批发门店10个,启动建设苹果产业后整理示范园区;冷(气)调库总储量达到46万吨,冷储能力居全省首位。
洛川县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气温9.2℃,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是世界上完全符合苹果生长7项气象指标的最佳优生区。该县自1947年引进种植苹果以来,先后经历了引进推广、规模栽植、规模扩张、专业县建设、产业强县建设五个阶段,被确定为全国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国家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出口示范县、国家食品安全(苹果)示范县。
但近年来,洛川苹果产业发展面临“老龄化”的问题,与现代果业建设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我们不能只靠量,更要靠质,由于洛川苹果尚未建立选育自主产权新优品种体系,导致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够强。”洛川县苹果局局长张军旗说,企业、果农育苗标准不高,苹果苗木品系不纯、品种混杂,这是洛川苹果品牌质量难以提高的关键问题。
此外,还存在老残败园子的增加,全县果园土壤肥力不足、有机质含量不高,节水灌溉体系不健全,加之市场上销售的化肥、农药品种多样,优劣难辨,导致土壤污染、板结,果品安全和质量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苹果收成就是农民的生命线,如果管理不善,再加上自然灾害,一年辛苦下来甚至连成本都捞不回来。”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开发办公室主任屈军涛说。
据了解,洛川县境内冰雹多发区共涉及果园面积为5.2万亩,部分区域约2万亩几乎连年遭到冰雹袭击,年均发生5次左右,带来的经济损失全县年均达0.5~1亿元。
一系列的问题,让洛川苹果转型升级变得刻不容缓。去年以来,该县把现代果业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深入推进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县挖改残败园3.08万亩,新建果园1.94万亩,其中矮化密植园0.78万亩。果园强拉枝25万亩,果园间伐面积4844.7亩。县苹果局积极协调农行贴息贷款,支持农民搭建万亩防雹网,对十年来冰雹连续袭击的区域实现防雹网全覆盖。新增果园节水灌溉1万亩,完成育苗1326亩,全县苹果总产量55.3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
与此同时,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成了西农延安洛川苹果试验站,组建了年繁育能力达10万株的苗木组培中心、500亩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年生产优质苹果苗木200万株。建成品种资源圃100亩,储存品种200多个。开展了苹果杂交育种、“神十”搭载洛川苹果种子诱变育种以及模拟微重力环境及射线辐射对接穗诱变育种等科研试验。选育出“秦脆”“秦蜜”两个优系品种,并通过专家评审。
“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让洛川苹果成为果农手中的‘致富果’。”洛川县苹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安金海说,他们投资2.2亿元,协调各部门完成了节水灌溉、桥西村排水工程、十大园门户及旅游观光开发建设、苗木采购及果树栽植等多项工作,加快推进了国家延安洛川苹果科技创新园区建设项目。
为调动企业参与苹果产业后整理的积极性,该县组织选果线建设企业赴烟台、安徽、江西等选果线生产企业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适合洛川苹果产业发展的智能化选果线类别,并通过以奖代补、开展培训等方式,让更多企业投身到选果线建设工作中来。一年下来,该县建成新型选果线9条,落实冷库建设10万吨。发展洛川苹果专卖店22家,支持批发门店10个,启动建设苹果产业后整理示范园区,均额完成市上下达的苹果产业后整理任务。截至去年底,洛川县冷(气)调库总储量达到46万吨,冷储能力居全省首位,达到了“全冷链、今日鲜、论个卖”的销售模式。
“以前企业不主动、不积极,现在是抢着报名。”张军旗笑着告诉记者,他们在上报的19家企业(合作社)的基础上选出实力强、效益好的13家企业(合作社)作为选果线的建设企业,确保选果线建成运行后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发展产业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受益,该县协调多家企业(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免费仓储分拣和购销服务。据统计,全县贫困户苹果选果线分拣量达到158吨,户均节本增收6000元。经过分级分拣,2018年苹果售价每斤提高0.5元左右,实现了果业更强、果农更富、果乡更美的美好愿景。
目前,洛川县50万亩苹果成为全国唯一整县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苹果)原料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出口注册认证果园13万亩,有机苹果生产基地达到5.6万亩。创建国家级苹果标准园2个,面积2000亩,建成省级示范园63个,面积8500多亩,居全省第一位。全县60%以上的果农户年均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2018年洛川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72.88亿元,位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