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在种植黄花菜 ●村民在合作社加工核桃工艺品 本报记者 雷荣 通讯员 杨正凯
·引言·
又是一年春好处。沮水环绕的黄陵县,生机盎然,郁郁芊芊。
鱼池边,李全安将一个个蟹苗抛入鱼塘,只等金秋吸吮蟹美膏黄;果树下,刘有军将一支支果树修剪整齐,放慢脚步静待果花飘香;田地里,韩保兰将一块块碎石清理干净,静候黄花散发的醉人芬芳……
人还是那些人,可山不再是那座山,田也不再是那个田,生活更不是以前那个生活。乡亲们说,是脱贫攻坚让他们的精神不再懈怠,生活不再穷困,农村不再落后。
积力之举则胜,众智所为则成。2018年,黄陵县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贫困对象退出标准,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着力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上出真招,在提高群众满意度上见实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县建档立卡2072户6114人,已脱贫1713户5602人;1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全部退出。
“两包一联”走出脱贫新路子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要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须统筹处理好2%贫困户和98%非贫困户的关系,重在找对路子、开好“方子”。
打赢攻坚战,要上最强力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黄陵县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尺,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推行了“机关单位全面包所有村,领导干部全员包贫困户,一般干部全覆盖联系非贫困户”的“两包一联”工作机制,让全县人民群众共享小康红利。
“按照新的管理技术,咱们果园的挂果量会相对稳定,以后就不存在大小年之分了,咱们的收入也稳定,更有保障了。”2月26日,在黄陵县隆坊镇花家庄行政村的百亩苹果示范园里,驻村干部兰民锋与果农何建亮交谈甚欢。
花家庄村地处偏僻,曾是全县13个贫困村之一,苹果是全村的主导产业。但是由于管理技术落后,果园收效甚微,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
“两包一联”为花家庄村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单位包村,为村级发展注入了“新血液”;科级领导包户,使贫困户脱贫有了“主心骨”;一般干部联系非贫困户,给群众致富增添了新动力。
在村级换届中,“两包一联”驻村干部引导群众选出年龄更小、能力更强的村“两委”班子,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协会,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和投资难的问题。包村单位和包村干部多次调研,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因户施策,做到每户有增收产业,长效与短效结合,保证技术支持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让每户贫困户发展计划不落空,实实在在得实惠。”兰民锋说,全村苹果产业人均达到2.5亩;30户贫困户也发展了苹果、中蜂、养猪、药材种植等产业;其中针对11户贫困户产业起步晚、当年增收难的问题,协调落实了11个公益性岗位,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既扶持贫困户,又兼顾一般户;让符合脱贫条件的群众由“不愿退”转为“主动退”;破解“联而不帮”问题,让每户非贫困群众有人联系、有人关心、有人帮助,共享小康红利。
走进刘东升的家,一股浓浓的中药味弥漫了整个窑洞,妻子黄小艳正在忙着煎药,8岁的儿子刘新艺见到生人进来,害羞地笑着跑进了隔壁房间。
2018年2月6日,刘新艺突发疾病,后被确诊为白血病。虽然当时刘东升是非贫困户,可是17万元的医药费,让并不富裕的他束手无策。
联系干部杨正元得知这一情况后,便积极帮其在“水滴筹”发布救助信息,仅用了2天时间,便筹集到近3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特别感谢你们,是你们帮我娃筹集医疗费,还办理了大病救助补贴、争取贫困救助金……真是帮了不少忙,你们就是我的亲人。”村民刘东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孩子恢复得不错,大人要坚强起来,无论什么时候,信心不能倒下。我们会协调帮助娃的后续治疗、费用报销等,你就安心照顾娃。”兰民锋鼓励着黄小艳。
“两包一联”开展以来,黄陵县因病致贫的1835人全部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1100名在校学生享受到各类教育资助,338户1166人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包户干部帮助全县713户贫困户种植苹果4800余亩,341户贫困户发展翡翠梨、中蜂养殖等产业,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帮扶效果。
政策明、产业兴、环境美,换来的是人心顺,村民有了满满的获得感。黄陵县“两包一联”机制让群众脱真贫,让干部赢民心。在全市进行的脱贫攻坚第三方民意调查中,黄陵县群众的满意率达到91%。
产业扶贫培育脱贫“新动能”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
“我县坚持问题导向,结合黄陵县情实际,注重精准施策,将以往‘遍撒胡椒面’改为精准‘滴灌’,下足‘绣花’功夫,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之路。”在黄陵县扶贫局局长雷磊看来,脱贫攻坚要紧扣乡村振兴,紧紧扭住产业不放松,才能最终实现高质量脱贫。
春节过后,天气回暖,正是投放蟹苗的最佳时节。
2月26日,在店头镇高松树大闸蟹养殖基地,李安全在县渔政站技术员王伟的现场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一尾尾蟹苗投入池塘。
李安全是大闸蟹养殖大户,今年是他第二年养殖。他说,去年的12亩大闸蟹共投放1.2万只蟹苗,三分之二用来招待亲戚朋友,借此广为宣传,而卖掉的三分之一,纯收入达到了12万元。
此物只应江南有,如今陕北寻常见。这几年,大闸蟹、小龙虾已进入黄陵百姓餐桌,让人品尝到江南美食的同时,也成为川道村百姓脱贫致富的又一产业。目前,在水资源丰富的店头镇、桥山街道办、田庄镇养殖大闸蟹、小龙虾水产500多亩。预计到2020年,黄陵县水产养殖产量将达到1000吨,渔业综合收入过亿元。
“养殖大闸蟹、小龙虾省事省力,每只或每斤售价均可达到40元,一年可以养殖两茬。”黄陵县水产站技术员丁金山介绍说,“与南方相比,黄陵产的小龙虾和大闸蟹因为水质好、生长周期更长,口味更好,口感更劲道。”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黄陵县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在沮河、淤泥河、洛(强)河、葫芦河四河流域建立五大扶贫产业基地,实行“贫困户自主发展、合作社托管、企业带动”三种模式,实现了贫困村集体经济合作发展和贫困户长效产业稳定脱贫的目标。
带领乡亲们一起发“羊”财,这是张步芳朴实的想法。
张步芳是隆坊镇兴农果业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7年,他与全镇23户有意愿、但无劳动力的贫困户签订了湖羊托管协议,每户2万元的免息抵押贷款购置湖羊18只,由合作社托管,约定每年每户分红4000元。2018年,他将财政专项资金量化给30户产业薄弱的贫困户,按照每股1万元分配到户,每户每年分红2000元。“3年期满后,由贫困户自行选择,可将湖羊领回自养,合作社无偿再给1只公羊。”张步芳说,“实际上,2017年每户贫困户分红6300元,2018年分红3500元。”
贫困户张双全以1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入股托管,2018年他的分红刚好给孩子上学报名,还留下了生活费。“现在我们种地打工互不耽误,也不需要操心喂养防疫,坐着就能领到分红。”张双全说。
同时,随着黄陵全域旅游的不断新兴壮大,以“农业+旅游”实现旅游促三农,多渠道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特别是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带动周边“农家乐”服务餐饮户20多家,200户贫困户参与到旅游脱贫致富的行列中来。
“三变”改革跑出脱贫“加速度”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曾经的新鲜事物,如今老孺皆知。“三变”改革,让黄陵农民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催生了一条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双龙镇索洛湾村充分利用村集体存量资产和土地资源,采取合资、合作、租赁、控股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借助外力壮大集体经济。
以村集体投资建设餐厅和农家乐,索洛湾村办停车场由村集体占51%的股份控股,全体村民以土地折股占49%的股份;古镇“商业一条街”项目121套商铺,根据户型和面积不同,村民只需出8万元至20万元的资金将其购买,并折合为股金持股,使村民成为古镇未来发展的股东。
同时,村上组建运输队,每年劳务输出70余人,创收300余万元,并协调矿业公司招录工人50余人;依托生态旅游项目吸纳48户村民就业,村民们一边按人头在集体经济收入中分红,一边又以劳务输出的方式打工,可获得分红和务工两份收入。
大河有水小河满。截至2018年底,索洛湾村集体经济累计达到3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9万元,群众生活也由“贫困落后”变为“家道小康”。
同样,田庄镇的农民也享受着“三变”改革带来的红利。
田庄镇安沟村借助临近西延动车站的便利交通优势,推进“三变”改革,整合土地资源,建成了50余亩红薯产业示范区和300余亩集体翡翠梨园,同时兴建了50余亩池塘发展小龙虾、黑鱼等水产品养殖。目前,所产小龙虾、红薯等已成为地域品牌产品,带动3个村组40户贫困户,基本实现了户户有产业、脱贫有支撑、收入可持续。
“村合作社实现了经营性资产100%量化、资源性资产100%入股、全体村民100%入社的‘3个100%’,群众内生动力极大焕发。”田庄镇人大主席、包村干部梁浩介绍说,“我们正在跟企业洽谈合作,将村集体用房整体外租,赚取租赁费和劳务工资。同时,村上还将与村民合作,将村民闲置窑洞维修装饰后,打造成茶馆、酒吧等高端消费场所,让候车旅客进店休闲、消费。”
“三变”改革让黄陵县提升了脱贫攻坚“加速度”,拓宽了群众增收“新渠道”,壮大了村级经济“新实力”,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产业、有技术培训和所有贫困村有集体经济“三个全覆盖”目标,鼓起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2018年,黄陵县13个贫困村成立28个专业合作组织、13个互助资金协会,建立了五大产业扶贫基地,105个行政村发展特色产业,1749户贫困户有了长效致富产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3亿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560元。39个“空壳村”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零突破”,有经营性收入的行政村总数达到18个。
社会扶贫织密脱贫“保障网”
扶贫路上,众人拾柴火焰高。
扶贫攻坚号角吹响后,黄陵县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形成政府机构、帮扶部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党员群众等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共同演绎出异常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精彩“大合唱”。
“路边51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有17户贫困户获得分红收益,每户每年不少于3000元;山上96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可使全村35户群众增收,预计每户年增收4600元。这都是省军区为我们修建的。”梁浩介绍说。
安沟村是省军区结对帮扶村之一。从2016年5月开始,省军区就从改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产业发展入手,投入帮扶资金300万元,实施100亩翡翠梨园配套项目建设,长期增收的光伏发电项目,并对危窑危房进行改造,实施巷道硬化、绿化项目,使该村面貌焕然一新;为贫困户提供果园农资补贴,建设标准化羊圈,每户提供羊崽,实现短期快速增收。
刘茂春是贫困户,2016年,他喂养了5只羊变现5000多元;2018年,刘茂春以贫困户身份分得2250元,又在光伏合作社分红3100元。“我年龄大了,外出打工也没有人要。现在在家可以领取分红,我们虽然人老了,但也不愁吃穿了。”
在店头镇新城村,省军区投入帮扶资金300万元,实施项目5个。为蒋翠兰等8户贫困户购置中蜂160箱,为2户贫困户建成大型鸡舍,饲养蛋鸡700只。在桥山街道办龙首村实施的产业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对原有大棚进行改造提升,新建食用菌储藏冷库一座,让全村大棚产业户有了稳定收益。
“帮扶单位帮我养鸡,家里的房子也盖好了,儿子又有了工作,说啥也不能再连累你们了!”新城村67岁的余汉芬说着心里话。
三年来,省军区累计投入1000万元实施27个帮扶项目,帮扶138个贫困户,800多户3000多人受益,实现了三个村整体脱贫。
巾帼花开别样红。在黄陵脱贫攻坚中,众多女企业家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决心毅力,撑起了全县脱贫攻坚的“半边天”。
再过一段时间黄花菜就要冒芽生长了,这几天,韩保兰召集村民集中清理地里的碎石、杂草。村民有的拉车、有的捡拾,分工有序。
“这些村民全是村里的贫困户,干活很熟练,我也放心。”韩保兰说,等地清理完成后,就可以覆膜、追肥、打药了。
韩保兰是黄陵县隆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同时也是县妇联执委。2017年,韩保兰从村民手中流转120亩土地,而流转费为非贫困户每亩500元、贫困户每亩1000元,专门种植黄花菜,发展订单式农业。
如今,她的黄花菜远销东南亚国家,赚起了外国人的钱,隆盛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巾帼脱贫(农业)示范基地。
看到种植黄花菜能脱贫、很赚钱,周围29户贫困户也跟着种起了黄花菜。看到大家很热心,韩保兰对19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放入股红利,帮助他们共同发展。去年,韩保兰为贫困户发放雇工工资与红利10多万元。
妇联执委王树清动员企业朋友捐款14.65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68人,帮助3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组织30名贫困儿童开展赴延安参加“红色研学”。黄陵县妇联主席刘珊介绍说,县妇联以“妇联+执委+贫困户”工作模式,开展“六结合六帮扶”,重点解决妇女儿童、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两年来,共争取帮扶物资232万元,筹集爱心善款25.85万元,救助523名困境妇女儿童,全县帮扶贫困妇女创业就业,带动帮扶贫困户200余人。
一枝独秀难尽美,遍地开花香自来。面对脱贫攻坚硬任务,担当有为的黄陵人正满怀豪情、踏着铿锵的步伐,铺开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让一个个小康梦想在龙乡大地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