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脑袋活口袋鼓精神富——
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杨彦东向记者介绍大棚种植情况
  本报记者 刘小艳 延媛
  近日,随着气温逐渐回升,陕北高原上的春季果园管理工作也拉开了序幕。延长县张家滩镇焦村的一处果园内,果农焦成宏正忙着修剪拉枝、清园备肥……
  焦成宏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种植苹果20余年时间里,他独创背上枝下垂拉枝法,将自家4.5亩果园建成了省级苹果示范园,实现果品稳产优质,亩套袋1万枚以上,年亩平均产值1.5万元以上。最高时,卖出了22万元的好价钱。
  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品种,为什么焦成宏种植的苹果每年都能卖得上好价钱呢?焦成宏坦言:“重在管理。”
  焦成宏依靠发展果园走上致富路,这与我市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分不开。从2012年起,我市初步开展职业农民研究和培育试点,2014年整市推进。多年来,我市坚持从技能培训、资格认证、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环节,做好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农民快速成长。现在,焦成宏已经取得中级职业农民认定,成了延长县科技致富带头人。
  市农广校校长高延庆说,职业农民是全产业链的培训,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该校从公共基础、专业技能、实践拓展等方面,分层次、分类型、分产业地进行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新生代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这不仅是一项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今年36岁的杨彦东是子长县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杨家沟村的大棚种植户。在村民的眼中,他是一个对发展农业产业有独特想法的人。
  “我以前在工地上打零工,一年收入少得可怜,还不稳定,一家人总是聚少离多。”杨彦东告诉记者,为了方便照顾家里人,2013年,他结束了在外地5年的打工生涯,回到村里流转了9亩土地,建起了3座温室大棚。
  “现在,我不仅掌握了草莓大棚种植技术,还学会了培育草莓苗子。去年,我育了5万棵苗子,卖了3万多棵,收入2万多元。”杨彦东说,春节前后,买草莓的人特别多,最贵的时候,他的一斤草莓能卖到80元。他预计今年3座大棚的收入,可以超过15万元。
  在杨彦东看来,这一切都得益于职业农民培育。去年年底,杨彦东获得了中级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证书,技术在不断提高,眼界也更加开阔。之后,他开始盘算起采用高架无土栽培技术发展大棚草莓。杨彦东说:“我还要继续努力,争取成为一名脑袋富、口袋鼓、精神富有的高级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市积极抓好职业农民培育,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有一些农民,开始从生产型转变为技术型,从事专门的技术指导,成为了挣工资的技术员。”高延庆说,通过职业农民培育,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打造成职业农民的领军群体,将种养大户通过系统培训转化为职业农民的核心群体,将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工、退伍军人扶持发展成为职业农民的新生群体,涌现了一大批“致富领头人”“科技带头人”。
  随着职业农民群体的发展壮大,2018年,我市还组建成立了职业农民协会,在农用物资、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作用,从产前、产中、产后和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实现抱团发展、做大做强自身产业的同时,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有效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
  如今的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一份职业。记者从市农广校了解到,经过严格细致的评审,目前,我市认定高级职业农民89名,中级职业农民539名,初级职业农民606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