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一张小小的借条引发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所折射出来的不仅是军团长徐海东的人格之美,更透露出毛泽东作为领袖的崇高魅力。作为领袖,他不是颐指气使地发布命令,而是用赤诚去感化他的同志和战友。
毛泽东曾经跟别人开口借过钱。这事要是放在毛泽东小的时候,那也能说得过去,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么。可偏偏是在他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时候,这就有点奇怪了。有人就会说,是为了红军吃饭穿衣的事情。这话对,可一位指挥着千军万马的领导,整天有许多大事情需要处理,哪有时间和精力顾及这些?再说了,下面有专门负责粮秣和军需的人员,还需要他亲自出面?可这件事情的确是真的,它是发生在红军长征结束不久的事情。
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由于在这一年来一直是行军打仗,过着没有后方的日子,粮秣被服无法得到补充。红军长征到了陕北以后,红一方面军的指战员们全都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再加上陕北已经到了冬天,中央红军大都是南方过来的,耐不住寒冷,有许多人冻得瑟瑟发抖。这个时候,如何解决指战员们过冬衣物的问题成了眼前最要紧的事情,也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感到最焦虑的事情。
怎么办?向当地的老百姓筹集吗?不行!陕北地区的老百姓本来就够穷的了,哪里有多余的粮食衣物给你们呀?另一方面,红军又不像国民党的兵一样可以到处抢劫。再说了,红军是为天下穷人谋幸福的军队,就算饿死、冻死也不能损害老百姓的一点点利益。
一天,毛泽东和周恩来商议中央红军的给养问题。周恩来随即找来红一方面军的后勤部长杨至成,问道:“我们现在到底还有多少家底呀?”
杨至成愁眉不展地说:“满打满算也只有1000多块大洋了!”杨至成接着说道,“要想渡过眼前的给养难关,至少需要两三千大洋吧。”
周恩来紧锁着眉头,说:“上哪儿去弄这么多的大洋啊?”
毛泽东听了,点燃一支烟,在窑洞内慢慢地踱着步子。突然,他眼睛一亮,想起了徐海东和红15军团。他转过头来对杨至成说道:“我有个办法。”
“什么办法?”周恩来和杨至成齐声问。
毛泽东说:“我看徐海东他们的日子比我们好过一点,咱们就来个穷汉向富汉借钱,以解燃眉之急吧!”
周恩来听罢也高兴地说:“对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徐海东这个‘富豪’呢!有道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
毛泽东当即亲笔写了一张借条交给杨至成:“你拿着去找徐海东想想办法吧!我相信,只要有可能,海东是一定会帮我们这个忙的。”
杨至成接过借条,看到里面写着这样一行字:海东同志,你好!因部队过冬,吃、穿出现困难,特向您借款2500大洋。最后署名毛泽东。
杨至成立即拿着借条找到了徐海东。徐海东看完纸条,一双手禁不住有些发抖,心里很是不安。和中央红军会师后,他虽然让经理部给中央几位领导同志做了几套棉衣,送去了几包银耳,但就是没有想到该拨出一部分钱款送去为红军解饥寒。
如今,毛主席亲自写条子来借钱,这可真是不该啊!徐海东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中。
徐海东叫人把查国桢部长找来,问他:“咱们现在总共还剩多少钱?”
“还剩7000块大洋。”查国桢答道。
“啊,太好了!太好了!”徐海东高兴得在查国桢的肩上拍了好几下。查国桢有些发懵,不知所措,问道:“军团长,您认为7000块还多吗,您这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眼下我军马上添置冬装要花钱,买药品要花钱,买盐,买粮食也要花钱,算来盘去,还差3000多块大洋没着落呢。”
“好了,不说那么多,留下2000块,其余5000块给党中央。”徐海东手臂用力一挥,斩钉截铁地说道。
“军团长,这钱是该借,可您不知道,这7000块大洋是长征一开始我们掰着手指头攒下来的,谁也不舍得多用一点。您至今连一件大衣都没舍得添,部队过冬也——”查国桢说不下去了,眼眶被泪花遮住了。
徐海东沉默了,他静静地看着远方,过了一会儿,转过身来对查国桢说:“是啊,这点钱我们自己就不够用,若拿出5000块大洋,就更不够用了。可是,你想过没有,毛主席开口向我们借钱,说明党中央、中央红军比咱们还要困难。我们就是不吃、不穿、挨冻受饿,也要支援党中央,也要保证他们度过陕北的第一个冬天啊!”
查国桢毕竟是一名经历了长征生死考验的老红军、老党员,听了军团长的一席话,坚定地点了点头:“军团长说得对,今天我不当‘守财奴’了,我这就去办!”
一张小小的借条引发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所折射出来的不仅是军团长徐海东的人格之美,更透露出毛泽东作为领袖的崇高魅力。作为领袖,他不是颐指气使地发布命令,而是用赤诚去感化他的同志和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