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文化香馨溢鼓乡
——安塞区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作纪实
    ●陕北说书嗨翻鼓乡
    ●安塞剪纸大师余泽玲
2019年春节文化活动安塞少儿腰鼓表演
文化活动进社区,贫困群众表演《二人场子》
    ●文化下乡为群众送春联
  通讯员 马志青 本报记者 朱佳雨
  闹秧歌、办春晚、秀剪纸、绘书画,鼓声阵阵、民歌声声,鼓乡安塞齐欢腾。春节期间,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轮番上演于乡村大院、城市广场、剧场和各大景区景点,讲述着悠久的鼓乡历史,传扬着灿烂的黄土风情文化,彰显着安塞区委、区政府坚定文化自信和强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决心。
  缤纷多彩、特色各异的文化盛宴惠泽鼓乡18万群众的心田,炽热如火的文化血液在安塞加速流动。近年来,安塞区立足实际,打造新时代新作品,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建成了结构合理、分布均匀、功能齐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成果硕果累累。
  文化“走基层”惠农暖人心
  在安塞,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实现了常态化,2018年,全年送戏下乡演出180余场,一个个接地气、沾泥土、带露水的身边故事被搬上舞台,走近百姓生活,温暖百姓心田。
  让文化回归百姓一直是安塞文化工作的重心。市民文化艺术需求高了,文化工作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以来,安塞区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紧抓时代主旋律,积极谋划创作具有时代气息、凝聚民族精神的作品,挖掘安塞特色文化资源,创作具有安塞特色、饱含安塞文化内涵的作品。其中,新创小戏《二狗致富》获第四届陕西省(慧康杯)喜剧表演大赛一等奖,创作了《那片枣树林》《鼓乡恋歌》《我的黄河》《鼓舞河山》《等你》《写给陕北民歌博物馆的歌》等6首歌曲;结合区情新编陕北说书《风起安塞》《安塞情·中国梦》,女生小合唱《毛主席当年在王家湾》,舞蹈《鼓动三秦》《醉了山乡》《光荣》,开场舞蹈《盛世鼓舞》,音乐快板《鼓乡安塞美名扬》《大格局谋划大事业》《安塞女子一朵花》,拍摄微电影《家在农村》一部。改编器乐作品钢琴独奏曲《丝路幻想》,改编箫二重奏音乐《秋天的落霞》。
  “又养鸡来又种棚,收入年年往上升,一是政策好,二要人勤奋,好日子越过越舒心!大棚卖得这沓沓,鸡蛋卖得这洼洼,这沓沓加上这洼洼,叫我好好数一哈……”春节期间,在安塞区沿河湾镇广场,新编小品《二狗脱贫》正在上演,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秧歌剧、歌曲、小品……众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引领着该区的文艺创作风潮。该镇党委书记刘政说:“我们开展下乡文艺展演活动,就是要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贫困群众,让他们树立脱贫的志气。”
  按照文化助力精准脱贫工作思路,安塞区组建了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安塞励志扶贫艺术团,从脱贫攻坚中的鲜活人物和事例中创作文艺精品。从2018年5月中旬起,在全区55个贫困村、14个集贸点、城区三大广场巡回演出,宣传好政策,传播正能量,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杭树开是安塞区砖窑湾镇的一名贫困户,5年前在打工期间因为工程事故导致脚部伤残,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但是他身残志不残,积极寻找自我发展、自我脱贫之路。2017年,他参加了安塞扶贫开发局举办的陕北说书艺术培训,他的说书艺术水平大大提高。2018年正月,他应邀到河南开封进行了110余场的陕北说书演出,既把陕北黄土文化带到中原大舞台,又增加了收入,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日子越来越好,幸福感当然就越来越足。”看完节目,开怀一笑,一整天的劳作便烟消云散,沿河湾镇沿河湾村民李军的话简单明了,道出了精神文化建设的真谛。
  如今,在文化馨香的熏陶下,安塞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在交出漂亮经济成绩单的同时,该区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锐意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迎来满园芬芳,凝聚起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非遗“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前不久,安塞区又添一块“国”字号招牌,由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份荣誉的获得,是安塞区积极挖掘和传承“非遗”工作的最好证明。
  安塞是全国少有、陕西唯一的“五乡”县区,也是非遗项目较多的保护区域,以安塞腰鼓、安塞剪纸、安塞民歌、安塞民间绘画和曲艺(陕北说书)为代表的各级非遗项目多达56项,挖掘传承“非遗”文化,以“非遗”魅力唤起“非遗”活力是一项重要工作。
  “人才是保护、利用、传承好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源,‘活态’传承是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途径。”安塞区“非遗”办主任殷宇鹏说。
  近年来,安塞区积极争取政策,鼓励和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建设,对全区安塞腰鼓、安塞剪纸两个国家级保护项目进行了拉网式普查,共发现资源人才8868人,其中腰鼓8118人,民间剪纸等民间美术人才2750人,并分别建立了电子、纸质档案和图片、音像资料档案。
  今年59岁的刘延河是安塞腰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9年除夕,他带领安塞区21名腰鼓手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这是时隔30多年,安塞腰鼓第二次登上春晚的舞台。1987年央视春晚,刘延河和另外7个腰鼓手代表陕西在春晚的舞台上进行了安塞腰鼓表演。
  “那时候27岁,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安塞腰鼓》作为独立的一个节目在春晚的舞台上首次亮相,并且大放异彩!”刘延河乐呵呵地说,安塞腰鼓表演能上春晚的舞台,让全国人民关注,得益于多年来安塞区对腰鼓文化的重视、传承与发扬,积极选送和精心培养。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分别是安塞腰鼓、安塞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分别是安塞腰鼓、安塞剪纸、安塞民间绘画、安塞转九曲、沿门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2项,代表性传承人10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7项。
  “每年的非遗日,我们都会在全区各镇(街)举办非遗宣传活动,拉近‘非遗’与市民大众的距离。”安塞区文化文物馆负责人介绍说,安塞区还先后出版了《安塞剪纸》《安塞民间美术丛书》《安塞民歌全集》《安塞民间故事谚语集》《安塞雄风》《安塞民间绘画新作集》《安塞区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图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料。
  在安塞,非遗培训工作也成为了常态化、定期化培训态势。近10年来,安塞区先后举办了腰鼓、民歌、剪纸、民间绘画、陕北说书等各类培训35次,共培训民歌手260余人,培训腰鼓手2000余名,剪纸绘画1000余人次。全区组建了32个传习户、3个传习所和5个传习基地。
  惠民“文化圈”遍布城乡
  当前,阔步前行中的安塞,正在以文化建设为载体,以服务群众为根本,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我区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区文化馆(站、室)实现了全面免费对外开放。”安塞区文化局副局长刘晖表示,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该区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目前,全区已完成112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近年来,安塞区“城市文化地标”建设也很突出。2018年,安塞区组建了安塞黄土文化产业公司,立足腰鼓、民歌、剪纸、绘画、曲艺等民间艺术资源,投资5400万元,精心打造并投入运营了魏塔“东方毕加索”写生基地、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西营“信天游大舞台”演唱村等一批文化村,推动安塞文化落地生根。
  正月刚过,延安市安塞区冯家营村的上空仍回荡着喜庆的鼓点声,61岁的腰鼓手孙旺明正在自家的院落里教12岁的冯傲雪打腰鼓。小缠绕、大缠绕、缠腰过裆、大蹲转身等,孙旺明的动作娴熟、腿脚利索,丝毫不像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冯傲雪眼中,孙爷爷是村子里腰鼓打得最好的人。
  孙旺明10多岁开始跟随父辈们学习打腰鼓,一打就是近50年。如今孙老年近60岁,但身体硬朗,是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的签约腰鼓手,靠着一身打鼓的功夫去全国不少地方演出。可在他看来,在家门口打腰鼓让他更加开心。每天和村里的老少爷们一起打打腰鼓,一个月下来轻轻松松就能赚四五千元。
  走几步,不花钱,就能去文化中心借阅图书、上网、参加歌舞培训。如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等遍布安塞全区城乡。
  在安塞区金明街道城北社区图书阅览室,记者看到了更多沉浸其中的学生身影。附近居民告诉记者,以前上小学的孩子下课早,家长往往还没忙完手上的活,没人看管的孩子喜欢到外面乱逛,存在不少安全隐患。自从社区里建起了文化服务中心,种类繁多的课外书将孩子吸引到这里,家长终于放心了。
  据了解,安塞区文化惠民不仅体现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史文化馆也成为市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村史馆的建设是当地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留住乡愁记忆、鞭策教育后人、传播正能量的文化场所。也是让后人了解村史、寻根溯源的载体,成了人们将乡风文明传承下去,留住乡愁、铭记历史、创造未来的平台。
  在安塞区化子坪镇油坊坪村村史馆,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这个村史馆记载了我们油坊坪村这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忘记自己家乡。”油坊坪村支部书记鲍庆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