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忽弋琛
对于很多人来说,60多岁的年纪,是可以马放南山、颐养天年了,但对于已经退休的工行延安分行原工委主任常志荣来说,自从被村民挽留在他帮扶的村上,他就继续担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退休不“退线” 2012年,退居二线的常志荣受陕西省工商银行委派,来到宝塔区万花乡元庄村开展扶贫工作。从开展工作的第一天起,常志荣就和扶贫队员们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到村民家中进行细致调研,为他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为村民们自掏腰包解眼前之困更是常有的事,他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位干部,相反更像是村民们的老朋友,村民们亲切地叫他“老常”。为了尽快增加村民收入,常志荣提出把发展养殖业作为村民短期增加收入的主渠道,他一户户劝说、一次次动员,几年来,鼓励引导村民发展养猪350头,养鸡3000只。临年腊月,为了让村民在年前尝到产业带来的“甜头”,常志荣来到省城为生猪、生鸡寻找到了销路,并带领村民们对生猪联系检疫并进行屠宰,寒冬里,年近花甲的他一站就是一整天。村民们看在眼里纷纷感叹,“遇上老常这样的扶贫干部真是我们元庄人的福气呀!”
2015年12月底,常志荣60岁了,即将退休。村民代表们找到工行,想要挽留老常。这时的老常心里也放不下元庄村,于是,他选择了留下,继续坚守扶贫第一线。常志荣一心想着村里的大事小情,他积极协调,多方争取政府和派出单位的资金支持,实施联动扶贫,为村上恢复水毁耕地70亩,新增治沟造地30亩,让元庄村的粮食产量有了质的飞跃;他还寻求派出单位的支持,为元庄村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惠民桥;积极协调派出单位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为元庄村建了一条2.1公里长的水泥路,农资进得来,农产品出得去,这是元庄村奔小康的致富路……2016年底,元庄村就实现了人均纯收入5100元,提前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人均收入达7708元。
帮扶情谊浓
面对扶贫成果,常志荣没有丝毫懈怠,反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村子的未来上——发展苹果产业,稳定增收致富。他争取资金扶持,为村民购置化肥,改造老旧果园,补栽果苗。一有时间,常志荣就走进果园查看情况,谁家的树苗该补栽了,谁家的果树该砍枝了,他比果园的主人还要清楚。为了解决果园的用水问题,他还争取到省扶贫办资金8万元,为村民在果园集中的山坡打了渗井35口,这一举措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单位示范工程。
去年,村里第一个实现挂果的果园收入了近十万元,果园主人常老三感慨地说:“没有老常,就没有我的今天呀!”6年多来,常志荣看望最多的是村里的孤寡老人和病人,最惦记的是村里未来发展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是他却很少有时间去陪伴家中年迈的老母亲、生病的妻子和远在外地的儿孙,提起对家人照顾不到时,常志荣平淡地说:“要干好扶贫工作,这是不可避免的。”
如今的元庄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齐的梯田在积蓄着肥料等待着人们播种,年久失修的土窑洞变成了崭新的石窑和平房,单一的种植模式被“长短结合”的产业布局代替,就连荒废了多年的老果树在村民们的精心管护下也冒出了嫩芽……对元庄村的未来,常志荣充满了希望。今年,已是63岁的他终于交出了满意的扶贫答卷。“今年我就要退出扶贫一线了,但只要工作需要,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为元庄村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