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蓝天忠魂——刘善本
惠文学
    ●刘善本(资料照片)
  在延安新闻纪念馆的三楼展厅里陈列着一张陈旧的黑白照片,照片中一位男同志正站在话筒前讲话,他就是1946年6月26日第一个架机起义到达延安的原国民党空军上尉飞行员刘善本。来到延安后,他经常到延安新华广播进行讲话,其中最著名的播音讲话就是《退出内战漩涡》。
  1915年,一个静谧的深夜,山东省安丘县结了冰的汶河里隐隐闪着光。河边一座名为“小泊庄”的庄园里,乡绅刘星桥的家热闹异常。原来,一个小生命刚刚呱呱坠地,这个小生命,就是后来在第三次国内战争中的风云人物——刘善本。
  1935年高中毕业后,他在“航空救国”思想的影响下,考入杭州笕桥中央航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空军八大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国民党实行不抵抗政策,使刘善本所在的轰炸机部队没能飞往抗日前线,这使他充满了遗憾,此后他刻苦训练,时刻等待抗日救国的机会。1945年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即,刘善本驾机回国,然而就在飞到巴基斯坦卡拉奇时,被指令“就地待命”,因此,与日本侵略军最后的拼搏机会没有了,这让他又一次充满遗憾。但意想不到的是,他在卡拉奇的一家图书馆里发现了国内根本看不到的书刊报纸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这些书刊报纸使他看到了国民党黑暗腐败,蓄意制造内战的现实,使他对国民党当局失去了信心,对中国共产党、延安和毛泽东有了全新的认识。回国后,他经常趁独自在机场办公室值班的夜晚,关掉屋内所有的灯,悄悄地打开收音机,将音量调到最低,偷偷地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从广播中,他听到了延安的方针政策,听到了延安欣欣向荣的生活,这些,不断触动他,刺激他,让他一遍遍地问自己:我该怎么办?是走还是留?后来,他在四川路边的书摊上看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书中的第一句话“中国向何处去”再次触动了他,曾经多少次在脑海中翻腾过的念头彻底复苏了:去延安!
  1946年6月下旬,就在刘善本酝酿起义但尚未找到合适的时机时,八大队接到蒋介石的手令:限八大队6月26日前将昆明美军移交的全部无线电器材空运到成都。刘善本听说后,暗想:这是用于战场的设备,这一次任务是运输,那下一次就一定是轰炸!不行,我绝不能让自己的双手染上同胞们的鲜血,我必须尽早行动。
  原本这次运输任务名单中并没有刘善本,但是他主动请求,由于他气象知识扎实,经验丰富,才得到了批准。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双十协定》和《停战协议》,调集30万大军进攻中原解放区。这一天,尽管刘善本被调任蒋介石专机“美龄号”机长。但是他依旧选择在这一天,利用从昆明运送军火到成都的机会,驾驶国民党当时最先进的B—24型重型轰炸机,冒着生命危险抵达延安,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热情欢迎。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亲临欢迎大会,接见包括刘善本在内的11位机组人员。
  在延安,刘善本得到的最优厚的物质待遇仅仅是“香烟一条,饼干五包”。然而,刘善本却为自己能生活在人民之中而感到了真正的满足。8月14日,正好是空军节,他以“这里的人情充满了温暖”为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广播讲话,其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便是,“我细想,延安人情的温暖,并不是偶然的。这里的人们,没有经济利益的冲突。”“我相信你们每个人也有不少的熟人在边区。”“所以你们轰炸扫射的时候,要想一想,很可能在下面就有你们多年没见面的老朋友或者老同学,甚至是你的亲兄弟、姐妹。他们时常在怀念着你们,他们见着每一个空军人员,便打听你们的消息。”他的起义和广播讲话在国民党空军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统计,从1946年刘善本第一个驾机起义到20世纪80年代,国民党空军先后有200余人驾驶145架飞机弃暗投明,加上国民党空军地勤、伞兵、雷达、通讯等,共有6000余人先后光荣起义。
  1949年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刘善本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1日,在举行开国大典时,刘善本驾机领航,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党中央、毛主席和数十万群众的检阅,被周恩来称赞为国民党空军起义的带头人。
  1964年2月,经毛泽东主席亲自提名,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下令,授予刘善本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