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郑律成满怀革命者的忠贞,谱写了充满战斗激情的名曲。他的心里充满着对党的无比忠贞和无限信任,不将个人和家庭的荣辱放在心上,用他那飞扬的情感、激昂的情怀、豪迈的情绪,尽情地挥写着,让强健的音符在谱线上跳荡,激荡着战士的胸襟。
《八路军进行曲》再攀高峰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这首进行曲,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带着对伟大祖国和人民军队深沉的爱,以狂飙般的勇气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响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激荡在新中国建设的征途上,引导人民向前、向前、向前……
郑律成是一个非常勤奋的音乐家,终日不停地忙于创作。1939年夏,郑律成听说了从晋西游击区来到延安的诗人光未然与著名音乐家冼海星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消息,受其鼓舞,他向公木提出创作大合唱的提议,公木欣然同意。公木曾在山西晋绥军区亲身参加过抗战,亲眼目睹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全歼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的平型关大捷。根据郑律成的倡议,提出命意,点出题目,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公木写出了七首歌词,加上原有的《子夜岗兵颂》共八首。郑律成对每首歌词的写法都提出了具体要求:“《骑兵歌》要写出马蹄嘚嘚前进的脚步声,《炮兵歌》要写出轰隆隆震天响的气势,《进行曲》要长短相间,寓整于散,要韵律和谐,节奏响亮,中间还要并排安插上三个四字短句。”郑律成在谱曲时,考虑到部队的特点,将《八路军大合唱》全部以男声来表现,或齐唱,或合唱,或独唱,或轮唱,使整个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当时延安的条件相当艰苦,窑洞里没有可用的乐器,郑律成就在窑洞里自己打着拍子唱,有时绕着窑洞里的一张白木楂桌子走来走去找感觉,时而把脸盆作为敲击的乐器,调整曲调,时而和公木在一起时放声歌唱,征求意见。他几乎把身边的每件物品都当成了乐器,就这样,经过艰辛的谱曲工作,9月初,《八路军大合唱》基本创作完成,立即在抗大学员中流传开来。
他俩把诗变成了歌,让文字长出了翅膀。公木后来说:“回想起来,那时我们二人胆子也真够大的,既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一写就是军歌、进行曲。这样的环境,我想只有在那个年代才有,在任何时候可能都是不行的。”这部大合唱包括《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炮兵歌》《子夜岗兵颂》《冲锋歌》《快乐的八路军》等。这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由鲁艺音乐系油印成册,还在中央大礼堂组织过一次晚会,由郑律成亲自指挥,进行专场演奏。以后不只抗大学员唱,各机关、部队、学校也都传唱起来。
1941年8月,延安出版的《中国文化》“抗战四周年纪念专刊号”上,刊登了一则“五四中国青年节奖金委员会启示”。公布了由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捐助奖金的授奖决定,其中列于“音乐类甲等奖”首位的,便是由郑律成创作的《八路军大合唱》。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原名《八路军进行曲》),就是其中非常重要且影响最大的一首。其中,《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经军委批准,正式刊登在《八路军》杂志上。
这首歌曲集中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歌曲采用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开头是冲锋号似的引子,表现了人民军队奋勇向前的大无畏精神。第一、二部分音调坚实、节拍规整,主导节奏型和切分节奏反复出现,使曲调具有坚韧的性格、胜利者的豪迈气概和坚定信心,象征着人民子弟兵刚毅沉着地行进在祖国大地上。当乐段变化反复时,出现了连续上行的自由模进,把歌曲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听,风在呼啸军号响”,是戎马倥偬中的抒情,使歌曲具有“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色彩。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结合引子的节奏和音调,出现排山倒海般的豪壮曲调,在奔腾向前的气势中结束全曲。
《八路军进行曲》的歌词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曲调气势磅礴,坚毅豪迈,热情奔放,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是全军和全国人民都十分喜爱的一首不朽名作。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在隆重的开国大典上,这支名曲回响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以后它又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郑律成在写《延安颂》和《延水谣》时只有24岁。他写出《八路军大合唱》时才25岁。他说,是延安那个抗日的环境促使他那么写的。他曾对作曲家时乐漾说:“如果我们不全心全意地投入抗战,不写部队,不用音乐来反映民族解放战争这一伟大时代,就会使我们的音乐史留下大空白。”这部作品使郑律成登上了第二个创作高峰,他的音乐创作进入了旺盛时期。在此期间,郑律成还创作了《北方行》《伐木歌》《准备反攻》等多首歌曲,着重表现了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根据地军民抓紧生产、加强抗战、准备反攻、努力支前的战斗生活情景。
他的夫人,“职业的外交家”丁雪松谈起他时说,郑律成首先是革命者,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在抗日战争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都是坚定的革命者,其次才是音乐家。1939年夏,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中,加上党内存在着极“左”的思潮,郑律成作为朝鲜人的身份在政治上受到了质疑,被找去谈话,接受审查。但这样的打击,并没有让郑律成停止创作,《八路军大合唱》就在这年冬天创作并演出成功。此后,直到1941年秋,郑律成的质疑才被解除。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律成仍然满怀革命者的忠贞,谱写了充满战斗激情的名曲。他的心里充满着对党的无比忠贞和无限信任,不将个人和家庭的荣辱放在心上,用他那飞扬的情感、激昂的情怀、豪迈的情绪,尽情地挥写着,让强健的音符在谱线上跳荡,激荡着战士的胸襟。
郑律成人生的62年,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很多政治运动,能够用于专心创作的时间并不是太多。从他1936年的音乐处女作问世算起,到他1976年去世,整40年,一共创作了360余部作品,平均每年创作9部,其中还有歌剧、大合唱等。
(选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红色延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