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重锤响鼓敲强音 阔步迈向好日子
——宜川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杜子龙 通讯员 宋延峰 杨媛
  四月,走进宜川的沟沟坎坎,满目生机。川道里,成片的大棚反射着太阳的光辉,来来往往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北塬上,白色的苹果花铺满了果园,果农们都在忙碌着,欢笑着。“现在国家政策好、日子好,还有啥不满足的?”“县上、镇上给了我们这么多帮助,咱们自己也得争点气!”……川道的菜农、塬上的果农都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4月15日,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周至等23个贫困县退出的公示》,其中,宜川县在拟退出贫困县序列当中,这距离宜川县正式脱贫摘帽又近了一步。
  宜川地处延安市东南部,总人口12万,其中农业人口有8万人,占比66%以上,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有贫困村47个,全县贫困发生率14.03%,建档立卡贫困户3157户8261人,其中在册贫困户272户463人,2019年计划脱贫26户80人。
  “再硬的骨头也必须啃下,贫困必须消除,2019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是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这既是宜川县党政一班人的决心,更是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
  决心——脱下“贫困衣”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
  “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敢于担当的魄力,只争朝夕的精神,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宜川县脱贫攻坚誓师动员大会上,宜川县委书记左怀理擂响了奋力向整县脱贫摘帽发起总攻的战鼓。
  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全县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牢固树立“首位”意识,立下军令状,挂帅出征,连续奋战在脱贫一线。全县层层召开脱贫攻坚动员大会,推行“主要领导亲自抓、所有常委参与抓、四大班子齐上阵、乡镇部门强攻坚”的工作模式,组建了宜川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乡镇脱贫攻坚作战室、村级脱贫攻坚前线指挥室,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工作推进会、政策宣传会、业务培训会等会议,建立“党政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技术干部到产业村”的包抓机制,落实38名县级领导、64名党政部门“一把手”包抓47个贫困村和65个非贫困村,抽调1325名干部包扶3157户贫困户,选派112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抓产业、引项目、化矛盾、促发展,确保人人肩上有担子。
  同时,宜川县将“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鲜明树立在脱贫一线考察干部、发现干部、培养干部、使用干部的用人导向,激励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建功立业。2016年以来,提拔重用脱贫一线干部221人次,召回不胜任第一书记18人。
  产业——脱贫有底气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摆脱贫困,产业为先。宜川县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大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玉成是宜川县丹州街道王湾村的贫困户,以前一家四口人挤在一孔土窑洞里。2017年,因为有政策补贴,他们一家人花了1万元,就住进了100平方米的移民搬迁新房,还种了4个弓棚,一年纯收入3.5万元。2018年,张玉成又用自己废弃的窑洞养了11头肉牛,还安装了监控,坐在家里就可以实时观察牛的活动情况。
  宜川县壶口镇昝家山行政村借着移民搬迁的东风,搬迁到距离壶口瀑布景区7公里的川道位置的新村。村民住进了二层小楼,家家户户都发展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收入十分可观。如今的昝家山已经今非昔比,2017年申请退出贫困村,2018年底基本实现全面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成了十里八乡都羡慕的好村子。
  像王湾、昝家山这样远近闻名的村子,宜川县还有很多。该县通过资金扶持、户企联合、土地流转等形式,扶持贫困户发展苹果等产业2.86万亩,种植蘑菇17万棒,养殖畜禽2.5万头(只),建成5条4.0智能选果线、1.4万吨冷气库等苹果产业后整理项目,培育发展丹州王湾等脱贫产业基地22个,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500元;抢抓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以及新能源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发展机遇,打造了壶口昝家山等一批旅游示范村,辐射带动贫困群众1200余人,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英旺丁盘等3个光伏扶贫电站建成投用,带动贫困户1330户,户均年收益3000元,连续收益20年;电子商务服务网点覆盖所有贫困村,发展电商贫困户124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移民搬迁,保证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产业规划,因地制宜谋划,保证群众短期增收长期致富;设施改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生态宜居;内生动力,将精神扶贫放在首位,培育典型树榜样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志气……
  合力——构建脱贫大格局
  工作重心向脱贫攻坚转移,优势资源向贫困区域汇聚,领导力量向脱贫战场集中,干部队伍向扶贫一线集结……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宜川县加压奋进,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冲刺。
  该县坚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党建引领助力,提升脱贫主动性。深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达标”创建活动,加强软散党组织集中整顿,全面推行党员中心户、党员爱心岗、党员带富等做法,放大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链上的富民效应,切实把贫困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先后培树农村带富党员349名,带动贫困群众764户,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先进个人张延刚等一批优秀农村支部书记。创新推出“支部+村企+农户”等10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带动73个村有了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贫困村达到88%,有效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群众自主发力,提升脱贫积极性。坚持宣传培训强素质、教育引导提信心、爱心激励增动力,累计举办“激发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文艺宣传巡演等活动190余场次,宣传各项扶贫政策,讲好身边脱贫故事;大力推进扶志“六法”,在农村设立“道德讲堂”,开展“五不孝”评查等活动,教育引导群众培育文明新风,着力解决不赡养老人、以贫为荣、诚信缺失、等靠要等问题,坚决摒弃“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依赖思想;按照“政府搭台、村组承办、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模式,探索推出了“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气神”的“爱心超市”运行办法,变“送钱送物”为“劳动致富”,进一步提振了群众发展信心。目前,全县建成“爱心超市”57个,47个贫困村全覆盖,英旺啊道村“爱心超市”模式在全市推广。
  社会参与聚力,提升脱贫创造性。抢抓苏陕扶贫协作、“3+x”帮扶、“万企帮万村”等机遇,深化与无锡新吴区扶贫协作,建成集义粮食酒原料生产等39个苏陕扶贫协作项目,惠及贫困群众6682人;加强与延安大学、延安医疗集团、唐都医院等单位的对口帮扶,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全面提高了我县教育、医疗等服务水平;与中盐集团启动了“爱心盐”项目,为全县群众免费发放价值600万元的高质量食用盐1500吨,研制出2.0版“花椒盐”,进一步提升了花椒产业的附加值;组织皖秦实业、陕西鲜至等47家帮扶企业,帮扶43个贫困村,累计投资1901万元,帮助村组和贫困户发展产业,改善设施条件,惠及贫困人口2390人。
  干部实干有方向,群众肯干有力量。如今,宜川干部群众上下联动,正在向脱贫摘帽发起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