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查与思考
单福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和动员令。通过认真学习乡村振兴方针政策、深入调研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情况、考察学习外地乡村振兴好做法好经验,我从五个方面浅谈一下自己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考和认识。
  一、打牢基础补短板。乡村基础建设短板是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后农村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体现,是乡村振兴必须补齐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通过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移民搬迁计划,我县“148”城镇体系趋于完善,城乡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县城、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了一批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项目,城乡互动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但城镇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还不够强,乡村发展不够平衡,特别是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存在许多短板和弱项。因此,应深入调查摸底,建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台账,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建什么”原则,项目和资金重点投在道路、用水、电网、农田、信息、仓储、农机、减灾等方面,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城乡一体发展。
   二、扭住产业提质效。产业兴旺,这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振兴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近年来,我县以创新发展引领农业转型升级,构建起“苹果+特色种养业”现代农业框架,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村繁荣注入新动能。但农业产业开发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产业效益初步显现,扩面、增产、提质、增效的任务艰巨,产业后整理推进缓慢,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还不充分,农业产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不强。为此,应坚持“工农互动、优势互补、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加快乡村产业升级,实现产业振兴,形成多元经营主体,特别是要激活农业、农村要素配置,完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利益链、生态链构建,努力形成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一体化格局。要扭住苹果主导产业不动摇,加快建设3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推广良种良砧、矮化短枝、科学密植技术,积极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推行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国际化营销、立体化发展,促进全产业链增收,建立“企业+合作社+果农”的紧密型生产经营模式,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努力把苹果产业打造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引擎。做优做精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牲畜养殖、大棚蔬菜、优质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羊、猪、牛、鸡养殖示范镇村,建设蔬菜种植集中连片示范园区,扩展山地优质杂粮示范条带,提升畜禽、蔬菜、杂粮产量质量,培育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短平快产业、特色优势产业。
  三、发展文旅增后劲。文化旅游产业是最具辐射性、带动性和最有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县把旅游业作为三产突破的龙头产业来抓,围绕“革命红都、将军故里、校园足球”的品牌优势,着力开发“一城、三川、五山”“一寺一窟一塔一寨一峡谷”等旅游景点,全力构建红色游、生态游、古迹游和休闲游旅游发展新格局。但文化旅游产业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不全;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充分,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深;景区景点分散布点,没有形成整体优势,缺少拳头旅游产品;旅游包装宣传、营销推介水平不高;乡村旅游规划建设滞后,全域旅游发展缺乏项目、资金和人才支撑,文化旅游对乡村振兴的拉动作用有限。为此,应在“三个坚持”上做文章,大力挖潜能,切实提质效,不断增后劲。坚持高起点规划定位。立足“革命红都”定位,依托资源禀赋,大手笔、高起点规划设计景区景点,分类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方案,深度挖掘志丹丰富的旅游资源,科学定位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方向和路径,完善县镇村全域旅游体系,充分发掘景区景点文化内涵,以科学的规划、优质的资源引领旅游业突破发展。坚持高标准打造景点。按照定位准确、景点精致、要素齐全、服务配套的思路,精细化、高质量实施项目,补齐基础配套短板,完善旅游功能,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品质一流的红色旅游景区、民俗旅游村镇、生态旅游景点,促进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以文化旅游辐射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坚持高水平包装宣传。积极谋划布局志丹旅游与周边省市县旅游大环线,构建互联互通、互融互补的旅游格局,不断拓展做大旅游业新渠道。精心提炼志丹旅游特色,高质量包装旅游项目和旅游景点。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载体,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提升志丹旅游知名度。
   四、狠抓生态乡风两文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县全力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下气力解决水、大气、土壤污染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志丹大地主基调实现了由黄变绿。但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净化、绿化、美化农村工作面上推进还不均衡,建设标准还不够高,标准化试点村较少,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缺乏长效建管机制,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还需持续巩固提升。因此,应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稳步扩大有机化种植业规模,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业,探索建立种养结合、循环互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综合防治面源污染。大力推行清洁化生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产生,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持续推进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主的全流域面源“控污工程”,紧盯农业面源综合防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污水污染治理等突出问题,加快控污减污配套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面源污染治理示范推广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提高,确保面源污染可防可控、治理有效。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不断提高林草覆盖率。重点加强洛河、周河、杏子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河道综合整治,落实河长责任,系统化修复水生态,确保水质全面达标。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就是要在新时代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再上新台阶,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要积极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树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
   五、突出人才强堡垒。要培育农村人才,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特别是返乡创业人才,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要多措并举,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一批扎根农村、热爱农业、带动农民的农业企业家队伍,凝聚起千千万万市场主体和“三农”工作者的磅礴力量,合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堡垒作用,持续加强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坚持基本组织生活制度,重视发展中青年党员,建立信仰坚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农村党员队伍。发挥村级党组织核心作用,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落实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制度,夯实村党支部书记“一岗双责”,建立健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团结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堡垒作用。健全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以群团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以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真正实现乡村组织振兴目标。 (作者单位:志丹县政协)